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妇女》杂志刊登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则媒体征婚启事。一个女大学生千里迢迢应征,成了征婚者河南煤矿某工人的妻子。一个是小学没毕业的矿工,一个是在大学进修的音乐教师,20多年过去了,这对夫妻的婚姻究竟怎样?
一个矿工无奈的征婚启事
1957年9月15日,朱俊芳出生在河南商丘娄店乡江庄村一户农民家庭,他有3个兄弟。生活的重担让父母过早地累弯了腰,身为长子的朱俊芳别无选择,他仅仅上了3年小学就辍学回家扛起了锄头,下地为家里挣工分。
16岁那年,有人给朱俊芳介绍了一个邻村的姑娘,父母觉得不错,于是借钱给女方家买了些衣服当作订亲的彩礼。3年后,朱家正式提亲的时候,女方家提出一个要求:未过门的媳妇要亲自到朱家看看朱俊芳。
姑娘来了,一进门看到的是破烂的房屋、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几个未成年的弟弟,她的心一下子凉了,连饭也没吃就走了,随后退回了彩礼。在朱俊芳的眼里,退亲是奇耻大辱。这件事对父母的打击更大,父亲开始神智不清,慢慢地患上了精神病,满大街乱跑,最后病死在马路边。不久,母亲得了癌症。短短两年时间,朱俊芳的父母相继去世。
因为自己的婚事闹得家破人亡,朱俊芳选择了离家到外地谋生,一方面治疗心灵的创伤,另一方面努力赚钱,他不想让弟弟们也跟自己一样被人看不起。在离家500里以外的河南省济源县(现济源市)的一个煤矿上,朱俊芳开始了矿工生涯。1982年,焦作矿务局(现焦煤集团)到济源招收井下通风工,朱俊芳被选中。虽然工资提高了,生活条件好了。可他就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
1984年3月的一天,朱俊芳的苦衷被热心的工友王好义得知,王好义平时喜爱看书、看报、舞文弄墨,他异想天开地给北京的《中国妇女》杂志社写了一封信,讲述了朱俊芳的经历,并且询问能不能通过征婚的途径为朱俊芳找到对象。没想到,《中国妇女》很快就回了信,说可以为朱俊芳刊登征婚启事。
王好义迫不及待地找到朱俊芳。谁知朱俊芳一听满脸羞红,还嚷嚷着:“这可不中,在杂志上做广告找媳妇够丢人哩。”王好义来了气:“咱们工人堂堂正正找媳妇,有啥丢人的?你要一辈子娶不上媳妇,那才叫丢人!”于是,朱俊芳硬着头皮到照相馆拍了一张黑白照片,拿出15元钱,连同王好义代写的征婚启事一块儿塞进了信封。
一个月后的一天,朱俊芳的征婚启事刊登在1984年《中国妇女》第5期《鹊桥》栏目,内容如下:“我是一个煤矿工人,27岁,河南商丘娄店公社汪庄大队人,父母已故,兄弟4人,房8间,现在焦作矿务局冯营矿当合同工,每月工资80元。我热爱煤矿工作,文化程度高小,无疾病,身高1.67米。如哪位未婚女子不嫌俺是煤矿工人的话。如谁家中只有女儿又有心招婿的话,我愿到女家落户,尽养老之责。如哪位丧夫之妇有心另寻伴侣的话,均可来信或见面。”王好义举着杂志连跑带颠地找到朱俊芳,朱俊芳心里直犯嘀咕:会有人应征吗,哪个姑娘能看上矿工呢?
