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中所展示的这件陶俑,乃是我国宋代的遗物。其外形乃龙首人身,且衣着去冠冕服、脚踏方形须弥座,观之则身躯比例得当、造型静穆飘逸,带有些许仙家之气。不仅如此,该件陶俑表层敷有一层淡红色的陶衣从而掩去其灰陶本质以便涂朱施粉。虽经岁月打磨,但于其衣饰之上犹能见到以往彩绘痕迹,由此可以窥见古代矿物颜料保存效果之一斑。此外,此件陶俑双手捧了一样山子状的物品,上有出筋若干,尤为引人注目。另外,经笔者测量,这件宋代陶俑高15.5厘米、座长5.8厘米、座宽4.8厘米。以1921年巨鹿故城出土北宋木矩尺长度30.91厘米进行折算,则该件陶俑高半尺、座长一寸九分、座宽一寸六分。
那么这样一件陶俑的功用是什么?在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呢?它身上的文化因素又来源于哪里呢?这值得我们细细梳理。
先来谈谈这件陶俑的功用。根据成书于金元之交并总结记录了汉唐以来文化中心区葬俗的《大汉原陵秘葬经》的记载,该俑原是十二元辰俑中的辰龙俑。所谓十二元辰,又称十二时或十二月将,乃是对传统十二生肖的再现。从出土文物来看,有兽首人身及人俑捧兽两种形制。图中的这件陶俑显然属于兽首人身的形制。
然后说说这件陶俑背后的社会背景。在古代礼制上,自北朝至唐代,十二元辰的使用是与官员品秩密切相关的。例如,唐律就曾规定,凡九品以上的官吏的墓葬方可使用十二元辰。考虑到当时官民比例,我们不难想见其使用的范围还是比较狭窄的。然而,到金元之交时,根据《大汉原陵秘葬经》的记载,自天子至庶人都可以使用。这种变化是不是因为唐末黄巢燔毁官方谱局之后士族政治彻底瓦解的结果呢?还是缘于隋代以降庶族地主经济地位快速抬升打破了旧礼制的后果呢?答案显而易见。
再来看看这件陶俑身上的文化因素。上古之时,我国的先民因对自然力的敬畏已经萌生了龙神信仰,并且由此产生君权神授思想。例如,《册府元龟》就曾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炎帝神农的母亲女登在一处名为华阳的地方游玩时,遇见一位人身龙首的神仙,双方结合后生下了炎帝。而在物质领域,这也可以为在濮阳发现的仰韶文化蚌壳龙虎墓所佐证。后世,随着东汉末叶道教的兴起,龙神被吸收进了道教神祈的序列。到了尊崇道教的唐宋,龙神的地位加速上升,出现了专门的龙神信仰场所。开元十六年,唐玄宗李隆基诏令修建龙坛、龙堂以供祭祀祈雨,五代时又出现了“龙子祠”。最晚到宋时,今日为人所熟知的龙王庙已然定型,并延续至今。不仅如此,龙神在唐宋两代连续获得中央政府的加封,一路上升到“龙王”的地位。唐代中央政府首先封四海龙神以王爵,后宋代中央政府进一步在前代的基础上封已有之龙神为龙王,其中东海龙王被宋仁宗专门加封为渊圣广德王。以管窥豹,当时统治阶级对于龙神的无比崇拜以及对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内心期待可见一斑。
但是在道家的眼里龙王不是手持笏板,就是怀揣法器,未曾有其双手捧物一說。那么这件陶俑奇异的姿势又是有什么内涵呢?经过考证,笔者认为这是当时与道教同时流行于中国的佛教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在佛经故事中,龙王往往坐拥巨额财富,有着无尽的珠翠珍玩。在敦煌石室遗书中就有《龙王礼佛献宝图》,并且在唐代传奇《柳毅传》及元代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也有所反映。至此,我们可知这件陶俑实际上塑造的是龙王献宝的形象。至于其所捧山子状的物品,根据与实物的对比,笔者认为这应是取材于珊瑚树的艺术再创造。珊瑚与珍珠、琥珀并列为三大有机宝石,自古即被视为富贵吉祥之物,受到人们的喜爱。珊瑚同样也是传说中龙宫里最有代表性的宝物。龙王将珊瑚作为珍宝而捧于手上,也是不难想见的。■
