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小说的小说”:小说史视域下的《尤利西斯》

来源 :浙江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ld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凭借极致的形式实验成为20世纪现代派小说的革新之作,但其与西方小说传统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尤利西斯》的特征与形态的阐释离不开一种小说史的视野.本文认为,乔伊斯通过自觉地对小说史进行回望与挖掘,不仅使《尤利西斯》成为由文学遗产构成的观念与情感的广阔场域,而且确定了小说风格与结构的内在艺术依据与逻辑,最终实现了书写现代神话的意图.《尤利西斯》作为一部文学、历史、神话和生活的综合之书,为现代生活提供了新的表达与洞见,也是对小说艺术本身的反思与批评.
其他文献
在真理共识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哈贝马斯首先基于普遍语用学的立场,以"有效性要求"的兑现为逻辑线索,完成了对真理共识理论的初步建构;其次,提出"理想的言谈情境"以探索突破有效性要求语境限制的先验道路;最后,转向强调介于先验与经验之间的"生活世界",以界定规范性意义上的真理概念.这种真理概念是一种既非先验的、又超越经验的"共识性真理"概念.然而,对"居于先验与经验之间"属性的过度强调逐渐背离了哈贝马斯最初的理论目的,导致他不得不转向一种"实用的"而非"共识性的"真理概念.
福柯在“生命”与政治经济问题的关联中发现了“生命力”被资本所掌控的现实,继而确证了“生命政治”的存在.在自由主义治理体系之下,福柯通过对“权力—知识”和“权力—身体”相联结的资本主义治理术的考察,系统地阐释了“肉体惩戒”与“人口治理”是如何通过纪律监管与整体管治作用于“生命”,并使“生命”驯服而有用.为了解决“生命”资本化的现实困境,福柯试图在伦理学领域通过“自我逾越”的审美化道路而谋求生命的解放.虽然福柯开启了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新视域,但他所力倡的生命解放路径是“非革命的”.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行政审批局逐步成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重要范式.行政审批局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审管分离”格局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面对审管衔接与机构协同等难题,行政审批局的地方试验中,地方政府不仅强调“联席会议”等非正式组织机制的协调功能,也愈发依赖信息平台去实现行政组织之间的数据流通,这两类机制能否构建本土化的科层协同框架,有待“内部行政法”视角的进一步观察.
19世纪上半叶,早期社会主义思潮在法国大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双重反思中兴起.作为法国式"社会主义的缔造者",皮埃尔·勒鲁关心法国最底层劳动者的命运,并立足于人性原则的"政治科学",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法式概念.令人遗憾的是,勒鲁的思想长期被学界所忽视.勒鲁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平衡;承认个体差异基础上的全面平等;倡导团结共识的社会道德等方面.这种立基于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情势之观察与思考的社会主义思想,可谓独树一帜.勒鲁在重构法式社会主义概念的同时,试图以这种社会主义来建构政治
根据动物权利温和论,人类为了基本的食物与营养而捕食动物是道德上允许的,而人类虐待动物则是道德上不允许的.近期国内学者为这一理论提供了两种理由,一种建立在人类理性之上,另一种建立在人类道德情感之上.本文介绍和讨论了这两种辩护,并争论说它们都还面临着几个尚未解答的难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建立在自然进化和物种竞争之上的理由,然后展示为什么这种新的辩护可以解答那些难问题.
鉴于信念与人们的行为、能力、习惯、性格和人类命运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克利福德论证了一种严格证据主义的信念伦理原则.当代人对克利福德原则的批判主要有三种,即混淆不同证成类型批判、自指性抵牾批判和证据标准批判.这些批判都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论上的证成问题看作是克利福德原则的核心要义,但克利福德原则的主旨是伦理学而非知识论.假如克利福德明确区分了不同证成类型,他依然会提出相同的道德要求;克利福德对其伦理原则提供了比较充分的证明,并未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此原则实际上是说,我们在形成信念时,"抑制怀疑始终是不合理的"
非人类动物在人类社会的处境与福柯所关注的边缘人群相似.在福柯对人类社会权力技术运行机制的考古学考察中,可以看到现有动物伦理的反思困境:以心智和道德地位差别为基础的物种主义动物福利论主张具有优越性的人以支配性的权力关照非人类动物的痛苦与福利,这体现出等级制度下提高生产力的考量;通过诉求动物人格化所表现出来的人本主义动物权利论主张人与非人类动物平等,而这正是规训机制的基础,这种人性情感的相通式平等所导致的本质危险并不是极端情况下的“捕食问题”或“永恒的特雷布林卡”问题,而是在将动物纳入人类惩罚性社会的同时为规
《麦克白》与《金瓶梅》作为英中两国同时期伟大的文学作品,折射了17世纪初东西方社会的不同镜像,并且都以"预言应验"母题作为一种重要的叙事元素.《麦克白》与《金瓶梅》"预言应验"母题叙事的建构不仅零距离反映了近世时期英国巫术文化背景和东方中国数术文化社会的广角写真,还分别见证了聚焦宏大鼎祚的王朝更迭史诗与关怀个体生命体验的庶民化市井生活范式,呈现出一种平行又相交的双源汇流的演进姿态.
自从元代诗论家方回在《灜奎律髓》中说南宋江湖诗人戴复古"于广座中口不谈世事"之后,这种看法就很大程度上被固定下来,为后世很多学者所沿袭,甚至还被进一步解读为戴复古不关心世事或是有意逃避社会现实,并由此引发了对他的一些负面评价.其实,这种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从南宋史料尤其是戴复古自身作品看,戴复古完全是一个充满入世热忱的忠勇之士.他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居江湖之远而有廊庙之忧,敢于刺君王、诋时忌、忤达官、哀民生,有爱国爱民之心,对世事热切关切与参与.由于戴复古平时比较注意讲话的方式与场合,恪守底线,未逆龙鳞,
牲畜肉在赋中常被置于"鄙"处.《楚辞》和汉大赋中,肉食也曾被褒扬,但在《七发》中已被明确否定.而通过猎狩获取的肉类,常与男性勇武气质相关联,游牧民族食肉饮酪又使牲畜肉带有某种异族色彩,这与文人讲求的文雅南辕北辙.相反水产白肉自东晋南朝便与南方秀美风物相结合,并完成诗意化提升.士阶层的养生传统、养德诉求,以及对文人理想形象的塑造,形成了"肉食之鄙"的书写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