十几天忐忑的等待之后,朱俊芳收到了第一封来信,他慌忙去找王好义。王好义三把两把撕开了信,瞧了一眼便喊起来:“一个上海姑娘要和你交朋友哩!”朱俊芳“傻”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没想到不但有人会应征,而且居然是上海姑娘。更让朱俊芳吃惊的是,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他收到的应征信达到百余封,这让他手足无措。
前来应征的俊俏女大学生
最后,在100多个应征者中。一个来自东北的女大学生成了朱俊芳的新娘。
李萍时年21岁,是黑龙江克山师专音乐系的进修生,她出生于黑龙江杜尔伯特自治县一个干部家庭,进修前是一名音乐教师,专攻美声唱法。李萍身高1.60米,长着一双杏眼和标致的瓜子脸,是个俊俏姑娘。最初看到朱俊芳的征婚启事后,李萍并没有想到要去征婚,但是父亲的行为让她改变了想法。
李萍的父亲是一个观念传统而性格暴躁的人,他不允许女儿私交男友。也不允许她和男同学交往,他一手包办要给女儿找对象。有一次,父亲催着李萍去相亲,李萍不去,父亲一巴掌打下去,李萍的脸就肿了。一气之下,李萍拿上66元工资,离家出走到了北京。几天奔波下来,她没有找到工作。当时,她身上还有一点钱,够买一张回家的车票,但是她不想走回头路,如果回去就得听从父亲的安排。但是,要是不回家,她以后怎么办呢?
李萍拿着一个提包,包里有几本专业书,还有几本杂志,其中一本就是刊登有朱俊芳征婚启事的《中国妇女》。打开杂志,李萍不由自主地翻到了那一页,这一次她动心了,但是又不好意思往那方面深想。后来,考虑到自己现状的无奈,李萍心想:“反正我也不想回家,就上河南走一趟吧,看看对方到底是什么样子。”
6月26日,李萍来到焦作,她有些犹豫,觉得太难为情:“一个大姑娘怎么能亲自来找人家相亲呢,叫人家怎么看我呢?”于是,李萍找了一家招待所暂时住下。那一夜,她辗转反侧。思来想去,她决定先给朱俊芳写一封简短的信:“朱俊芳同志,你好。你的征婚启事我已看到,我现在已从东北来到焦作,住在焦作市招待所302房间。你如有空儿,请明天上午到招待所,咱俩面谈。此致敬礼。”
信写好了,李萍却没有投递出去。第二天,她硬着头皮来到矿上,一方面是为送信,一方面也想看看朱俊芳本人。到了冯营矿以后,李萍不好意思开口打听朱俊芳,她又坐车回到了市区。吃罢午饭,朱俊芳下了决心,她坐上车再次去了冯营矿。
李萍发现矿门口有个卖苹果的大嫂,她走上前说:“大姐,这里的工人同志您都认识吧?”大嫂说:“姑娘,你想要干什么?听口音,你不像我们河南人。”李萍说:“我是从黑龙江过来的,您认识朱俊芳吗?”大嫂说:“他是我的老乡,我领你去找他吧。”李萍没有勇气直接去见一个陌生男人,她的脸红了,对大嫂连声说:“不用麻烦了,我想请您把我写的纸条转给朱俊芳同志。大嫂,不好意思,请您不要看那个纸条行不行啊?”大嫂好像明白了什么:“不看,我一定不看。”李萍回到招待所,心里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消息。
朱俊芳接到李萍的纸条后,连忙找到王好义。王好义给朱俊芳念完信,朱俊芳有些不知所措。次日,在王好义的陪同下,朱俊芳请假来到了招待所。当时的场面有点尴尬,李萍一见到朱俊芳就愣住了:他的长相出乎她的预料,个子矮小,比起照片要苍老许多,他穿的衣服很破,袖口都烂了。
