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调控措施

来源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1450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围麻醉期预处理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18例ASA Ⅲ-Ⅳ级因终末期肝病而行原位肝移植的患者,术前及麻醉诱导后进行预处理,并在不同时期采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PLT)及血清钙离子浓度并进行动态观察.同时应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对凝血与血小板功能进行定性分析,记录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结果 术中PT、APTT逐渐延长,门脉开放初期达到高峰,新肝再灌注后PT、APTT又逐渐缩短;D-dimer总体上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再灌注后逐渐下降,但始终高于术前水平.大多数病人全血凝固时间(ACT)在手术开始前即开始延长,新肝期最为突出,新肝后期逐渐缩短.凝结速率(CR)新肝期明显减慢,以后逐渐恢复.血小板功能(PF)在新肝初期最差,到术毕明显恢复.结论 肝移植术中的早期预处理,并适时个体化调整有利于改善凝血功能障碍,维持术中的相对稳定,减少术中术后出血和输血。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女性尿道的三维成像方法及其意义.方法 对正常控尿女性的膀胱、尿道进行CT的横截位连续扫描,在此基础上手工勾画尿道的轮廓,在个人电脑上利用三维成像软件进行女性尿道三维成像的初步探索.结果 CT连续扫描显示,女性的尿道在增强影像上与周围组织可以区分开.经三维成像显示,女性尿道的平滑肌肉与膀胱的肌肉相连续,在中段较粗,对应于组织学上括约肌最丰富处;中外1/3处尿道有一个略向前的弯曲,与大体的病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硫酸镁湿热敷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穿刺置管后给予常规导管护理不实施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导管护理基础上,置管24h后以穿刺点上方沿静脉走向敷硫酸镁.比较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2例,发生率为4.0%;对照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9例,发生率为18.0%,两组比较,x2 =
内质网(ER)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折叠的重要场所,对应激极为敏感.多种因素均可导致ER功能发生改变,统称为内质网应激(ERS).ERS可以启动细胞内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即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以恢复细胞内环境的稳态.但持久和(或)剧烈的ERS将启动细胞凋亡程序.胰岛β细胞具有高度发达的ER,使其对2型糖尿病长期高血糖和游离脂肪酸所致的应激更为敏感.大量的研究表明,作为ERS组成部分之一的UPR在
痔疮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因病变部位特殊,不仅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给患者的精神和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传统的治疗方法有注射疗法、枯痔疗法、冷冻疗法、胶圈套扎疗法和手术疗法等.其中手术疗法由于疗效好,复发率低,常是许多重度痔疮或其他方法治疗后再复发痔的最终治疗方法.自2004年5月起我院开展了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不仅减少了手术的疼痛,而且缩短了手术的时间和住院时间.也由于采用吻合器代替手工
目的 探讨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在化疗药物外渗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调查-分析-改进-控制的程序,选取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后首次应用化疗药物静脉化疗的病人各120例,比较前后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及病人满意度.结果 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降低为3.1%,病人满意度提高到98%.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能使护理流程更具规范化和实用性,降低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与病人满意度。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严重脓毒症大鼠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C组,n=36)、脓毒症组(SEP组,n=30)、乌司他丁3 h给药组(UTI3h组,n=30)和12 h给药组(UTI12 h组,n=18).利用经典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脓毒症模型,分别在制模后0、6 h、12 h、24 h、48 h及72 h心脏取血测定血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征.随着对干细胞进一步了解及肿瘤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肿瘤中极少数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肿瘤干细胞概念随之产生.前列腺癌作为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针对晚期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在临床疗效上的不满意,研究者开始从干细胞角度探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以期找到新的治疗突破点。
前列腺癌的激素非依赖性进展是目前前列腺癌治疗的难题.临床前研究显示有多种信号通路参与了这种进展过程.近年来,阻断这些信号通路,即靶向治疗方法在治疗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