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思维:我国大学教师流动研究的分析与启示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uf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教师流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自然现象。本文就近年来众多学者关于大学教师流动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对大学教师流动内涵、流动原因、流动困境、流动对策等进行了梳理。从中得到启示,提倡树立大学教师流动的生态学思维,进而假设大学教师流动的生态学机理,并构建大学教师流动的生态路径。
  关键词:大学教师;流动;研究;生态学
  基金资助:本论文为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IA140312)、湖南省科技厅软课题(2015ZK031)、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课题(15B21)、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16YBA203)、湖南省学位办课题(JG2014B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G649.712;G647
  教师流动古已有之,[1]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大学教师流动可以吐故纳新,有力促进学术发展,不断促进国家或地区流动决策的制定。[2]只有流动才能维持教师发展生态链上的生态平衡。然而,由于当前社会、学校、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教师流动出现了一些情况和问题,破坏了教师发展的生态平衡。需要树立生态学思维理念,整合资源,完善流动机制,促进教师发展与学术繁荣。
  一、大学教师流动的内涵特征:生态的自然流动
  教师流动是一种职业流动,是社会流动的一个表现。[3]谢延龙认为教师流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流动包括职业内流动和职业外流动,狭义的教师流动特指在学校范畴内发生校际间互相移动的状况。[4]孟令熙认为教师流动是人才和学校进行双向选择的结果。[5]靳希斌从两方面归纳了教师流动的内容,他认为一方面是具备一定条件的合格劳动者选择了教师职业或者在职教师放弃这一职业,即合格劳动者进入或退出教师职业领域;另一方面,是在职教师由现职学校转入另一所学校任职,即劳动者在教师职业领域内的流动。[6]孙丽昕以大学教师流动的目的为出发点,对大学教师流动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解,提出大学教师流动包括改变大学教师隶属关系的流动和大学教师资源共享等形式及以大学本身为参照物的高校教师“流动”。[7]
  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教师流动既包括职业范围外的流动也包括职业范围内的流动,他们的流动是在工作岗位或地域上的变动,他们根据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来选择是否需要流动,以便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社会和学校共同进步、协调发展。笔者认为,不管是教师职业范围内的流动还是职业范围外的流动,亦或是工作岗位或地域上的流动都属于教师职业的自然流动,应是一种生态流动。
  二、大学教师流动的机制缺陷:生态流动的理念缺失
  1.大学教师流动的动因
  关于大学教师流动,学者们对大学教师流动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8]钱扑以社会学问题为出发点,认为教师流动受到制度、社会、经济和个人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9]刘进通过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在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师流动的决策讨论、信息获取、职位获得三个方面具有重要影响。[10]熊进从多学科视角下分析教师流动的缘由,认为文化资本的占有和获得是教师流动的基本条件和动力,教师个体的心理需要和感受是影响教师流动的内在动因。[11]也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研究我国大学教师之所以频繁流动的动因。比如,周定认为大学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各地区之间,以及学校与其他单位之间存在工资待遇的差距及其自身“公平感”心理因素的影响,[12]Rosser认为工作满意度是导致高校教师流动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13]曹雨平通过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以及流动取向的调查发现,单单就教师流动的原因来说,84%的教师没把经济收入当作流动的首要因素来考虑,从而他得出结论认为高校教师流动考虑更多的是科研环境、发展空间及学术氛围等柔性因素。[14]李志峰从影响高校教师流动的内外部因素着手,发现高校教师流动既与教师自身素质、教师价值观等内部因素相关,又与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市场经济体制等外部因素相关。[15]由由通过分析与工作流动相关的经济理论模型,发现教师个体特征、工作特征、个体与工作匹配特征是影响教师流动的微观因素。[16]郭洪林通过对我国高校高端人才流动调查,分析数据,发现家庭、个人等外部因素对人才流动影响力最大,而追求更高学术能力和更好学术氛围,乃至薪酬待遇等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17]。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发现大学教师的流动既受职业内部环境与职业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个人自身原因的影响。但是不管因为何种原因发生流动,他们所追求的都是一种“向上”的流动,以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2.大学教师流动的困境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大学教师合理流动可以改进资源配置,增进学术交流,促进人事改革。但根据已有的诸多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教师流动带来的效果并不理想,呈現出的负面表现居多,[18]这十分严重地影响到了大学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以及大学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孙丽昕认为,我国大学教师流不动的主要原因是尚未建立完善的大学教师流动机制,而西方大学教师之所以流得动,是因为其已具有完善的大学教师流动机制。[19]周海涛认为教师权责认识不清、内外部保障规范不足、流动手段办法单一、绩效管理不够等是阻碍大学教师流动的主要因素,而且在大学教师流动过程中存在庸者不能出、新人不能进、能者不平衡、流动不正常等问题。[20]沈曦以高校教师流动为切入点,对高校教师流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当前高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人才资源流失严重、教师资源区域性分布不平衡、教师流动过程中不均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不合理、有关法律和制度不完备等问题。