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第—次在广州见到馕,是有回晚上加班,看到其他部门的同事在吃,虽然“个头”小了很多,但圆圆的形状,和洒在上面的芝麻,我脱口而出:“你们在哪里买的馕”
同事愣了一下,摇了摇手中的馕:“你是说这个烧饼吗?”
什么烧饼啦!我白她一眼:“这个哪儿买的?”
她告诉我,在离公司附近不远的洛溪地铁站A出口,有一个摊子,卖这种“烧饼”。
因为和我方向相反,所以我几乎从来没有去过A出口。第二天我专门走了一次,果然看到不远处有个安安静静卖馕的维吾尔族美男子。
维吾尔族的人始终有他们的共性在,我靠近他的摊位,果然看到了一个馕坑,这玩意儿在新疆以外的地方少见。差不多—米高,我小时候—直觉得馕坑是个倒着的大水缸,唯一不同的是这里面并不装水,馕坑用粘土和羊毛堆成,下面是烤火的,先把馕坑烧得很烫了,然后把已经处理好的馕面胚贴在馕坑里面的坑壁上。
然后抹油、撒芝麻……烤好之后,他们往外面拿,也是有专门的工具,不然就很烫。趁热吃,香香脆脆的。
我都快流口水了,所以连忙跑过去,开口问他:“多少钱一个?”他对我伸出五个手指头。我撇撇嘴:真坑爹,这么小的馕,居然敢卖五块一个!
黑心!这么小个的馕,在新疆卖两块钱都没人买!而且闻起来都没有新疆那边烤得香!我摇摇头,转身就走了。
过马路的时候,看到—个老奶奶牵着—个小孩儿,小孩儿手里拿着一块馕,啃得挺起劲。老奶奶教育他:“不要在路上吃啦,回去再吃吧。”
那一瞬间,我突然想起来很多事。
我家在新疆库尔勒,小时候,每天早上姥姥都会带着我一起去菜市场,买点中午要炒的菜和肉,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早餐:要去买两个壤。
那时候老市政府还没搬,附近有一家馕坑,卖馕的维族大叔一脸络腮胡,不爱说话也不爱笑,但他卖的馕,很多年都没涨过价。
我小时候喜欢挑那种小个的窝窝馕,姥姥给我买一个,然后买两个大的馕,我就在路上啃小的。姥姥是四川人,总会用四川话笑着跟我说:“幺儿诶,回去再吃吧!这样吃不干吗?”
不干呀!虽然也是纯面食,但是和吃馒头的感觉完全不同,就算是没有菜一起吃,只吃馕,也不会觉得吃不下去或者是嫌太干。
在新疆,馕算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因为新疆气候很干燥,馕含水量又少,放很多天都不会坏,就算是有点干了,用水一泡,还是很香很好吃。比起馒头花卷油条,在新疆,最受欢迎的早餐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馕了。
而我小时候,家里的三餐是这样:吃早餐,一般是泡奶茶,把馕掰开,一块块泡进去,泡软之后,吃到嘴里的就是松软的香味,夹杂着奶香、芝麻、酥油等等的香味;午餐,如果吃肉菜,下面很可能会垫一层馕,油汤浸泡着,等吃到馕的时候,所有的香味都在里面,而且吃起来还不会觉得油腻;晚餐……对不起,你太胖了,还是别吃了。
库尔勒并不大,—条孔雀河贯穿全城。直到今天我仍然不知道这条河为什么要叫孔雀河,因为自小我在河边走,就没有看到过孔雀。倒是每年都会有不少天鹅。大概每年三月份左右,会成群结队地飞回来。
毕业之后,我回库尔勒的机会越来越少,2013年过年晚,二月下旬才是农历新年。那年冬天短暂,回春很早,天鹅和野鸭们回来的也早。走过孔雀河,你能看到一大群天鹅和野鸭,在已经开始化冰的河面兴奋地游着。
那时我有一年多没回库尔勒,看到这一幕只觉得万分亲切,便也停下来看,学其他人模样拿手机拍起照,发给那些不是新疆人的朋友们看。
这群天鹅过得舒畅,虽然没人圈养,但每天定时定点有人给它们喂吃的,分明是野生的动物,此时竟被培养出了家禽的习性,听到哨声,便成群结队地往喂食的地方去了。
我最初没看清喂的是什么,直到听到旁边有小孩子问:“爸爸,天鹅在吃馕诶!它们也喜欢吃馕吗?”他爸爸这样回答:“是啊,入乡随俗嘛。”
算—算,我又有大半年没有回去过了。
在我读书的时候,小学到高中的12年,每—天都在想着,大学—定要出去,然后留在“内地”。是的,我们把除了新疆以外的地方,叫做内地。
那时,我们总以为外面的世界更精彩,那个被我们称为“内地”的地方,文明、先进、发达……总之,美好的像人间天堂。我们那样年轻,—心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我们高估了“内地人”对新疆的了解,他们不知道在新疆普及的是普通话,汉族很多,说普通话的少数民族也很多。大一时还有人问我:“你们是不是真的骑马上学啊?”
真的到了内地,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失望了。我离得越远,越思念库尔勒的—切。
蓝天白云,夜晚闪烁的星空,大盘鸡、抓饭、拉条子……当然还有馕。
那个奶奶牵着小孩儿过了马路,我却转过身,去买了一个五块钱的馕。
吃了一口。
芝麻好像洒少了一点,但的的确确是馕的味道。
我的家乡的,味道。
同事愣了一下,摇了摇手中的馕:“你是说这个烧饼吗?”