看着李萍失望的表情,朱俊芳明白了几分,他说:“你愿意就留下,不愿意俺就给你盘缠送你回家。”交谈中,李萍还了解到,朱俊芳没有上过几年学,而且实际年龄比她大8岁。李萍决定,第二天一早离开焦作。
矿工赢得女大学生的芳心
然而,一个恶作剧般的“锁门事件”改变了李萍的决定。
当天晚上,一帮矿工兄弟突然把朱俊芳和李萍反锁在一间民房里,想把生米做成熟饭。屋内只有一个单人床,李萍坐在床边,朱俊芳 站在地上,两人一直僵持着。后来,朱俊芳给李萍拿了一床新被子说:“你睡下吧,这么晚了,又跑了老远的路,你肯定累坏了。你放心,我就坐在门边,不会乱来的。”
朱俊芳走到门边,坐在了小凳子上。李萍真的困了,她靠着床睡着了。面对这个美丽的女大学生,善良的朱俊芳没有像矿工兄弟们希望的那样去“做饭”,而是靠在墙根蹲了一夜。
天亮后,原焦作矿务局冯营矿工会副主席对朱俊芳的工友们进行了批评,并向李萍表示,是走是留由李萍说了算。此时此刻。“锁门事件”使李萍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她说想在矿上再住一段时间。
从这天开始,朱俊芳每天给李萍买饭,在生活上细心地照顾她,他们的感情一点点培养起来了。这期间,矿领导为李萍提供住宿地方,并给她家里发了一封电报。李萍的妈妈和妹妹得到消息后,昼夜兼程赶了过来。母女3人哭成一团,妈妈告诉李萍,因为她的出走,她爸爸病倒了,她必须回家。李萍流着泪拒绝了,她说自己已经找到了今生的归宿……李萍话音未落,门外的矿工们已经欢呼起来。妈妈叹息地看着女儿,她明白女儿的心已经留在这里了。很快,矿领导安排李萍到职工子弟学校教音乐课。
1984年10月1日,煤矿工会为大龄青年举办集体婚礼,朱俊芳与李萍参加了这个仪式。朱俊芳拿出30元给李萍买衣服,李萍为两人各买了一件短袖衬衫。婚后,工会在工人村给他们分了一间房子,并送给他们一张床,朱俊芳为这张单人床接了一块木板,拼凑成双人的婚床。在二人的小家里,摆着在集体婚礼上工会赠送的一面镜子、一只花瓶和两只脸盆。朱俊芳把攒了几个月的150元工钱拿出来,到集市上买回了写字台和饭桌。其他的厨房用品,大多数是朱俊芳的工友们送的,连锅碗都是别人“赞助”的。
婚后第二年,李萍生了一个男孩,取名朱强,小名壮壮。煤井事故多,为了让丈夫好好休息、集中精力工作,李萍独自承担了照看儿子和打理家务的重担。朱俊芳没有辜负妻子,连年被评为矿先进工作者,每个月他都比其他矿工多挣两三百元。
一个仅上过3年小学的煤矿工人,娶了一个学音乐的大学生做妻子,虽然一时间被传为佳话,但文化程度的差异给夫妻俩的交流带来了一些小“麻烦”。为了便于交流,两个人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文字,美其名曰“新象形文字”。李萍是教师。经常出外讲课、开会、听课,有时回家很晚。于是,怎样做家务、怎样去幼儿园接孩子就成了问题。由于没有电话,他们只好写留言条。朱俊芳识字有限,于是他们只好画画儿,比如接孩子,就画一个孩子;做饭,就画一个馍,锅底下是一团火……
这样的日子,朱俊芳过得有滋有味,原本苦涩灰暗的脸庞整天笑眯眯的。由于工作踏实,精神乐观,有敬业精神,他从未出过一次事故。平时,他与妻子一同出门上班,下班后见妻子已做好了饭菜,他回报妻子的主要方式就是憨笑。
1987年。夫妻俩决定回东北探亲。一下火车,李萍就看见了等候在出站口的母亲,母亲的头发白了,她的眼泪流出来了。李萍的两个妹妹叫了一声“大姐”,3个人痛哭流涕。相聚是短暂的,李萍就要回河南了。父母征求她的意见,想让朱俊芳先走。让她在家里多呆一些日子。妹妹也一再挽留:“大姐啊,你走了那么多年,父母整夜想你,他们一宿一宿睡不着觉,你就别走了。”李萍在娘家住了一个多月,还和家人一起拍了一张全家福。最终,她回到了丈夫身边。
