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三重奏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ly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页 于2017年年末开幕的“设计互 联|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是全新 的深圳市文艺地标,也是这里乃至全 国的设计创意力交流平台。
  2017年末尾,在北地一片寒潮雪飘的时刻,深圳这枝南国玫瑰却在一片和暖的碧空中迎来了堪称中国年度设计盛事之最、由招商蛇口与世界顶级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A)合作的“设计互联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正式开幕。躬逢盛宴,作为整个项目的总设计师、已近耄耋之年的日本建筑大师模文彦格外精神焕发地参与了开幕日的全程活动,也与我们深入浅出地谈起了他的这首个落地中国的建筑项目。
  作为早在1993年就拿下了普利兹克奖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模文彦设计这个项目的目的不仅是让它成为一个博物馆建筑,更希望它能展示出丰富的社会性,从而本身就构成一座“迷你城市”。如今矗立眼前的“设计互联|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面积约7.1万平方米,分为地上4层、地下2层,其中包括了展厅、剧场、滨海多功能厅、多处室内外公共空间、餐饮和艺术品商店等。建筑主体空间分别面向深圳的南山、大海和城市,拥有三重视野,以3个大型广场为中心,均衡分布着6个展馆,再穿插其他商业空间,希望能吸引到不同类型的人群前来。而通过环绕建筑物的景观设计,如雕塑感草坪、园景公园和屋顶花园等,又尽可能地将大自然带进都市环境之中。









  本页 1.开幕大展之一“数字之维”的参 展作品《毛毡苔(Sundew)》by Elaine Ng吴燕玲,2016。2.年近90的现代派 建筑大师槙文彦先生风度极佳、英文 流利、思维敏捷。 3.位于V&A展厅内的 V&A馆藏精华展“设计的价值”会作为 设计互联的开幕常设展展出。4.设计 互联的馆长Ole Bouman先生在艺术 中心内的咖啡厅接受我们的采访。
  设计了日本代官山集合住宅项目的槙文彦,从很早开始就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学校建筑、集合住宅建筑和公共设施上,他提出群造型和场的形成理论,也强调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待建筑创作。落实到这个项目中,他仍十分看重建筑身上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我是受严格的现代主义训练出来的建筑师,我上学时老师总让我们思考建筑之美、功能性和力量感之间的问题。但现在有西方的学者指出,建筑不仅要美,更要进一步激发人们的愉悦感。因为美会受到每个人文化背景、成长环境、代际关系、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愉悦却是一种人类的自然反应。我认为这种让人感觉到的恒久的愉悦是能由空间提供的,这便是实现建筑社会性的可能。
  美没有恒定标准,不是人人都能理解,但愉悦的感觉却人人都会产生。我希望我在中国的首个项目就是能让人感觉愉悦的。不仅是让身在其中的人感到便利、舒适、愉悦,还要让那些并不打算进来、只是路过的人看到它也会觉得和谐、舒服、愉快。它必须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们不一定非要来看展览,他们也许有的只想来喝杯咖啡,有的只想来绿地散步晒太阳,或者去屋顶平台上看海……任何动作在这里都是舒服、自然的,让人内心愉悦的,不同的人群都能在此各得其所,那它就算不辱使命了。”老先生一头白发却风度翩翩,他用一口流利英文讲解的这一切在我顺着展览动线参观完整个建筑内部,走到屋顶花园那刻完美浸入我心中:冬日暧风习习拂面,豁然开朗的视野顺着建筑侧面的层递线条被送到宽阔的海面上,而海的那头香港岛的阔叶林在闪着光辉……这跟刚才在户外草坪上看到的那些推着婴孩前来散步的人,在展馆内认真参观展览的人群构成了完全不同的3个画面,的确,这是一个层次丰富、开放包容,也能让人各寻所乐的地方。
  “今天,我们为中国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它向世界展现创意和设计的价值。我们希望将‘设计互联’打造成为深圳乃至中国设计生态的主场,为全球同行提供优质的交流与展示平台,创造更美好的社会与生活的愿景。”设计互联的馆长奥雷·伯曼(Ole Bouman)说他绝对乐于得见各种人群来参与到“设计互联”的“生态建设”中,”即使他们只是推婴儿车来晒太阳,或者只是中午饭后来我们的露台上散心,但正如一个城市需要各种生态的融合,我们这座‘迷你城市’也需要大家以各种形式参与进来。”Ole坦承被媒体提问最多的问题是关于深圳的“山寨”设计:“但我们必须看到现在人们已经不是一味地模仿了,这里的设计也在‘进化’,一旦创造性参与进来,设计迸发的能量就显现出来了。”因此,通过开幕的三个大展:沉浸式数字艺术体验大展“数字之维”、V&A馆藏精华展“设计的价值”及“筑·梦——槙文彦与槙综合计画事务所设计展”,他希望能让大家从3条不同的脉络更清晰地看到设计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我们希望通过这3个部分让大家了解到,在当今世界,做设计光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立足社会的眼界。这种设计社会性的体现正是‘设計互联’所关注的。毕竟‘设计互联’这个名字既是一个名词——社群,又是一个动词——用设计剌激与构建出一个社群。”
