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教师资源、校园文化氛围,社会环境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山区语文朗读教学与朗读自身的魅力相比,那真是大相径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教师普通话功底甚差,声调不准是通病,更甚者,有的教师连声、韵母都把握不准,导致学生读错字音,唱读文本。
2.部分教师语文教学理念陈旧,对朗读环节重视程度不够。
3.朗读的方式单一。
4.读错字音、读破句子得不到及时纠正。
5.学生缺乏朗读兴趣。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总结,我认为应采取以下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或许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1.“正人先正己”,“给人一碗水,自己至少有一桶水”,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虚怀若谷、活到老学到老的学者思想,从读准声韵母开始,到读准声调,说好普通话,不要因为教师的错误而以讹传讹,制造朗读教学的悲哀。
2.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重视朗读,加强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朗读技能,当好扮演师,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多了,学生才会读出丰富的情感,老师也才能正确地指导、点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3.采取激励机制,或设计趣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小学生年龄小,朗读的语气生硬,没有活力,学生自卑思想重。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即使是读得非常差的同学,教师也应当善于捕捉其亮点,给他一点好的评价。这样,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分享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自信,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4.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不能滥用。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可采用以下方式:
(1)范读。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朗读技巧、朗读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是特别强的,因此,我很好地发挥了在朗读时的领头羊作用,借助美的声音、美的表情、美的动作把对课文丰富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感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2)引读。当需要借助读来掌握重点、理清层次时宜用引读。(3)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对于对话较多课文是必不可少的朗读手段。(4)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此外,还有领读、散读、轻读、分组朗读等方式,只有恰当地应用朗读方式,学生才能读有所思,读有所获。
5.加强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要想让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境界,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文本。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时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最后上升到心境合一读书境界,从而落实以读感悟的读书思想。
6.诵读中提高。在课堂中我经常启发学生:“假如你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文中所写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你亲身所见,内心所感。你要通过诵读把内心的感受传递给别人,这样你的文章才有价值。”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当学生读到“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学生把自己当作主人公,自然而然流露出心中的渴望:“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通过这样的诵读,学生朗读水平必然会显著提高。再加上教师、同学及时肯定,学生必然会把朗读当作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不仅是课文,久而久之,在读自己的作文时,也会流露出真情实感。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诚然,教无定法,以上方法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拙见,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的我,竭诚希望每一位教师能以“朗读”为抓手,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在朗读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审美教育,陶冶情操,提高孩子们鉴赏与成文能力,长期如斯,“朗读教学”一定会在农村校园绽放出青春与活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洋县黄金峡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1.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教师普通话功底甚差,声调不准是通病,更甚者,有的教师连声、韵母都把握不准,导致学生读错字音,唱读文本。
2.部分教师语文教学理念陈旧,对朗读环节重视程度不够。
3.朗读的方式单一。
4.读错字音、读破句子得不到及时纠正。
5.学生缺乏朗读兴趣。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总结,我认为应采取以下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或许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1.“正人先正己”,“给人一碗水,自己至少有一桶水”,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虚怀若谷、活到老学到老的学者思想,从读准声韵母开始,到读准声调,说好普通话,不要因为教师的错误而以讹传讹,制造朗读教学的悲哀。
2.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重视朗读,加强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朗读技能,当好扮演师,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多了,学生才会读出丰富的情感,老师也才能正确地指导、点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3.采取激励机制,或设计趣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小学生年龄小,朗读的语气生硬,没有活力,学生自卑思想重。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即使是读得非常差的同学,教师也应当善于捕捉其亮点,给他一点好的评价。这样,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分享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自信,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4.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不能滥用。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可采用以下方式:
(1)范读。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朗读技巧、朗读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是特别强的,因此,我很好地发挥了在朗读时的领头羊作用,借助美的声音、美的表情、美的动作把对课文丰富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感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2)引读。当需要借助读来掌握重点、理清层次时宜用引读。(3)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对于对话较多课文是必不可少的朗读手段。(4)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此外,还有领读、散读、轻读、分组朗读等方式,只有恰当地应用朗读方式,学生才能读有所思,读有所获。
5.加强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要想让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境界,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文本。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时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最后上升到心境合一读书境界,从而落实以读感悟的读书思想。
6.诵读中提高。在课堂中我经常启发学生:“假如你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文中所写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你亲身所见,内心所感。你要通过诵读把内心的感受传递给别人,这样你的文章才有价值。”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当学生读到“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学生把自己当作主人公,自然而然流露出心中的渴望:“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通过这样的诵读,学生朗读水平必然会显著提高。再加上教师、同学及时肯定,学生必然会把朗读当作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不仅是课文,久而久之,在读自己的作文时,也会流露出真情实感。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诚然,教无定法,以上方法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拙见,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的我,竭诚希望每一位教师能以“朗读”为抓手,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在朗读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审美教育,陶冶情操,提高孩子们鉴赏与成文能力,长期如斯,“朗读教学”一定会在农村校园绽放出青春与活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洋县黄金峡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