征来的婚姻见证社会发展
煤矿领导和工会组织考虑到李萍对婚姻的选择难能可贵,先后为她多次调动工作,并为其破格办理了招工和转干手续。李萍的父母疼惜女儿,先后寄来一台黑白电视、一台彩电。
孩子慢慢长大了,住房越来越显得狭窄,于是在结婚10周年之际,夫妻俩商量着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是,他们的积蓄只有几千元钱,李萍向父母借了3000元,向两个妹妹借了2000元,向朋友借了1000元,买了一套52平方米的两居室。当时,这套房子价值1.1万元。一年后,朱俊芳和李萍把欠账还清,用1000多元添置了一套家具,花700元给孩子买了一张小床。到了1997年,一向节俭的朱俊芳在李萍的催促下,花2000多元买了一台扬子牌冰箱。
1998年。为了方便儿子在市内上学,领导照顾李萍,把她调到了位于市区的焦西矿子弟学校工作。1999年,经过首都多家媒体联合评选,认定朱俊芳为改革开放20年“中国征婚第一人”。2001年,冯营矿宣布破产,许多矿友失业,朱俊芳因工作表现突出,被安排到九里山煤矿。不久,矿领导考虑到朱俊芳年龄较大,又把他从井下调到了井上的选煤厂。朱俊芳对政府和矿领导充满了感激,工作上兢兢业业,他说:“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工作和媳妇都是国家给的,我就应该多为国家出力流汗。”
多年来,李萍和朱俊芳的喜事一件接一件,他们家多次被评为矿、集团“五好家庭”,朱俊芳是连年的矿先进工作者,李萍不仅是“五好家属”,还被中国地质工会等4家单位评为“中国煤矿女工家属安全工作先进个人”,她多次参加全国表彰大会,作为矿工家属代表在焦作市的各个矿和7个县作巡回报告、演讲。后来,上海东方卫视专门约请朱俊芳全家去做节目,夫妻俩曲折离奇而又幸福美满的生活。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们感叹不已。
2003年,李萍和朱俊芳又买了一套130多平米的新房。同年,他们的儿子朱强考入焦作大学计算机系。
2005年,一场灾难突然降临了这个温馨的家庭。那是4月份的一天,朱强告诉母亲,一到晚上他的腰部就像锥子扎着疼,疼得他彻夜难眠。李萍以为儿子是在运动中扭伤了腰,便买了些药膏给儿子敷上。
4月30日深夜,李萍听到异常的声响,她走进儿子的房间,只见朱强抱着被子在床上翻滚,双脚不停地踢着墙。第二天。李萍带着儿子来到医院,经查,朱强被确诊为左肾下腔静脉血栓。5月6日手术后,朱强体内的血栓没有被溶解掉。李萍和朱俊芳将孩子转到郑州治疗,医生检查后发现,朱强左肾静脉已被血栓完全堵塞,左肾肿胀、充血,随时有可能导致右肾静脉血栓。为了扼制病情发展,医生决定将朱强的左肾切除。然而不久后,朱强的右肾静脉也出现了血栓。一个月下来,朱俊芳和李萍为儿子看病花去了近10万元。孩子的病对夫妇俩的打击很大,他们几乎崩溃。
3年来,儿子的医药费已经高达30多万元。朱俊芳是合同制矿工,每月全部收入1000元左右,李萍每月工资1000多元。为了筹集医药费,夫妻俩除了借钱,只有卖房。他们卖了130多平米的房子,搬进了90多平米的房子;不久,又卖了90多平米的房子,搬进了40多平米的房子。李萍伤感地说:“我家为了给儿子看病,卖房子:人家为了给儿子结婚,买我家的房子。”
