中山北路,与一水相亲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aiyigesh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山北路从鼓楼广场开始,长长地延伸,一直到那座同名的码头。
  這一路要穿行在梧桐的长廊中,透过那些繁华时尚的高楼新店,你依旧可以找到两侧那如珍珠般撒落着的那些漂亮的民国建筑——原中央银行、32号—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40号—熊式辉公馆旧址、81号—华侨招待所旧址、101号—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旧址、105号—国民政府监察院、立法院旧址(最高检查署)、50-1号(西流湾9号)—周佛海公馆旧址、58号—《新华日报》驻京办旧址、174号—土耳其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178号、200号、212号、249……408号、599号、576号……
  那一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和这条路纽结、交织在一起,成为这座厚重而不失典雅的历史名城的一条中枢神经。行走其上,时刻能感受到彼时的脉动。
  思绪翩跹中,行人渐渐稀落,前方是明城墙。高高的挹江门上,城楼巍巍。登楼而望,墙内墙外,树木扶疏,薄雨如雾。烟笼长墙,绿意盎然中寻不到一点沧桑。可我知道,这脚下,六朝历史叠加着民国的风云,已经镌刻渗透在每一块墙砖之上了。
  穿门而过,迎面一棵老松,华盖巨大,静默稳重,将大路一分为二。遥想当年,先生灵柩行过,都舍不得动它,它是何其幸运。而今,它依旧和这城门、和身边无数的行人一起,遍数每一个日升日落,感受这座城的悲欢忧喜。它心中的年轮一定有数不清的秘密。
  思绪跟不上车轮的速度,一座高大的纪念碑近在咫尺:渡江战役纪念碑,就在此地宣告了那个仲春,民国的钟摆定格。滔滔长江绝不会成为哪一朝哪一代的护命甲。
  走过这一程就到了这条路的终点。远远地,两侧雪松掩映着的民国风建筑——中山码头。整座建筑为“山”字型结构,两侧辅楼为二层,中间主楼为三层。红砖墙面,衬着乳白的修饰线条,大气而端庄。这座码头之所以扬名中外,当然与中山先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1928年为奉安先生灵柩而动工兴建的一系列“中山工程”之一,是灵柩过江的必经之路。同时,这还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的码头:它的前身是南宋时期长江六大名渡之一,时称龙湾渡。遥想彼时,两岸数里之距却曾是多数人终生不能跨越的长度。只有一叶扁舟,飘摇于怒涛之上,一橹一桨的艄公是跨越天堑的勇士。如今虽然长桥横卧,它依旧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渠道。
  先生奉安大典后,码头基本闲置了。到了1933年经市政府批准,铁路局改建中山码头,造百米长趸船一艘、钢制栈桥三座和城堡式候船室。接着又拓宽码头至挹江门马路,修建大型停车场等,于1936年3月15日正式营运。两岸乡党才得以常相聚。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12月,日寇的铁蹄踏进这座古老的城市,中山码头也不能幸免。它沦陷为日本海军码头,并更名“安宅栈桥”。民用轮渡被迁至下关老江口,直到抗战胜利后,中山码头才恢复原名和轮渡营运。
  客居金陵20余载,到此不过寥寥三次。第一次是刚到文联工作时,需要到南通出差。同行四人,当时的带队老师决定坐船前去。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急匆匆赶到码头,乘上去往南通的客轮。模糊的记忆里,通往船上的栈桥是带孔洞的钢甲板,上面中间铺着人行木板。我穿着一双新的小羊皮薄靴,因为怕人多,尽量靠边行。结果一个不小心,细细的靴跟插进洞里,上了船看,包跟的皮革已经卡破翻卷起来,心中懊恼不已。第二三次是儿子5岁时,带他长江三峡游,从此地乘船出发,也从此地归家。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儿子身上,全然忽略了身外的一切。
  如今,这第四次,我专程赶来,就为细心体会这一处还存在的历史温度。
  走进宽敞的售票大厅,只有三两人购票,俱缄默无语。单程票两元一张,两张小小的船票引领着我们,经由检票口,踏上依旧的栈桥。只是脚上如今是软底平跟皮鞋,纵使我缘栏而行,也再不会出现当年的故事,一如再也无法复现当时的心情。
  时光流年,磨去了青春的焦躁,也苍凉了热切的心境。趸船为长廊,下面就是幽幽缓缓涌动的江潮。凝视水雾茫茫的江面,回眸码头客运处尖塔之上凝固的时间,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袭来。
  汽笛长鸣,击碎思绪,船已到身前。趋步上船登楼,直到最高处。汽笛再次扬起时,船已驶离堤岸。船头劈开波浪,飞沫如雪,之后,浅褐色的江水缓缓涌动,渐远……一如我的思绪。这浩荡的不息,承载了多少沉重,又从多久之前,悠悠地流到现在,又将流到遥遥无期的将来。那些历史的痕迹,丝毫不能改变它坚忍的本质。而中山先生身上所具有的大汉民族那种博大、包容亦如它一般大相无形,平等而无私,恒久地润泽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其他文献
