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腾飞的巨大推动力——教育

来源 :经济视角·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gr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对一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二战中经历了重创的德国、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复兴,脱颖而出,这与注重教育发展的治国策略存在着很重要的相关关系。但是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模式至关重要,适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先进教育模式会对当前经济产生强大推动力,落后的模式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教育模式也面临很多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的需求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经济;教育;发展;德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3.5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3-139-03
  一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主要因素有人口、资源、制度、技术等。这些因素都对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除了原始资源多寡这一因素以外,其他因素都和人相关联。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人力资源发展的好坏程度成了制约经济持续腾飞的瓶颈。人力资源指的是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有贡献作用的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人力资源的贡献大小是和受教育程度分不开的。社会的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都要依靠公民提供的劳动。按照传统的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体力劳动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和教育的关系不大。但是人的实践活动是体力与脑力劳动的统一,没有完全分割体力或者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是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的,而复杂的脑力劳动是和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复杂的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多倍于简单的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脑力劳动控制的,脑力劳动在教育的影响下复杂化以后,劳动力的能力会增加,创造的价值就会被多倍的放大,进而社会财富迅速增加,经济腾飞也就指日可待。从理论上分析来看,显然教育通过作用于人力资源对促进经济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在实践上,通过对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历史的考察发现,教育对于经济的快速复兴和发展是有巨大推动力亦是毋庸置疑的。
  一、德国的科教兴国
  德国在当今世界上是经济强国。纵观其百年历史,曾多次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几经沉浮后仍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其具有科学的教育体系, 形成了以教育提升科技水平进而带动经济腾飞的发展模式。
  2009年12月的环球时报(北京)在《二战之后德国的惨淡境况》中提到:“‘饥饿冬季’险些毁灭德国,1946年开始的冬天导致10万人死亡,数百万伤病……遭到彻底破坏的德国在1946年底迎来上世纪最寒冷的冬天,数十万人因饥饿和寒冷死亡,甚至国家都陷入“毁灭”的境地……16%的婴儿出生第一年就死去……”正如希特勒所说,如果他的军队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么他本人和整个德国都将陷入无尽的深渊。二战后的德国的确陷入了水深火热的痛苦深渊。如何尽快走出困境是摆在整个德意志民族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
  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坚强的民族在战后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联邦德国“基本法”规定儿童从6周岁到18周岁实行12年的义务教育,所有国立学校和高等学校都免费,教科书也是免费提供的”。在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方针下,德国官方教育开支增长很快,1951年官方在教育事业中的投入为25.79 亿马克,1970 年达到247.84亿马克,1980年达729.29亿马克。人均官方教育开支1951年为51马克,1980年达1185马克,30年增长22.2倍。
  需求是发展的动力,人才的需求拉动国民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对经济的飞速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力。从1955年开始,战后的联邦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连续15年年平均增长率为5%,例如,1950年国民生产总值还是981亿马克,1973年增至9262亿马克,增长8.4倍;在资本主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德国在1950年所占比重为5.4%,20年后便上升至7.5%,跃居世界第三; 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1950年联邦德国的工业生产占6.4%,1971年上升为9.8%,与日本并列第二。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正是如此,全民教育的实施大幅度地提高了公民的整体素质,迅速地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二、日本的教育兴与衰
  早在明治时代,日本政府就意识到只有发展教育才能造就绵延不绝的科技人才,源源不断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日本于1872年颁布“学制令”使教育的普及得到法律的保障,实行“国民皆学”。同时,日本政府也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在国家大力干预下,1907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872年的28%上升至97.38%。日本在不断增加教育投资的同时还善于取他之长补己之短,在教育方面广泛吸收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的教育思想和制度,为建立近代日本教育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很快摆脱了农业国的地位而跻身于工业国之林。
  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的经济发展开始停滞不前。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选择日本1981-2000年的GDP(工业)增长率和教育公共支出增长率进行分析。分为两组:第一组为1981—1990年的GDP(工业)平均增长率和教育公共支出平均增长率;第二组为1991—2000年的GDP(工业)平均增长率和教育公共支出平均增长率。列表比较如下: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通过上表数据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教育支出增长率超过了GDP的增长率,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经济和教育之间的促进关系是相互的。经济的增长为教育投入的增加奠定了基础,而教育的投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再看90年代这段时间,日本国内经济在此期间处于下滑趋势,出现了负增长。相比较80年代而言,日本对教育的公开支出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不是很大。在经济处于负增长期间,教育投入平均增长率仍达到3.592%,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对教育是相当重视的。但是为什么在教育投入没有减少的情况下,经济却在不断下滑?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日本的教育发展的确存在问题。   目前学者对于日本的教育模式较为流行的看法是日本注重职业性教育,对基础科学研究不够重视,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发展滞后,高层次人才缺乏。日本高等教育实际上贯彻的是偏重为经济服务的政策思想, 其实际职能也主要聚焦于经济和科技进步, 逐步突出经济职能, 以适应和服务于日本经济、技术进步为价值取向。二战以后, 日本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腾飞, 对教育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但是日本在“经济至上”理念的引导下, 把教育看成了单纯发展经济的工具,表现出较强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 仅在欧美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国民的技术操作水平,虽然在技术上进步巨大, 但由于长期学术性研究的缺乏, 导致日本的技术因缺少学术性研究的支撑而使经济的发展缺乏后劲。职业化的教育只能推动一定时期经济的发展,当社会发展到更高层次的时候,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提高了层次。这就要求教育的发展水平超前于经济的发展。目前日本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需要调整教育的发展模式。
