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诠释生命的意义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vanc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主旋律编排的。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把文中所蕴涵的道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培养自己的这种精神。《诺贝尔》这篇文章正是以朴素的语言、感人的笔触叙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本课时必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诺贝尔身上这种可贵精神,启发他们学习诺贝尔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基于这样的分析与思考,在教学设计中立足文本,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段,仔细品读,走进文本,用心感受主人公的伟大品质,体会文章层层推进表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本课第八至十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走进生命的乐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你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完成下面的填空:
  诺贝尔,_______(国籍)化学家。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生于斯德哥尔摩,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在意大利逝世。他一生在_______和_______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_______。他先后发明了_______和_______的炸药。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这样填空题帮助学生把握重点,回顾全文,为走近诺贝尔、进一步感受这位伟大的人物的品质与精神奠定基础。】
  2.你是怎样理解“整个生命”的?
  二、精读感悟,诠释生命的内涵
  1.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付出了他整个生命?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还可以在文字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一个中心问题导读全篇,去除繁琐的分析,注重学生自读自悟;同时默读有利于静思,读而思,思而读,这种能力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尤其要培养;其次养成读书做批注的习惯也很有必要。】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评议,适时点拨。
  (1)出示:
  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①(分别点击“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从中可以看出什么?倘若是你,面对几百次的失败你会怎样?
  (上千个日日夜夜,几百次都以失败告终,常人难以忍受,然而诺贝尔挺了过来,其恒心着实令人敬佩)
  ②(点击“终于”)从这个词你又能读出什么?(发明炸药不容易,科学征途中没有坦途)
  【设计意图:语词有温度,紧扣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内心情感,调动生活体验,指导朗读具有实效性。】
  过渡:四个年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百次的危险实验,诺贝尔为了什么要这样做?他发明炸药的动机是什么呢?
  (2)出示:
  “小时候,诺贝尔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他想,为了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要付出多么艰苦的劳动啊!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
  ①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你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诺贝尔为什么要发明炸药吗?(为了劳动人民,为了社会发展,为了自己的科学理想……)
  ②指导朗读这一段话。(注意两处感叹号的作用:一是表达诺贝尔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爱;二是体现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迫切愿望)
  过渡:是啊!为了劳动人民、为了社会发展、为了自己的科学理想,他自小就萌发出发明一种东西——炸药的动机。
  (3)出示:
  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①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当时的情景。(千钧一发、惊心动魄……)
  这样千钧一发、惊心动魄的场面,如果请你来读,你准备怎样读?你会突出哪些地方?自己先在下面想一想,练一练。
  你可以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传递给别人,也可以抓住关键地方说说感受,再来读一读。(谈感受,适时点拨,指导朗读)
  A.文中的“亲自”和“紧盯”“仍然盯着”表现了诺贝尔的置危险于不顾,全身心投入、全神贯注的样子,说明他为了炸药研制的成功,不肯轻易放过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细节。
  B.“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从火星离炸药的越来越近和三个感叹号,可以感受到危险在一步步靠近,死神随时都可能降临到诺贝尔的身上,所以要有层次地读,读得一次比一次惊险。
  C.从“怦怦直跳”,我们感受到了现场气氛的紧张、情况的惊险,让人喘不过气来。
  ②引导:“怦怦直跳”表明此时的诺贝尔的确非常紧张,你们认为他在紧张、担心些什么呢?(可能是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更可能是在关心着这次实验究竟能不能成功)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品读体悟,可以深化学生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陶冶心灵、升华情感。】
  过渡:正在他的心怦怦直跳之时,(引读)“轰!……”
  (4)出示:
  “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①读了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会想到什么?
  (因为“巨大的爆炸声”和“滚滚浓烟涌出来”无论是在听觉还是在视觉上,都给了人们无比的震撼。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当然都认为诺贝尔必死无疑)
  ②指导读好这段话,读出人们的震惊和担心。
  过渡: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告诉我们,诺贝尔是不可能幸免了。可是,我们甘心吗?(不甘心)是的,我们还在期待着幸运之神能再一次眷顾诺贝尔,终于如人所愿,奇迹出现了……
  (5)出示: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①看着满身鲜血的诺贝尔,听着这样激动人心的话语,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们,你会怎样说?
  ②指导朗读。
  过渡: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虽然诺贝尔几乎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他仍然欣喜若狂。可是就在几年前的一天,一次实验却让诺贝尔刻骨铭心。
  (6)出示:
  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①面对亲人的离去和伤残,此时的诺贝尔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呢?
  (非常伤心、悲痛欲绝……)
  品尝到了什么滋味,就怎么样地来读一读。(指名读)
  ②可是他泄气了吗?失去勇气了吗?(重点理解“毫不气馁”)如果他气馁了,结果会怎样?
  (亲人的牺牲白费,液体炸药炸伤的人越来越多)
  ③那他为何没有放弃?(他肩负着父兄的期望,以及他对劳动人民的爱和对科学的热爱,使得他必须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即使失去了亲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生生对话,引领孩子走进诺贝尔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伤心欲绝和刚强不屈。】
  ④人生百味,尽上心头,请同学们读出诺贝尔此时复杂的情感来。
  过渡:像这样为研制炸药,诺贝尔亲自做的危险实验总共有多少次我们已无从查考。总之,(引读)他为了发明……炸药,投入了他……整个生命。
  三、总结全文,感悟生命的真谛
  1.回顾整篇课文,你觉得这里的“整个生命”具体指哪些东西?