[21]谢延龙认为教师流动蕴藏着深厚的伦理价值追求,但因为多元利益冲突以及其他各种原因,我国教师在流动过程中存在着伦理困境,比如功利性肆虐、工具理性张扬和教师参与失语等。[22]张海波认为学校管理体制、人事制度与市场经济对人才流动的要求不适应,缺少相应人才流动法规是影响大学教师流动的宏观方面因素;高校教师与管理者观念陈旧,对人才流动关心不够以及教师流动的配套措施不理想是影响大学教师流动的微观方面因素。[23]有学者对我国高校师资流动现状做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总结,即高学历、高职称、低年龄师资人才流失;师资人才东流;隐性流动严重;“近亲繁殖”现象严重。[24]   通过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大学教师流动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困境,最主要的原因是流动制度不完善,没有合理的制度去促进大学教师流动,而且学校与教师观念陈旧,对“流动”的认识不够透彻。因此,要促进大学教师合理流动,首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大学教师流动制度,更新学校与教师的观念,树立生态流动理念,深化对“流动”的认识。
  3.大学教师流动的对策
  沈堰奇从“显—正”、“潜—正”、“显—负”、“潜—负”功能四个维度分析了大学教师流动的对策,认为政府应为教师的合理流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学校应为教师的合理流动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25]庄玲玲从博弈论的视角提出了解决大学教师流动对策的独特见解,第一,囚徒困境的破解——信息对称与共享。第二,树立流动观念,建立开放体制,提倡合理。第三,建立竞争与激励机制,优化教师队伍。[26]袁文娟从教师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教师流动,认为应以教师流动推进师资优化组合,以政策导向为指引,推动教师合理、有序流动。[27]韩雪枫从面向社会办学,积极主动适应市场;依法治教, 合理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改革分配、人事、评职和评价制度;学校应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树立动态的教师管理理念;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师流动机制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七个方面提出了教师流动解决对策。[28]唐慧芳认为要解决大学教师流动问题,关键在于各主体之间需要厘清责任: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高校注意自主调节,教师做到诚信流动,多方力量强化合作。[29]朱智刚通过理论分析,以非正式制度渐变为切入点,认为学校应通过转变流动观念,疏通流动渠道;加快诚信建设,规范教师流动;注重传统文化,实行人本管理;重塑教师身份,提高教师地位;树立教育信仰,追求职业幸福五个方面为教师流动创设一个良好的软环境。[30]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界对大学教师流动对策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政府要加大力度调控,完善流动制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微观层面,学校要加强自身建设,转变流动观念,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笔者认为不论是从政府到学校,还是从宏观到微观,亦或是从外部条件到内部环境,良好的教师流动制度是关键,要用制度的标尺去促进大学教师合理流动。
  三、大学教师流动的启示:建立生态流动机制
  基于学者们的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广义的大学教师流动主要指大学校际间的流动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流动,狭义的大学教师流动主要指教师校内的垂直流动,影响大学教师流动的因素有多种,无论是宏观因素还是微观因素,都与我国教师体制不完善有关,因此,造成了我国大学教师流动困境。针对此种现状,学者们对大学教师流动提出了多种对策,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到学校的微观自主,从正式制度规约到非正式制度规约等等,但这些研究都缺乏有力的支撑,所以对大学教师流动还需要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
  笔者通过查阅当前已有的相关文献,进一步整合已有的资源发现,很少有学者从生态学的角度去研究大学教师流动,其实,社会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而学校是其中的子系统之一,大学教师就是这个子系统中的一个群体。我国学者戈峰认为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大学教师流动其实就是一个群体的物种流动,要促进大学教师有序、合理、生态地流动,关键之处在于处理好社会、学校、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教师生态流动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研究体系,通过更多的有效的措施来推动我国大学教师流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玮玮. 北京林业大学教师流动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1.
  [2]维斯特.一流大学卓越校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2.
  [3][9]钱朴. 教师流动中的社会学问题探讨[J]. 上海教育科研,2006,11:4-7.
  [4][22]谢延龙,李爱华. 教师流动伦理:意蕴、困境与出路[J]. 现代教育管理,2014,04:91-94.
  [5]孟令熙. 教师流动及其管理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
  [6]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19]孙丽昕. 我国高校教师何以流不动——基于西方国家高校教师流动机制的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2:38-44.
  [8]JohnsrudLK,HeckRH,Rosser VJ. Morale matters: Administrations and their intent to leave. The Journal of HigherEducation,2000,71(1): 34-59.
  [10]劉进. 社会资本与高校大学教师流动的实证研究[J]. 山东高等教育,2016,02:75-82.
  [11]熊进. 多学科视角下教师流动的缘由[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65-68.
  [12]周定,赵美兰. 高校教师流动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06,01:61-63.