  三、中国的教育发展
  1975年9月26日,在听取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时,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同两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特意就科学和教育工作阐述了自己的意见,他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证明了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善于博采众家之长才能发展得更好。
  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日渐重视教育,尤其是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77年冬天,被诸多评论家称之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的确,那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考试,它所恢复的不单单是参加了那场考试的570万考生的信心与希望,它更直接改变和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得以重新复兴和兴旺的基本”。从恢复高考至今30多年以来,我国一直很注重发展教育事业,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1980—1999年这20年中国教育公开支出总额占GDP的百分比数据,记每五年为一个时间段,共四个时间段,然后将这四个时间段的平均教育公开支出总额占GDP的百分比计算出来。用同样的方法将现有的德国和日本的数据计算出来并进行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表示数据缺乏):
  从上表可以看出德国的平均教育支出额占GDP总额的比例是最大的,日本的教育投入比例也较大,中国是最低的,几乎是日本的1/2,德国的2/5。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出台,按照这个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领性文件的要求,在2000年应达到4%。1995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也对此作了相应的规定。进入21世纪,这个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依然没有实现。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于2006发布的《开罗公报》提醒各国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公报建议各国把4%-6%的国民收入投入教育领域。从国家公布教育经费投入的数据分析来看近几年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依然没达到4%的水平。下表是近几年中国的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总额的百分比:
  数据来源: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
  除了教育投入需要继续加强以外,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实际上反映了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企业需求的人才缺乏,真正潜心做学术的人才也缺乏。目前企业需求的人才不但要求其具有专业技能,而且更渴求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的教育一向以培养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刻苦学习的目标就是进名牌大学。尤其是在高中学习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压力最大,而且也是人生最忙碌、最充实、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阶段。此外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非常大。然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只有一件事情最重要,那就是考出高分进入名牌大学深造。于是,所有的时间都被用来提高应试能力了,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心理课等统统取消了且时间被占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几乎都是应试的专业人才,全面发展变成一句空话。因此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都不太受企业的欢迎,很多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就是具备三到五年的工作经验。
  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毕业生的工作问题不再是面临国家分配,而是在人才市场遵守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于是曾经潜心研究学术的芸芸学子景象已不再,多的是不断壮大的,为以后就业铺路的考证大军。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精力就放在考行业就业证书方面。更有甚者,当前有很多学生辛苦的考取研究生不是因为对学术感兴趣而是为了更好的就业。因为虽然目前大学生很多但真正能为企业所用的人才不多,于是很多企业就把眼光瞄准了研究生。这样一来,研究生越来越多,质量却越来越低。
  自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已经跻身于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然而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问题就首当其冲。教育问题解决不好,经济发展就没有后劲,国家前进的步伐就会停滞。
  参考文献:
  [1] 刘鼎、王洪斌.奇迹背后的隐性作用力——论教育对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作用[J].衡水学院学报,2005,(03).
  [2] 刘元春、袁家三.从日本经济的兴衰看高等教育的职业性与学术性[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8,(05).
  [3] 艾昕、胡树.日本教育发展与经济腾飞之间的关系[J].前沿,2009,(12).
  [4] 丁建宏.德国通史[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 朱正圻.联邦德国的发展道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 王晓倩.高考30年:等待未知前夜 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EB/OL].新华网,2007-03-29.
其他文献
考虑了一类不确定广义组合大系统,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矩阵范数性质研究了该类系统的分散镇定问题.给出了一种分散输出反馈鲁棒镇定控制器的设计,得到了系统可输出反馈
本文简述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概念,详细介绍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重点对电力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供参考.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自学校推行教学过程性评价以来,如何很好地推动教学正常运行,全面地推动与实施通识选修课,提高学生的参与性,都值得教师积极思考.本文就通识选修课的设置与实施展开讨论,提出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超高压输电近几年在我国电力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超高压输电的运行情况会直接影响电网的整体运行状态.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呈现出面积广、地理条件复杂、超高压输电
在当今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的形势下,电力系统也对自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及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和主题。本文通过对总线技术、计量系统及可视化技术方面的分析,从
期刊
本文对高压电机常见故障的现场检修方法进行了探讨,文章从阐述高压电机常见故障现场检修概况入手,进一步分析了几种高压电动机常见故障并介绍了这些常见高压电机故障的处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