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单元教学的数字化策略建构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t52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逐步走向课堂,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也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运用数字化资源、云平台及大数据技术,可以突破学习时空的限制,促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它并不是单纯的指课堂中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而是将今天的学习者放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面对的是未来数字化的学习。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数字化为教学带来的变化,将数字化融入数学单元教学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给学生体验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机会,从而让数学教学活动变得更有深度和广度。
  一、从有限走向无限:广挖学习资源
  数字化是人与空间的新界面,它集合文字、图像、影像、声音、交互行为等,形成一个可控的环境空间,能够有效地传递与收集信息。而数学的大单元设计立足课程整体理念,以现有的教材为突破口,以相关的活动为主线,以目标任务为驱动,将教材单元转化为活动单元。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建设、开发数字化的教学资源。
  1.利用问卷软件进行学情调查及问题收集
  在大单元方案设计前,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学情做整体研究,了解学生的自然状态,分析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个性化地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我们通过问卷星、微课等数字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教师通过这些方式能够清楚地掌握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知情况,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从而为开展后面的课程做好铺垫,下面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为例。
  长方体、正方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一年级时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特征并不陌生。在组织开展新课教学前,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微课件,让学生通过微课复习长方体的相关特点,再利用问卷星要求学生挑选出合适的材料包制作长方体(如图1)。
  我们通过前测可以了解到:学生基本都掌握了长方体棱的特点和具体的分类,对于4根一组和8根一组所搭建出来的特殊长方体理解上有一些困難。这就为我们确定单元教学的起点、重难点和教学目标提供了依据。
  2.利用扫码软件进行分层作业和资源共享
  大单元教学设计所强调的是一个整体,然而要实现这个整体教学设计,就要将其细化为不同的阶段,细化到每一个环节。为了给起点不同、学习习惯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支撑,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基础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等众多资源,而且提供了挑战性作业的讲解视频、资源链接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两项任务,即“你能行——基础篇”“你真棒——提高篇”(如图2),并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将提高篇和拓展篇的解题思路、讲解过程录制成微视频,并利用“草料二维码”软件将学习资源制成二维码,让学生扫码获取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教师这样设计作业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不仅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得以推进,还能激发学生自主练习的欲望。
  二、从被动走向主动:催化学习方式转型
  数学单元教学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我们需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能够亲自去体验,在课堂中进行分组合作。以“千克和克”为例,本单元我们重构了学习时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运用前学单、微课和思维导图,并融入相关单元的主题拓展阅读,优化学生课内外学习间的关系(如表1)。
  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开启了质量项目的自主研究,课堂上再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语言情境。如此立体、丰富、有趣的分享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和感受了质量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任务一“收获分享”中以4人小组为单位制作PPT,任务二“课堂任务”中小组合作感受所带物体的重量,建立量感,随后将对质量单位的感受分享到班级的公众号上面。数字化的学习方式给合作学习提供了更优质的环境,也让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和充实起来。任务三“后期延伸”中,小组合作将生活中出现的与质量有关的问题利用软件完成“我和‘质量’的故事”思维导图或制作数学绘本。
  数字化手段使课堂跨度得以延伸,交错的学习时空,多样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单元教学的探究性,最后教师可以借助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
  三、从传统走向创新:助力创新能力提升
  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品质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点。特别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思考,使学生善于自学,培养他们进行创造性的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合理利用数字化模式,有效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
  1.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利用多媒体课件中具备的模拟和演绎的优势,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且逼真的学习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当学生把那些晦涩、难懂、复杂的知识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内容时,心中充满了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以“圆”单元的教学为例(如表2)。
  任务一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通过网络环境研究“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这个问题,让学生收集资料,完成数学小论文。课中用动画分别制作了一台圆形车轮的车和一台方形车轮的车,使学生突破知识重难点。
  在任务二中,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是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进行实验,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还要多一些,随后让学生自学认识圆周率并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但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其实只是掌握了最后的结果,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无法经历一个从事实到一般规律的过程,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此时,教师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加入一些和圆相关的数学小故事的介绍,就能够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让学生主动构建圆周率这一新知,对圆的周长和直径关系的认识也就更加完整和深刻了。