目前,朱强正在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治疗,李萍日夜护理,她原本端庄漂亮的脸上布满了憔悴。朱俊芳坦承,李萍嫁给他太委屈了,她是大学生,能歌善舞,爱交朋友;他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俩人缺少共同语言。李萍说,虽然她也委屈过、后悔过,但是既然当初自己这样选择了,这一辈子都要和朱俊芳相亲相爱,共度人生。
金庸先生曾说过,我们中国人成功的婚姻不但讲情,而且讲义,情和义结合起来,才是完美的幸福的婚姻。现在。人们都说,朱俊芳和李萍的婚姻,就是情和义的完美结合。
编辑 魏 光
一个矿工无奈的征婚启事
1957年9月15日,朱俊芳出生在河南商丘娄店乡江庄村一户农民家庭,他有3个兄弟。生活的重担让父母过早地累弯了腰,身为长子的朱俊芳别无选择,他仅仅上了3年小学就辍学回家扛起了锄头,下地为家里挣工分。
16岁那年,有人给朱俊芳介绍了一个邻村的姑娘,父母觉得不错,于是借钱给女方家买了些衣服当作订亲的彩礼。3年后,朱家正式提亲的时候,女方家提出一个要求:未过门的媳妇要亲自到朱家看看朱俊芳。
姑娘来了,一进门看到的是破烂的房屋、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几个未成年的弟弟,她的心一下子凉了,连饭也没吃就走了,随后退回了彩礼。在朱俊芳的眼里,退亲是奇耻大辱。这件事对父母的打击更大,父亲开始神智不清,慢慢地患上了精神病,满大街乱跑,最后病死在马路边。不久,母亲得了癌症。短短两年时间,朱俊芳的父母相继去世。
因为自己的婚事闹得家破人亡,朱俊芳选择了离家到外地谋生,一方面治疗心灵的创伤,另一方面努力赚钱,他不想让弟弟们也跟自己一样被人看不起。在离家500里以外的河南省济源县(现济源市)的一个煤矿上,朱俊芳开始了矿工生涯。1982年,焦作矿务局(现焦煤集团)到济源招收井下通风工,朱俊芳被选中。虽然工资提高了,生活条件好了。可他就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
1984年3月的一天,朱俊芳的苦衷被热心的工友王好义得知,王好义平时喜爱看书、看报、舞文弄墨,他异想天开地给北京的《中国妇女》杂志社写了一封信,讲述了朱俊芳的经历,并且询问能不能通过征婚的途径为朱俊芳找到对象。没想到,《中国妇女》很快就回了信,说可以为朱俊芳刊登征婚启事。
王好义迫不及待地找到朱俊芳。谁知朱俊芳一听满脸羞红,还嚷嚷着:“这可不中,在杂志上做广告找媳妇够丢人哩。”王好义来了气:“咱们工人堂堂正正找媳妇,有啥丢人的?你要一辈子娶不上媳妇,那才叫丢人!”于是,朱俊芳硬着头皮到照相馆拍了一张黑白照片,拿出15元钱,连同王好义代写的征婚启事一块儿塞进了信封。
一个月后的一天,朱俊芳的征婚启事刊登在1984年《中国妇女》第5期《鹊桥》栏目,内容如下:“我是一个煤矿工人,27岁,河南商丘娄店公社汪庄大队人,父母已故,兄弟4人,房8间,现在焦作矿务局冯营矿当合同工,每月工资80元。我热爱煤矿工作,文化程度高小,无疾病,身高1.67米。如哪位未婚女子不嫌俺是煤矿工人的话。如谁家中只有女儿又有心招婿的话,我愿到女家落户,尽养老之责。如哪位丧夫之妇有心另寻伴侣的话,均可来信或见面。”王好义举着杂志连跑带颠地找到朱俊芳,朱俊芳心里直犯嘀咕:会有人应征吗,哪个姑娘能看上矿工呢?