  (所有的精力,所有的热情,所有的时间,所有的普通人应有的悠闲的生活,包括他的亲情、他的爱情……)
  (引读)所以,我们可以说,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____________。
  2.追问:诺贝尔仅仅是为了发明炸药吗?结合自己的理解口头填空。
  出示:
  为了_______________,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3.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面对这一切,有人也许会问诺贝尔,你所做这一切值得么?想听听诺贝尔的回答吗?(想)那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
  出示诺贝尔遗言。
  签名人阿尔费雷德·诺贝尔,在经过成熟的考虑之后,就此宣布关于我身后可能留下的财产的最后遗嘱如下:
  我所留下的全部可变换为现金的财产,将以下列方式处理:这份资本由我的执行者投资于安全的证券方面,并将构成一种基金;它的利息将每年以奖金的形式,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里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上述利息将被平分为5份,其分配办法如下:一份给在物理方面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给在化学方面作出过最重要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给在生理学和医学领域作出过最重要发现的人;一份给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一份给曾为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为废除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举行和平会议作出过最大或最好工作的人。物理和化学奖金,将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生理学和医学奖金由在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授予;文学奖金由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文学院授予;和平将金由挪威议会选出的一个五人委员会来授予。我的明确愿望是,在颁发这些奖金的时候,对于授奖候选人的国籍丝毫不予考虑,不管他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只要他值得,就应该授予奖金。
  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的唯一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理的遗嘱,一概作废。
  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
  1895年11月27日
  【设计意图:补充阅读诺贝尔遗嘱,对于进一步感受他的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很有必要。】
  在我们即将合起诺贝尔生平资料的时候,回顾他的一生,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从____________________,我觉得诺贝尔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
  (热爱劳动人民、献身科学、无私奉献、永不放弃、永不言败……)
  【设计意图:既是说话训练,又是对文章内容的回顾,在知事中识人、明理,进一步感受人物的高大形象。】
  相机板书:献身科学 热爱人民 永不言败 无私奉献
  四、迁移运用,唱响生命的旋律
  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提示:主要写明诺贝尔的生卒年月、国籍、身份和主要成就、贡献等。要求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字数不超过200字)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除了要培养孩子听、说、读、悟的能力,还要找找读写结合点。像《诺贝尔》课后“为诺贝尔写一百字的小传”就是一个很好的读写结合点。当然要根据课堂时间随机安排,可以放到课后完成。】
  五、拓展延伸,理解生命的奇迹
  1.诺贝尔逝世以后,大量的炸药除了投入社会建设,也被用于战争,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鉴于此你有什么想法吗?
  2.推荐阅读《感动小学生的一百个名人故事》。
  
  板书设计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讲述了在物质极度贫乏的上个世纪60年代,母亲不顾生活的艰辛与劳累,依然支持儿子看书的感人故事。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梁晓声以他惯有的蒙太奇式的表现风格,通过一组组特写镜头,在寥寥数笔之中将母亲拼命劳作、积劳成疾的形象凸显出来,撼人心魄。母亲平平淡淡的一句“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又足见慈母情深!“养儿不读书,赛如养头猪。”希望子女多读点书,将来成为
阿基米德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够撬动地球。”我也力图给学生——我的“阿基米德”们一个支点,让学生“撬动”课本。低年级儿童毕竟受其生活阅历和知识面的影响,他们对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知识、情意、方法的理解难以到位。这时,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如何在学生前方的适当位置作有效的引领呢?本文就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曾经运用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重组教材,变式呈示,为学生打开一个“攻城略地”的突
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局面,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新理念,不断地探索研究,不断地总结反思。借此,我把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探讨,以此共勉。  一、以读为本: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读,没有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苏教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汤姆和爸爸一起钓鱼,有生以来第一次钓到了一条大鲈鱼,高兴之际却被爸爸要求必须放掉,因为还未到钓鲈鱼的时间。面对这一要求,汤姆不得不选择了服从,但却成就了他对“必须遵守”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并因此在以后的人生中获益匪浅。  这篇文章情节简单,语言平实自然,但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既是对社会公德的一种拷问,也是人生规则的一种教育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少年王冕》一课选编自古典名著《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对这一教学过程作一番寻绎。  先学:抵达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本课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静静地读一读课文,想想:王冕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作适当的批注。  通过自学,学生很容易抓住王冕孝
语文教学与美育息息相关。语文教学始终贯穿着美育,借助直观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作品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还帮助学生学会用文字去再现美和创造美。语文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一、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古语云:“集字成句,集句成章。”词、句、章都是以字为基础的。张志公先生说过:“凡是读有困难,笔下文理不通的十之八九被这道关口拦住了。认的字少,不够用;认的字没弄清楚,不管用。”新课标也指出:“识字教学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汉字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识字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低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如何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并体现这些特性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就以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广玉兰》为例,具体谈一谈阅读教
新教材对每位教师而言都是陌生的,可是第五、第六单元的课文却让我们倍感亲切。第五单元《乌鸦喝水》《司马光》《称象》都是老课文,如何老课新教,让学生品一杯清新的茶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具体课例分析  尝试一:感悟实践,诱发积极探索。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托于这些例子,但又不可以局限于这些例子,更多的是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能够超越文本阅读。  课例1:《乌鸦喝水》这篇课文
“犹记得那年,在一个雨天,那七岁的我躲在屋檐,却一直想去荡秋千……爷爷抽着烟,说唐朝陆羽写茶经三卷,流传了千年。”这是歌星周杰伦《爷爷泡的茶》中的一段歌词。据说,前几年,上海一位参加作文竞赛的中学生在一篇怀念爷爷的作文中,先是引用了这段歌词,然后展开行文,作品竟获得一等奖,而类似的情况在那次作文竞赛中屡见不鲜,歌词对作文的影响可见一斑。确实,多年来,歌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尤其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