  [13]ROSSER V J.Faculty members intentions to leave: A nationl study on their work life and satisfaction[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4,45(3):285-309
  [14]曹雨平. 给高校教师流动“松绑”[J].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1-3.
  [15]李志峰,谢家建. 中国学术职业流动的内外部因素分析[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72-76.
  [16]由由. 教师流动的微观影响因素——经济理论与美国实证研究[J]. 教育与经济,2013,04:65-72.
  [17]郭洪林,甄峰,王帆.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01:69-77.
  [18]刘进,沈红,庞海芍. 全球大学教师流动在加速吗——基于两次全球学术职业调查数据的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15,08:100-106.
  [20]周海涛,景安磊. 高校教师流动难的制度瓶颈和调整对策[J]. 江苏高教,2014,05:34-37.
  [21]沈曦,周翔,邵利明. 高校教师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45-48.
  [23]张海波. 我国公办普通高校教师流动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5.
  [24]夏薇,张秀萍. 美国高校师资人才流动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 职教论坛,2005,12:61-64.
  [25]沈堰奇. 高校教师流动功能透析及对策思考[J]. 青海社会科学,2008,02:189-191+198.
  [26]庄玲玲. “博弈论”视野下的高校教师流动[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5:151-153.
  [27]袁文娟. 教师流动原因与对策分析[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19-21.
  [28]韩雪枫. 教师流动现象及原因和对策[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05:87-92.
  [29]唐慧芳. 我国高校教师流动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9.36.
  [30]朱智刚. 非正式制度规约下的教师流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
  吴蓓(1992-),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为教育学原理。
其他文献
摘要:新的课程视角和新的课改理念下,科学课堂应该实现从理论上的“由此及彼”到实践中的“由此及彼”,应该多一些放权、多一些有效追问,多一些探究延伸,让孩子们在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的广阔天地中渐行渐深。  关键词:自主自悟;有效追问;拓展探究  G623.6  都说小学科学学习以探究为主,但是如何让孩子们的探究活动更有趣,更有价值,更能为教学和课堂增值,需要教师多多放权,不断敞开学习空间,不断给学生学习
期刊
摘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生态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提升核心竞争力,其根本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是每个思政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实践,努力探索大学生思想课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方法。  关鍵词: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期刊
摘要:在教育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数学建模课程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数学建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1世纪,对经济知识带来极大的挑战,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有了很好的成效,不管是从教育思想的转变、还是教学方法、内容、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工业经济的时代的过去,我们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如何让高等教育适应
期刊
摘要:为适应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提出一种新的囊括课程体系结构调整、教学手段优化及创新训练强化等方式的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模式。以软件项目工程中的应用来指导学生充分理解算法思想,掌握并灵活使用数据结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习能力、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应用转型;算法与数据结构;任务驱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于2013年,提出一项重大的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在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因此本文对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学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探讨了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构建高职实践教学。借助互联网创新性、开放性、实时性、共享性,并从教师资源、实践教学的相关设备以及教学的学科性质、内容和学生实习基地等方面进行探索,构建高职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寻求高职实践教学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科学道路,推进“互联网+”时代下
期刊
摘要:目前,在新媒体时代的驱使下,有关于广告设计的改革有待创新和进一步研究,本文就新媒体时代广告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教学改革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便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广告设计;教学改革;创新;新媒体时代  J524.3-4  一、新媒体时代广告的特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广告最大的特点就是新媒体时代广告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
期刊
摘要:《食品营养学》是主要讲述食品营养学及卫生学基础知识,从生物科学和基础医学角度揭示营养与有机体之间的一般规律的课程。它常常作为食品加工、烹饪、餐旅等专业的专业教材。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实践中来。其中,PBL教学法更是受到热切关注。在翻转课堂中PBL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兴趣、增加学习食品营养的机会、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增加课外信息量的输入。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
期刊
摘要:数学在高考中占有很大比值,然而由于高中数学的逻辑性较强,很多学生对高中数学这门课程的兴趣不强,然而随着趣味性课堂这一概念的提出,其必要性在这种背景下日益凸显。  关键词:高中数学;趣味性课堂;课堂效率;学习兴趣  G633.6  很多人都知道有句话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由此可见数学这门学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虽然很多人都明白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然而真正对数学感兴趣、能够学好数
期刊
摘 要:课程设置则是指导专业配套资源建设的依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针对化妆品行业的发展状况,结合行业需求,结合高职高专特色,对化妆品技术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化妆品;新专业;课程设置  G434;TQ658-4  一、化妆品行业的发展状况  化妆品行业为美丽行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对美的追求使化妆品行业拥有持久的生命活力。从2000
期刊
摘要:《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实践中实行翻转课堂,能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互动和个性化的沟通。但是,同样面临几重挑战:基础的技术支持和基本的资源供给需要建设和完善,教材的呈现的问题和教师素养提高的问题。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翻转课堂;优势及挑战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重点课题[2016SK2052];湖南省“中药学”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