十几天忐忑的等待之后,朱俊芳收到了第一封来信,他慌忙去找王好义。王好义三把两把撕开了信,瞧了一眼便喊起来:“一个上海姑娘要和你交朋友哩!”朱俊芳“傻”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没想到不但有人会应征,而且居然是上海姑娘。更让朱俊芳吃惊的是,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他收到的应征信达到百余封,这让他手足无措。
前来应征的俊俏女大学生
最后,在100多个应征者中。一个来自东北的女大学生成了朱俊芳的新娘。
李萍时年21岁,是黑龙江克山师专音乐系的进修生,她出生于黑龙江杜尔伯特自治县一个干部家庭,进修前是一名音乐教师,专攻美声唱法。李萍身高1.60米,长着一双杏眼和标致的瓜子脸,是个俊俏姑娘。最初看到朱俊芳的征婚启事后,李萍并没有想到要去征婚,但是父亲的行为让她改变了想法。
李萍的父亲是一个观念传统而性格暴躁的人,他不允许女儿私交男友。也不允许她和男同学交往,他一手包办要给女儿找对象。有一次,父亲催着李萍去相亲,李萍不去,父亲一巴掌打下去,李萍的脸就肿了。一气之下,李萍拿上66元工资,离家出走到了北京。几天奔波下来,她没有找到工作。当时,她身上还有一点钱,够买一张回家的车票,但是她不想走回头路,如果回去就得听从父亲的安排。但是,要是不回家,她以后怎么办呢?
李萍拿着一个提包,包里有几本专业书,还有几本杂志,其中一本就是刊登有朱俊芳征婚启事的《中国妇女》。打开杂志,李萍不由自主地翻到了那一页,这一次她动心了,但是又不好意思往那方面深想。后来,考虑到自己现状的无奈,李萍心想:“反正我也不想回家,就上河南走一趟吧,看看对方到底是什么样子。”
6月26日,李萍来到焦作,她有些犹豫,觉得太难为情:“一个大姑娘怎么能亲自来找人家相亲呢,叫人家怎么看我呢?”于是,李萍找了一家招待所暂时住下。那一夜,她辗转反侧。思来想去,她决定先给朱俊芳写一封简短的信:“朱俊芳同志,你好。你的征婚启事我已看到,我现在已从东北来到焦作,住在焦作市招待所302房间。你如有空儿,请明天上午到招待所,咱俩面谈。此致敬礼。”
信写好了,李萍却没有投递出去。第二天,她硬着头皮来到矿上,一方面是为送信,一方面也想看看朱俊芳本人。到了冯营矿以后,李萍不好意思开口打听朱俊芳,她又坐车回到了市区。吃罢午饭,朱俊芳下了决心,她坐上车再次去了冯营矿。
李萍发现矿门口有个卖苹果的大嫂,她走上前说:“大姐,这里的工人同志您都认识吧?”大嫂说:“姑娘,你想要干什么?听口音,你不像我们河南人。”李萍说:“我是从黑龙江过来的,您认识朱俊芳吗?”大嫂说:“他是我的老乡,我领你去找他吧。”李萍没有勇气直接去见一个陌生男人,她的脸红了,对大嫂连声说:“不用麻烦了,我想请您把我写的纸条转给朱俊芳同志。大嫂,不好意思,请您不要看那个纸条行不行啊?”大嫂好像明白了什么:“不看,我一定不看。”李萍回到招待所,心里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消息。
朱俊芳接到李萍的纸条后,连忙找到王好义。王好义给朱俊芳念完信,朱俊芳有些不知所措。次日,在王好义的陪同下,朱俊芳请假来到了招待所。当时的场面有点尴尬,李萍一见到朱俊芳就愣住了:他的长相出乎她的预料,个子矮小,比起照片要苍老许多,他穿的衣服很破,袖口都烂了。
看着李萍失望的表情,朱俊芳明白了几分,他说:“你愿意就留下,不愿意俺就给你盘缠送你回家。”交谈中,李萍还了解到,朱俊芳没有上过几年学,而且实际年龄比她大8岁。李萍决定,第二天一早离开焦作。
矿工赢得女大学生的芳心
然而,一个恶作剧般的“锁门事件”改变了李萍的决定。