其他文献
Dan Graham的作品对普通读者来说,不见得容易进入。如果我们 从艺术家生平背景这样的文艺复兴式的传统艺术史研究方式来开 始,反而可能不太难地进入理解的核心。Dan Graham 1942年出生于伊利诺斯州乌尔班纳市,目前在纽约生活定居。他的青年时代基本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当代美国史上可谓动荡和叛逆的经典,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它有着不同的界定,如政治经济学家Galbraith称之为“丰裕社会”
期刊
文正汉雅  得到如此一座文福无双的状元宅邸,张颂仁却没有想过将它留为私享。而是将之作为自己又一个策展的实验一让艺术、学术、思想在这园林情境里进行交流。  这也是他认为自己给苏州这座古城的回应。  慢悠悠穿过玉雕店满布的十全街,看橱窗里在润泽玉石上重现出的蓬莱仙境、红楼大观园……才知道闻名天下的“苏工”真不是说说而已。曹雪芹写苏州山塘街“最是那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偏这温柔富贵乡里的人还耐得住
期刊
不同质感与饱和度的暖色面料铺满餐桌,让阿汪们食欲大开的同时也增加了居室的暖度。夸张撞色与趣味纹样的背景带来新一年的刺激,有汪的日子里拒绝乏味。  本页(从左至右)绿色块面料Rubelli from ALTFIELD傲斐艺苑价洽店内斜纹编织 面料PIERRE FREY from ALTFIELD傲斐艺苑价洽店内墨绿色餐椅Ting亭¥3200 植物记忆置物盘 PCM Design from MIN d
期刊
对页1.raven H智能音箱 渡鸦?16992.Pill+蓝牙无线音箱Beats By Dr.Dre?1588 3.Boom 2无线扬声器Ultimate Ears from Apple?1598 4.H5无线入耳式耳机(苔藓绿与玫瑰粉色)B&O PLAY?1998 5.Sound Sport?Free无线耳机?1998 6.2017早春系列收音机硬箱LOUIS VUITTON价洽店内7.Mic
期刊
毗邻淮海中路上的美国领事馆,一个并不显眼的弄堂门洞里藏着一片建于1930年代晚期的新式里弄住宅“上海新村”。来自香港的Lilian就把家安在了这儿的一栋小楼里,和她一起住的还有两只害羞的英短小猫。很快,Lilian就将迎来自己在这个家里的第四个农历春节了。  4年前,因为工作关系,Lilian从香港搬来了上海,看了各种房子后,她对自己从未体验过的上海里弄几乎一见钟情。回想起当时的情景,Lilian
期刊
即将踏入戊戌狗年,先祝各位读者新春快乐、大吉大利。为迎接春节,不少家庭都会在家中添置充满喜庆的节日装饰,例如贴上挥春、春联、春帖、福帖或摆放年花等,希望寓意辞旧迎新。不管过去一年的运势如何,在新的一年,我们都应带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未来。贴春帖/春联宜忌  宜:写满吉祥字句的春帖或春联,最能为家居打造吉祥的喜庆气氛,狗年的财星飞临东南方,财星属土,因火生土,在住所的东南方贴上象征属火及属土的红、
期刊
虚拟与现实人造与自然,往往只有一线之隔,此刻虽已成过去,但又将是未来。  相形之下,人与物在空间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状态,背后恰恰记录着他们形成的时间。  現实看似永恒却常转瞬即逝,虚幻难以捉摸,却成为生活中不变的主题。  未来的弧光闪进现实,不经意间揭示着浮华世界一次次的变迁/
期刊
“style without being stylish”时尚有风格,却不造作,这是Liaigre始终秉承的设计之道。  在行人熙攘的淮海中路,得熟悉门道才能找到这个低调的弄堂口,拐进去是两座奶白色的新古典风格小洋楼,还附带一个葱茏开阔的英式花园。这处隐秘的“双子别墅“的第一栋建于1921年,主人是沪上买办姜炳生,历史上一度用作电影局的办公楼,如今,双子别墅西座的底层与二层空间入驻了新“主人”——
期刊
“90后”设计师将抽象的童年记忆塑造成有形实体,用当代手法演绎着“奶奶家”的家具。  在襄阳南路荡马路,既有时髦的咖啡馆,也不乏接地气的杂货店和点心铺。在不起眼的389号弄堂口,最近冒出了一个由水磨石纹样矮墙围合而成的小院,引得好奇者不禁朝里窥探。落址于此的是设计师刘迪功与好友谢文涛联合创立的家具店wentot,两个好哥儿们在饭后散步途中偶然发现了这个刚刚腾出来的空间,他们考虑了10分钟,便决定签
期刊
“使用者有时候比设计师更敏感,设计之前,设计师需要进入他们的场景,去感受。”  12年前,“半木”創立时,新天地马当路仅23.5平方米的只有10件作品不到的实验店是“半木”最早的家。在湖丝栈半木明舍和文定店之后.半木在新天地的新家抱以“传播者”的态度.欢迎来自不同圈子的人进店。这个包含茶室、书房、客厅、卧室以及衣帽间的生活空间身处闹市,却营造了犹如游园的移步换景之感,跨越了12年的轮回,“半木”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