编辑:陈畅鸣 charmingchin@163.com
那么这样一件陶俑的功用是什么?在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呢?它身上的文化因素又来源于哪里呢?这值得我们细细梳理。
先来谈谈这件陶俑的功用。根据成书于金元之交并总结记录了汉唐以来文化中心区葬俗的《大汉原陵秘葬经》的记载,该俑原是十二元辰俑中的辰龙俑。所谓十二元辰,又称十二时或十二月将,乃是对传统十二生肖的再现。从出土文物来看,有兽首人身及人俑捧兽两种形制。图中的这件陶俑显然属于兽首人身的形制。
然后说说这件陶俑背后的社会背景。在古代礼制上,自北朝至唐代,十二元辰的使用是与官员品秩密切相关的。例如,唐律就曾规定,凡九品以上的官吏的墓葬方可使用十二元辰。考虑到当时官民比例,我们不难想见其使用的范围还是比较狭窄的。然而,到金元之交时,根据《大汉原陵秘葬经》的记载,自天子至庶人都可以使用。这种变化是不是因为唐末黄巢燔毁官方谱局之后士族政治彻底瓦解的结果呢?还是缘于隋代以降庶族地主经济地位快速抬升打破了旧礼制的后果呢?答案显而易见。
再来看看这件陶俑身上的文化因素。上古之时,我国的先民因对自然力的敬畏已经萌生了龙神信仰,并且由此产生君权神授思想。例如,《册府元龟》就曾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炎帝神农的母亲女登在一处名为华阳的地方游玩时,遇见一位人身龙首的神仙,双方结合后生下了炎帝。而在物质领域,这也可以为在濮阳发现的仰韶文化蚌壳龙虎墓所佐证。后世,随着东汉末叶道教的兴起,龙神被吸收进了道教神祈的序列。到了尊崇道教的唐宋,龙神的地位加速上升,出现了专门的龙神信仰场所。开元十六年,唐玄宗李隆基诏令修建龙坛、龙堂以供祭祀祈雨,五代时又出现了“龙子祠”。最晚到宋时,今日为人所熟知的龙王庙已然定型,并延续至今。不仅如此,龙神在唐宋两代连续获得中央政府的加封,一路上升到“龙王”的地位。唐代中央政府首先封四海龙神以王爵,后宋代中央政府进一步在前代的基础上封已有之龙神为龙王,其中东海龙王被宋仁宗专门加封为渊圣广德王。以管窥豹,当时统治阶级对于龙神的无比崇拜以及对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内心期待可见一斑。
但是在道家的眼里龙王不是手持笏板,就是怀揣法器,未曾有其双手捧物一說。那么这件陶俑奇异的姿势又是有什么内涵呢?经过考证,笔者认为这是当时与道教同时流行于中国的佛教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在佛经故事中,龙王往往坐拥巨额财富,有着无尽的珠翠珍玩。在敦煌石室遗书中就有《龙王礼佛献宝图》,并且在唐代传奇《柳毅传》及元代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也有所反映。至此,我们可知这件陶俑实际上塑造的是龙王献宝的形象。至于其所捧山子状的物品,根据与实物的对比,笔者认为这应是取材于珊瑚树的艺术再创造。珊瑚与珍珠、琥珀并列为三大有机宝石,自古即被视为富贵吉祥之物,受到人们的喜爱。珊瑚同样也是传说中龙宫里最有代表性的宝物。龙王将珊瑚作为珍宝而捧于手上,也是不难想见的。■
编辑:陈畅鸣 charmingch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