当天晚上,一帮矿工兄弟突然把朱俊芳和李萍反锁在一间民房里,想把生米做成熟饭。屋内只有一个单人床,李萍坐在床边,朱俊芳 站在地上,两人一直僵持着。后来,朱俊芳给李萍拿了一床新被子说:“你睡下吧,这么晚了,又跑了老远的路,你肯定累坏了。你放心,我就坐在门边,不会乱来的。”
朱俊芳走到门边,坐在了小凳子上。李萍真的困了,她靠着床睡着了。面对这个美丽的女大学生,善良的朱俊芳没有像矿工兄弟们希望的那样去“做饭”,而是靠在墙根蹲了一夜。
天亮后,原焦作矿务局冯营矿工会副主席对朱俊芳的工友们进行了批评,并向李萍表示,是走是留由李萍说了算。此时此刻。“锁门事件”使李萍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她说想在矿上再住一段时间。
从这天开始,朱俊芳每天给李萍买饭,在生活上细心地照顾她,他们的感情一点点培养起来了。这期间,矿领导为李萍提供住宿地方,并给她家里发了一封电报。李萍的妈妈和妹妹得到消息后,昼夜兼程赶了过来。母女3人哭成一团,妈妈告诉李萍,因为她的出走,她爸爸病倒了,她必须回家。李萍流着泪拒绝了,她说自己已经找到了今生的归宿……李萍话音未落,门外的矿工们已经欢呼起来。妈妈叹息地看着女儿,她明白女儿的心已经留在这里了。很快,矿领导安排李萍到职工子弟学校教音乐课。
1984年10月1日,煤矿工会为大龄青年举办集体婚礼,朱俊芳与李萍参加了这个仪式。朱俊芳拿出30元给李萍买衣服,李萍为两人各买了一件短袖衬衫。婚后,工会在工人村给他们分了一间房子,并送给他们一张床,朱俊芳为这张单人床接了一块木板,拼凑成双人的婚床。在二人的小家里,摆着在集体婚礼上工会赠送的一面镜子、一只花瓶和两只脸盆。朱俊芳把攒了几个月的150元工钱拿出来,到集市上买回了写字台和饭桌。其他的厨房用品,大多数是朱俊芳的工友们送的,连锅碗都是别人“赞助”的。
婚后第二年,李萍生了一个男孩,取名朱强,小名壮壮。煤井事故多,为了让丈夫好好休息、集中精力工作,李萍独自承担了照看儿子和打理家务的重担。朱俊芳没有辜负妻子,连年被评为矿先进工作者,每个月他都比其他矿工多挣两三百元。
一个仅上过3年小学的煤矿工人,娶了一个学音乐的大学生做妻子,虽然一时间被传为佳话,但文化程度的差异给夫妻俩的交流带来了一些小“麻烦”。为了便于交流,两个人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文字,美其名曰“新象形文字”。李萍是教师。经常出外讲课、开会、听课,有时回家很晚。于是,怎样做家务、怎样去幼儿园接孩子就成了问题。由于没有电话,他们只好写留言条。朱俊芳识字有限,于是他们只好画画儿,比如接孩子,就画一个孩子;做饭,就画一个馍,锅底下是一团火……
这样的日子,朱俊芳过得有滋有味,原本苦涩灰暗的脸庞整天笑眯眯的。由于工作踏实,精神乐观,有敬业精神,他从未出过一次事故。平时,他与妻子一同出门上班,下班后见妻子已做好了饭菜,他回报妻子的主要方式就是憨笑。
1987年。夫妻俩决定回东北探亲。一下火车,李萍就看见了等候在出站口的母亲,母亲的头发白了,她的眼泪流出来了。李萍的两个妹妹叫了一声“大姐”,3个人痛哭流涕。相聚是短暂的,李萍就要回河南了。父母征求她的意见,想让朱俊芳先走。让她在家里多呆一些日子。妹妹也一再挽留:“大姐啊,你走了那么多年,父母整夜想你,他们一宿一宿睡不着觉,你就别走了。”李萍在娘家住了一个多月,还和家人一起拍了一张全家福。最终,她回到了丈夫身边。
征来的婚姻见证社会发展
煤矿领导和工会组织考虑到李萍对婚姻的选择难能可贵,先后为她多次调动工作,并为其破格办理了招工和转干手续。李萍的父母疼惜女儿,先后寄来一台黑白电视、一台彩电。