什么烧饼啦!我白她一眼:“这个哪儿买的?”
她告诉我,在离公司附近不远的洛溪地铁站A出口,有一个摊子,卖这种“烧饼”。
因为和我方向相反,所以我几乎从来没有去过A出口。第二天我专门走了一次,果然看到不远处有个安安静静卖馕的维吾尔族美男子。
维吾尔族的人始终有他们的共性在,我靠近他的摊位,果然看到了一个馕坑,这玩意儿在新疆以外的地方少见。差不多—米高,我小时候—直觉得馕坑是个倒着的大水缸,唯一不同的是这里面并不装水,馕坑用粘土和羊毛堆成,下面是烤火的,先把馕坑烧得很烫了,然后把已经处理好的馕面胚贴在馕坑里面的坑壁上。
然后抹油、撒芝麻……烤好之后,他们往外面拿,也是有专门的工具,不然就很烫。趁热吃,香香脆脆的。
我都快流口水了,所以连忙跑过去,开口问他:“多少钱一个?”他对我伸出五个手指头。我撇撇嘴:真坑爹,这么小的馕,居然敢卖五块一个!
黑心!这么小个的馕,在新疆卖两块钱都没人买!而且闻起来都没有新疆那边烤得香!我摇摇头,转身就走了。
过马路的时候,看到—个老奶奶牵着—个小孩儿,小孩儿手里拿着一块馕,啃得挺起劲。老奶奶教育他:“不要在路上吃啦,回去再吃吧。”
那一瞬间,我突然想起来很多事。
我家在新疆库尔勒,小时候,每天早上姥姥都会带着我一起去菜市场,买点中午要炒的菜和肉,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早餐:要去买两个壤。
那时候老市政府还没搬,附近有一家馕坑,卖馕的维族大叔一脸络腮胡,不爱说话也不爱笑,但他卖的馕,很多年都没涨过价。
我小时候喜欢挑那种小个的窝窝馕,姥姥给我买一个,然后买两个大的馕,我就在路上啃小的。姥姥是四川人,总会用四川话笑着跟我说:“幺儿诶,回去再吃吧!这样吃不干吗?”
不干呀!虽然也是纯面食,但是和吃馒头的感觉完全不同,就算是没有菜一起吃,只吃馕,也不会觉得吃不下去或者是嫌太干。
在新疆,馕算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因为新疆气候很干燥,馕含水量又少,放很多天都不会坏,就算是有点干了,用水一泡,还是很香很好吃。比起馒头花卷油条,在新疆,最受欢迎的早餐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馕了。
而我小时候,家里的三餐是这样:吃早餐,一般是泡奶茶,把馕掰开,一块块泡进去,泡软之后,吃到嘴里的就是松软的香味,夹杂着奶香、芝麻、酥油等等的香味;午餐,如果吃肉菜,下面很可能会垫一层馕,油汤浸泡着,等吃到馕的时候,所有的香味都在里面,而且吃起来还不会觉得油腻;晚餐……对不起,你太胖了,还是别吃了。
库尔勒并不大,—条孔雀河贯穿全城。直到今天我仍然不知道这条河为什么要叫孔雀河,因为自小我在河边走,就没有看到过孔雀。倒是每年都会有不少天鹅。大概每年三月份左右,会成群结队地飞回来。
毕业之后,我回库尔勒的机会越来越少,2013年过年晚,二月下旬才是农历新年。那年冬天短暂,回春很早,天鹅和野鸭们回来的也早。走过孔雀河,你能看到一大群天鹅和野鸭,在已经开始化冰的河面兴奋地游着。
那时我有一年多没回库尔勒,看到这一幕只觉得万分亲切,便也停下来看,学其他人模样拿手机拍起照,发给那些不是新疆人的朋友们看。
这群天鹅过得舒畅,虽然没人圈养,但每天定时定点有人给它们喂吃的,分明是野生的动物,此时竟被培养出了家禽的习性,听到哨声,便成群结队地往喂食的地方去了。
我最初没看清喂的是什么,直到听到旁边有小孩子问:“爸爸,天鹅在吃馕诶!它们也喜欢吃馕吗?”他爸爸这样回答:“是啊,入乡随俗嘛。”
算—算,我又有大半年没有回去过了。
在我读书的时候,小学到高中的12年,每—天都在想着,大学—定要出去,然后留在“内地”。是的,我们把除了新疆以外的地方,叫做内地。
那时,我们总以为外面的世界更精彩,那个被我们称为“内地”的地方,文明、先进、发达……总之,美好的像人间天堂。我们那样年轻,—心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我们高估了“内地人”对新疆的了解,他们不知道在新疆普及的是普通话,汉族很多,说普通话的少数民族也很多。大一时还有人问我:“你们是不是真的骑马上学啊?”
真的到了内地,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失望了。我离得越远,越思念库尔勒的—切。
蓝天白云,夜晚闪烁的星空,大盘鸡、抓饭、拉条子……当然还有馕。
那个奶奶牵着小孩儿过了马路,我却转过身,去买了一个五块钱的馕。
吃了一口。
芝麻好像洒少了一点,但的的确确是馕的味道。
我的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