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通常指的是接触或跨越食管胃结合部(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的腺癌.过去30年,AEG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引起了包括腹部外科、胸外科医师的广泛关注.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的数据表明,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AEG占胃腺癌的比例由2.3%升至10.3%[1].来自我国的一项研究显示, 1988~2012 年, AEG 占胃癌的比例由22.3%增至35.7%[2].其原
【机 构】
: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重庆,40003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通常指的是接触或跨越食管胃结合部(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的腺癌.过去30年,AEG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引起了包括腹部外科、胸外科医师的广泛关注.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的数据表明,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AEG占胃腺癌的比例由2.3%升至10.3%[1].来自我国的一项研究显示, 1988~2012 年, AEG 占胃癌的比例由22.3%增至35.7%[2].其原因可能与普及幽门螺旋杆菌的根治性治疗、食管胃反流病高发病率及饮食谱改变等有关[3].尽管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不断进步,但AEG的预后仍不理想.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AEG的5年生存率由8%仅提高到17%[4].AEG的外科治疗内容包含原发肿瘤的切除、淋巴结清扫、消化道重建及预期可根治的联合脏器切除.由于AEG特殊的解剖位置及生物学行为,多数学者认为其是不同于食管癌、胃癌而独立的一种疾病,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中胸外科与胃肠外科对AEG的治疗存在一定的交叉与重叠.目前关于AEG的手术路径、淋巴结清扫范围、胃切除范围、肿瘤分期、消化道重建等方面仍存在较大争议,尚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AEG的外科治疗效果.笔者以腹部外科医师的视角对AEG的外科进展及争议进行梳理,以期为广大同道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MRI联合血清微小RNA(micro RNA,miR)-204水平对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RFA)术后疗效及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本院行RFA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RFA术前一周内对研究对象行MRI检查,记录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定量实时聚合酶联反应法测定血清中miR-204的相对表达量;于RFA术后1个月再次进行MRI检查以判断病灶消融情况.对完全消融的患者定期随访1年,记录患者复发情况.结果:经RFA治疗后,完全消融患者182例(85.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前列腺癌包膜外侵犯是影响治疗方案选择及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而术前评估前列腺癌包膜外侵犯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大量研究试图从影像、临床等方面寻找可以准确预测前列腺癌包膜外侵犯的指标,本文拟对目前前列腺癌包膜外侵犯的影像及临床方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改进高场MRI斜矢状位与斜冠状位扫描在贲门癌术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贲门癌患者的MR I图像资料,MR I检查均采取平行于食管下段长轴的斜矢状位、斜冠状位和标准正矢状位、正冠状位的扫描方法.两位MR I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根据食管MR I图像评判两种不同扫描方法下距离肿块边缘的食管胸下段及腹段是否受累,标记受侵范围,同时与术后病理侵犯范围进行对比.结果:69例贲门癌患者中,斜矢状位、斜冠状位MR I扫描低年资组和高年资组医师分别预测贲门癌存在胸下段食管受累26例和24例,分别预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这与肺癌患者就诊时多为晚期有关.免疫治疗是目前晚期肺癌新兴的治疗手段,但即使相同分期的晚期肺癌患者免疫治疗疗效差异很大,部分患者治疗无效.因此,晚期肺癌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至关重要,其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国内外学者已尝试多种影像学方法预测肺癌免疫治疗疗效,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就影像学在晚期肺癌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研究领域的进展进行综述,以便读者全面认识现有影像学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肺癌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准确诊断肺癌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PET-CT影像组学高通量提取图像特征数据,量化分析深层次信息,建立肺癌精准诊断与疗效及预后评价的临床应用模型,有望成为指导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方法.本文就PET-CT影像组学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病例资料 患儿,女,2 岁.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肿物2 月”入院.专科检查:腹部平坦,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腹股沟区可扪及多个 2 cm×1 cm×1 cm 包块,活动性可,边界清.腹股沟 B超:左侧腹股沟部可见多枚椭圆形低回声区,其中较大一个大小为2.0 cm×0.9 cm,边界尚清晰,部分相互融合.彩色多普勒超声:上述低回声区内可见血流信号.
病例资料 患者,男,66 岁,进行性头痛 4 月余.头颅MR I平扫示右侧顶叶一片状异常信号,病灶周边境界模糊,占位效应不明显,周边水肿较轻.病变T1 WI呈等信号,T2 WI呈等信号,内伴条片状低信号, DWI呈等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伴囊变.冠状面、矢状面、轴面增强扫描均见软脑膜强化(图 1 a~d).磁共振波谱(MRS)显示胆碱(Cho)和脂质(Lip)峰明显升高,N-乙酰天冬氨酸(NAA)峰中度降低,Cho/NAA比值约 1 .85 (图 1 e、f).该患者经院内多学科会诊,结合影像学
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决定着非小细胞肺癌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无创性准确评估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在临床治疗上至关重要.近年来,CT、MRI、PET/CT、支气管内镜超声、影像组学等影像检查方法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评估都有了不同程度进展;本文对这些影像检查方法的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临床更好地选择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评估手段及进一步改进这些评估手段.
病例资料 患者,男,16 岁左上肢疼痛、活动受限 4 月余,加重 1 周,夜间痛为主.查体:患者体型消瘦,左肩背部及关节间隙后方局部肿块隆起,局部压痛,边界不清,质中,活动度差,肩关节各向活动受限,邻近皮肤无色素沉着MR I示左侧肩胛骨及关节盂见膨胀性骨质破坏,并可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形成,边界不清,信号不均匀,呈长 T1、长/短 T2 异常信号并可见液-液平面,范围约 10.1 cm ×8.6 cm×7.7 cm,肿块与肩胛下肌、冈下肌分界不清(图 1~4),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明显强化(图5~7).
病例资料 早产儿,男,窒息复苏后 10 余分钟;胎龄 32 周,顺产,出生体重 2280 克,胎膜早破12 h,否认宫内窘迫,否认羊水、脐带及胎盘异常,Apgar评分 1 分钟6 分(呼吸、肌张力、喉反射及肤色各扣 1 分),予以保暖、摆正体位、清理气道、刺激后患儿呼吸无恢复,立即气管插管、球囊正压通气给氧,患儿心率恢复至 120 次,肤色转红润,血氧饱和度 95%;头罩供氧下血氧饱和度正常,拔出气管插管,见会厌发育不良、吸气时轻度塌陷,后迅速全身发绀、自主呼吸弱,立即再次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