孩子慢慢长大了,住房越来越显得狭窄,于是在结婚10周年之际,夫妻俩商量着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是,他们的积蓄只有几千元钱,李萍向父母借了3000元,向两个妹妹借了2000元,向朋友借了1000元,买了一套52平方米的两居室。当时,这套房子价值1.1万元。一年后,朱俊芳和李萍把欠账还清,用1000多元添置了一套家具,花700元给孩子买了一张小床。到了1997年,一向节俭的朱俊芳在李萍的催促下,花2000多元买了一台扬子牌冰箱。
1998年。为了方便儿子在市内上学,领导照顾李萍,把她调到了位于市区的焦西矿子弟学校工作。1999年,经过首都多家媒体联合评选,认定朱俊芳为改革开放20年“中国征婚第一人”。2001年,冯营矿宣布破产,许多矿友失业,朱俊芳因工作表现突出,被安排到九里山煤矿。不久,矿领导考虑到朱俊芳年龄较大,又把他从井下调到了井上的选煤厂。朱俊芳对政府和矿领导充满了感激,工作上兢兢业业,他说:“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工作和媳妇都是国家给的,我就应该多为国家出力流汗。”
多年来,李萍和朱俊芳的喜事一件接一件,他们家多次被评为矿、集团“五好家庭”,朱俊芳是连年的矿先进工作者,李萍不仅是“五好家属”,还被中国地质工会等4家单位评为“中国煤矿女工家属安全工作先进个人”,她多次参加全国表彰大会,作为矿工家属代表在焦作市的各个矿和7个县作巡回报告、演讲。后来,上海东方卫视专门约请朱俊芳全家去做节目,夫妻俩曲折离奇而又幸福美满的生活。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们感叹不已。
2003年,李萍和朱俊芳又买了一套130多平米的新房。同年,他们的儿子朱强考入焦作大学计算机系。
2005年,一场灾难突然降临了这个温馨的家庭。那是4月份的一天,朱强告诉母亲,一到晚上他的腰部就像锥子扎着疼,疼得他彻夜难眠。李萍以为儿子是在运动中扭伤了腰,便买了些药膏给儿子敷上。
4月30日深夜,李萍听到异常的声响,她走进儿子的房间,只见朱强抱着被子在床上翻滚,双脚不停地踢着墙。第二天。李萍带着儿子来到医院,经查,朱强被确诊为左肾下腔静脉血栓。5月6日手术后,朱强体内的血栓没有被溶解掉。李萍和朱俊芳将孩子转到郑州治疗,医生检查后发现,朱强左肾静脉已被血栓完全堵塞,左肾肿胀、充血,随时有可能导致右肾静脉血栓。为了扼制病情发展,医生决定将朱强的左肾切除。然而不久后,朱强的右肾静脉也出现了血栓。一个月下来,朱俊芳和李萍为儿子看病花去了近10万元。孩子的病对夫妇俩的打击很大,他们几乎崩溃。
3年来,儿子的医药费已经高达30多万元。朱俊芳是合同制矿工,每月全部收入1000元左右,李萍每月工资1000多元。为了筹集医药费,夫妻俩除了借钱,只有卖房。他们卖了130多平米的房子,搬进了90多平米的房子;不久,又卖了90多平米的房子,搬进了40多平米的房子。李萍伤感地说:“我家为了给儿子看病,卖房子:人家为了给儿子结婚,买我家的房子。”
目前,朱强正在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治疗,李萍日夜护理,她原本端庄漂亮的脸上布满了憔悴。朱俊芳坦承,李萍嫁给他太委屈了,她是大学生,能歌善舞,爱交朋友;他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俩人缺少共同语言。李萍说,虽然她也委屈过、后悔过,但是既然当初自己这样选择了,这一辈子都要和朱俊芳相亲相爱,共度人生。
金庸先生曾说过,我们中国人成功的婚姻不但讲情,而且讲义,情和义结合起来,才是完美的幸福的婚姻。现在。人们都说,朱俊芳和李萍的婚姻,就是情和义的完美结合。
编辑 魏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