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郑国谷1970年出生在广东阳江的程村,小时候的他不擅长学习文化课程,8岁也考不进小学。9岁时,因为喜欢画画,有美术功底,学校放宽条件收了他。  高中毕业考大学时,郑国谷再次面临文化课的压力。老师告诉他,报考广东美术学院,有美术特长可以加分,而且学校离阳江特别近。于是他凭借强大的美术天赋考进该学院,成为家族中第一名大学生。至此,他和美术结下不解之缘,更与艺术紧密联系到一起。打造
在杨木乡的大街小巷和村屯总能看到一个年轻的身影,他戴着防护口罩、近视眼镜,文质彬彬、耐心地劝阻每一位进出小区的人员和排查每一个往来的车辆。他就是参加抗击疫情的青年志愿者—哈尔滨理工大学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研三学生张涛。在这个假期,当很多人守在家中躲避疫情时,张涛同学却义无反顾成为这场全民战“疫”的“逆行青年志愿者”。  他主动向家庭所在地的杨木乡团委递交了“请战书”。他说:“写请战书时,那些先进党员的
近来工作不顺心情不佳,陡然像个孩子一样童心泛滥,准备回乡看望爹妈。拖着行李箱刚刚走到单元门门口,才霍然发觉天空暴雨如注。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心情愁郁,连这该死的天气也逞威欺人。   就在我犹豫要不要顶风冒雨回到老家父母的怀抱时,自远处的雨幕里奔来一位外卖小哥,雨水在他脚下,像是风火轮一样碾出串串水花。快跑到我跟前时,小哥放缓了脚步,并很有礼貌地问我这栋楼是不是2栋2单元,我不冷不
下了晚自习,洗漱完毕,躺在宿舍的床上,熄灯铃也已响过。我们8个人,便都戴上耳机,于是收音机里的声音,便充满了整个夜晚。记得当时我们都在听一档节目,叫“午夜惊奇”,各种恐怖故事,加上让人心悸的音效,使得我们虽然紧张却欲罢不能。  是二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活,电脑、网络、智能手机还很遥远,多少个熄了灯后的长夜,小小的收音机便成了枕畔的流连。  有许多岁月是伴随着电波度过的,在安静而朴素的年代,收音机是一个
911纪念馆,全称“911国家纪念馆”,由供人们进行悼念的纪念广场和以实物、照片等反映“911事件”面貌的博物馆两部分组成,馆名中国家二字,表达了美国政府和人民对“911事件”罹难者最高规格的悼念之情。购票进入纪念馆,首先步入纪念公园。公园在原世贸中心双子大楼旧址上打造而成,园内栽种着数百棵白橡树,枝叶繁茂、蓊郁苍翠,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公园中有两个占地4000平方米、深6米的大型瀑布纪念池,它
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守儿童,如果不是因为考上了大学,欧阳艳琴大概一辈子都无法走出乡村,摆脱不了早早嫁人生子的命运。成为记者后,她一直关注留守儿童的处境,希望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后来,在她的努力下,一所名为“科蚪”的实务学堂诞生了。打动“全天下最危险的女人”  欧阳艳琴的父母都是农民工,有段时间靠卖废品为生。那时候,欧阳艳琴最爱做的事就是搬个小凳子坐在一堆废品里翻旧杂志。那时候,她还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报
妈妈,不要吃掉我  一位空巢老母亲揉面做了一锅包子。  不一会儿,胖嘟嘟的包子出锅了。但老伴只是匆匆吃完,就提着公文包去上班了。老母亲沉默着,继续吃她的包子。  这时候,口中的包子突然动起来,老母亲被吓了一大跳,连忙把包子吐了出来。  圆圆的包子跳到了蒸笼里,慢慢扭动着胖胖的身体,然后长出了手脚,竟然变成了一个小娃娃。老母亲伸出手,小娃娃马上跳到了她的手心里,仰着头笑个不停。  寂寞的老母亲大喜过
说到苏格兰,人们会很自然的想到穿格子裙的男人、苏格兰风笛、各色古堡、尼斯湖水怪等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习俗和名胜古迹。除此以外,苏格兰的美食也绝对是别具一格。喝杯浓郁的苏格兰威士忌,品尝独具苏格兰特色的哈吉斯,伴着悠扬的苏格兰风笛欣赏格子裙舞,边吃边喝边听边看,想不醉都难。  哈吉斯,是苏格兰灵魂的代表。其做法是把羊胃掏空,塞进剁碎的羊内脏、燕麦、洋葱、牛肉、调料等,再水煮数小时,直到鼓胀,这道菜让很
一、  苏小朵13岁那年的寒假,爸妈突然决定搬回猫岛的外婆家居住。  一个阳光斑驳的午后,晨光大院的廊柱下牵着长绳,晾满了被子和衣物。有个剪着男孩头发的精瘦的小女孩,在院子前的老水磨石的大平梯上练习跳远一样蹦上蹦下,同时嘴里发出干涩而短促的哨音,显然在学习吹口哨。  苏小朵在院内的洗碗池边刷碗,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搂着一只白猫经过。少年长得又瘦又高,一双大到不真实的眼睛,会让人联想到卡通人物。他用
当好宣传员。正月初三,当大家还沉浸在节日喜庆气氛时,她接到录制疫情防控宣传音频的任务,她发挥播音主持专长,用手机完成了音频录制,并在郊区各村屯和社区播放。她录制“疫情防控 我们在行动”短视频参加佳木斯日报评比,邀请文化人录制“防病毒儿歌”登上腾讯新闻,从而让社区居民户户知晓防疫知识。  當好守门员。她负责3栋楼共210户的排查,作为一名网格员,她一户户细致地走,一家家耐心地讲。经过认真走访,在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