  2.想中求“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数学课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根据表象进行一定的创新。想象力是衡量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在任务三中,教师通过把圆剪拼成长方形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圆在拼的过程中的变化。学生会发现原来的圆弧的弯曲程度越来越小,紧接着让学生闭眼想象:如果将圆继续平均分,等分64份、128份、256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有的学生说:“这样分下去,原来的圆弧会变成一个很小的点,弧会逐渐消失。”有的学生说:“那样拼的图形就是长方形。”这样的有限切拼,无限想象,把一些原本复杂的并且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清楚明了。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变化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过程,在有限的时空内发展学生的认知,使其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渗透了极限思想。
  四、从单一走向多元:丰富评价体系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上,教师不仅是指导者还是评估员。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同时是自我评估的过程。
  1.借助小思徽章App,实施实时过程性评价
  在实施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及时汇总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目标。每节课后,教师都针对学生当天的表现进行评价,从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自主学习到过程诊断,无论是全面评价还是针对某个方面评价,只要扫一扫学生身上的“小思徽章”二维码,家长就能实时收到当天的评价反馈,及时沟通。
  2.借助大数据,实施精准性终结性评价
  在进行单元终结性评价时,采用“极课大数据”软件,实时显示成绩,通过后台可及时得到反馈数据(学生成绩、每题的得分率等)。该软件还能实时跟踪学生成绩变化,通过大数据找到学生的学习薄弱点,建立对应题库。
  由此可见,要想实现数学单元教学与数字化方式的深度融合,需要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资源、问卷软件、各种App等数字化方式提供的共享资源改变教学方式,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基于数字化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模式,助力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单元教学,让学生在单元教学中得到锻炼,使学习真实发生,让核心素养教学在课堂中落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初一新生开学第一课,班主任邀请了各科任老师参加。初次见面,众多自我介绍的学生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口出狂言”的小毛同学。他摇头晃脑,“我这个人喜欢打篮球,打游戏,大家要是玩游戏,别忘了叫上我,一起开黑啊。我成绩很差,尤其讨厌语文……”自我介绍时还不忘时刻抖动右脚,长着小胡子的脸,摆出一副你爱听不听的表情。之后,我见识了他那比草书还要龙飞凤舞的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辨认出几个。  我决定利用班级后
期刊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很多东西如过眼云烟,记忆不长久,而有些东西与之相处愈久,愈觉宝贵。人如此,书刊亦然。《江西教育》于我,便如一位有20年交情的老友一般,一路相随。  2001年,我从大学毕业考到兴国县西陲的均村乡担任均村中学的语文教师。那是一个崇山峻岭中的赣南小山村。20年前的赣南乡镇,大部分还是遵循“交通靠走、通信靠吼”的生活模式。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信息来源非常匮乏,教学上还
期刊
明万历年间,在萍乡近郊风景秀美的鳌头山,创建了一所学堂——鳌洲书院。从此以后,鳌头山书声琅琅,人才辈出。1902年,由清末鸿儒文廷式倡导,将鳌洲书院改制为“萍乡学堂”,1906年更名为“萍乡中学堂”,这所赫赫有名的国内最早的现代公立学校之一,便是萍乡中学的前身。  有着百年悠久历史的萍乡中学,是省内中学的品牌,而萍乡中学的品牌教师之一,便是获得了2007年“全国模范教师”光荣称号的高中化学高级教师
期刊
学生的学业成长有最近发展区,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存在最近发展区。  如果我们认同教学相长的话,也就一定会认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师成长的作用。虽然这一理论是维果茨基针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成果,但完全可以迁移到教师的成长管理之中。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确实时时处处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师也理应比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认识并积极达成可能的目标。  宏观地看,教师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就是其某项工作的现有水平與可
期刊
家长让孩子一起去超市采购日常食品时,如果对孩子说“我们去超市!”,这是命令,孩子没有选择;如果问孩子“我们可不可以去超市?”,看似给了孩子选择的机会,但孩子不知道为何要去,也只能算是跟从;如果让孩子看到“家里的冰箱空了……”的现实,无须多说,孩子自己知道要去哪里,去那里做什么,这样的任务能够保证孩子与成人目标一致,目标一致就能够保证步调一致。在任务驱动学习中,由完成任务的需要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和凝聚
期刊
格兰特·威金斯与杰伊·麦克泰格在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教学,应该基于对目标的理解;学习,就是追求目标抵达的过程。可见,问题的关键就集中在了两个方面——如何理解目标?怎样验证学习是否抵达了目标?  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两条: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许多教师对这两条目标
期刊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各学科教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目标从知识点的了解、理解与记忆,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培育。因此,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即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课时转变为大单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科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钟启泉教授说过,单元设计是撬动课堂轉型的一个支点,是落实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路径。数学单元
期刊
新余市渝水七小建成于2019年,是一所年轻的学校。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教学楼、错落有致的校园绿化。路上间或遇到的活泼懂礼的学生,让笔者一行不禁眼前一亮。学校大门右侧的主楼上印着“3Q教育”理念的结构图,它正是渝水七小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在“3Q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渝水七小做了基础教育道路上的先行者,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沃土,并取得了不少成就。  “3Q教育”:渲染生命底色  “3Q教育”
期刊
崔允漷教授曾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一种课程。”当下不少数学教师仍执着“一课一教案”,易造成学生“知识分离,素养剥离”。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呼唤我们要俯瞰“教什么”的本体性问题,再审视“为何教”的源头性问题,进而思辨“怎么教”的策略性问题,才能更好地对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流程进行再造与重构。下面以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认识射线、直线和角”一课为例,阐述核心素养视域下数学
期刊
面积和时间、长度、质量一样,有着类似的方法结构。以结构化的方式对教材进行重建时,把看似不同、实质有着联系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和把握数学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在“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情境中学习。“认识面积”是一节图形概念课,大部分教师教学本课时会组织学生比较黑板面、国旗面、书本面的大小,再引导学生模仿着表述,“教”的痕迹较重。特级教师许卫兵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立足于数学课程整体,用结构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