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考什么

来源 :党员生活·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enthers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住遗址很珍贵,可以告诉我们最多的事情。西安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都是挖出两大块村落的居住遗址,很珍贵。但那是稀有遗址,不是一般考古发现的常态。
  大多数时候,最有机会挖到东西的地方是古人的垃圾堆。圆山贝家就是当时的人吃完贝类,将壳集中丢弃的垃圾堆。考古学的进展必须经常依赖垃圾堆。废弃的垃圾比持续使用的东西更有可能被留下来。
  最有价值的垃圾堆,是在“工坊”或“作坊”旁边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曾经办过汝窑特展,展览中的一部分展品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但另外一部分则是从河南汝州市的汝瓷博物馆借来的。这些破碎的瓷器,是考古学家从地底下挖出来的。
  考古学家能挖的,是汝窑作坊做坏不要,堆到垃圾场去的。这样挖出来的东西,在古董市场上的价格很低,可是在历史研究上的价值很高,让我们可以更普遍地了解当时的工艺技术与工艺标准。
  郑州商城挖出过一个最惊人的作坊及其垃圾堆,那就是“人骨作坊”。许多史学家就是以这个发掘结果证明奴隶制社会的存在,铁证如山,如果不是有大批命如草芥的奴隶,哪来的人骨材料,哪来的人骨作坊?
  考古学也高度依赖墓葬,这也不会被后来的人随便乱动。考古人类学系被戏称为“挖死人骨头”,说老实话,考古学家还真的很在意死人骨头。有两个条件使我们必须在意死人骨头。第一,骨头最有可能石化,可以存留很久;第二,墓葬的方式,必定有其意义。像十三行文化遗址中人的墓葬,头都朝向同样的方向,那绝对不是偶然。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众多的“二次葬”,用我们现在的语言就叫“捡骨葬”。如果是一次葬,出土时骨骸是照着人体形状排列的。但若是出土的骨骸集中在一起,就表示应该有二次葬的行为,也就是在下葬后经过一定时间,再将坟墓挖开,把皮肤肌肉彻底腐化后的骨头重新换个方式、换个地点再埋葬一次。为什么要这样麻烦地进行二次葬?这显然是牵涉人们对死亡、死后世界的想象与解释。
  通常对特殊的人,会在他死时多做些努力,用比较复杂的下葬方式表达他的特殊性。表达特殊性的另一种手段是陪葬品。墓葬很重要,因为我们可以凭借下葬的情况去推演其社会及文化意义。为什么选择这些东西陪葬?为什么放在这里?思考解答这种问题,极有意思。
  考古一般能挖到的是垃圾堆和墓葬,因此我们应该明白: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有高度偏差,是有偏见的,绝对不可能构成全面的知识。考古学很大一部分靠概率,靠运气。
  就算只有一次葬,也可以看出一些复杂的意义。人死了,身体自然僵直,最简單和直接的方法应该就是那样葬下去。但是在考古发掘的墓葬中,却常常发现侧身葬、屈身葬,甚至还有直身葬。为何如此大费周章?我们只能告诉自己这些负责下葬的活人,一定有他们特别的想法。
  考古学极其神奇,带着很大的运气成分。而且不管怎么努力,甚至运气也够好,考古能发掘出来的东西,毕竟还是像一幅总共由3600片拼图碎片构成的大拼图,却只是东一个,西一个,给了360片,要我们去解答这拼图上到底画了什么。
  这360片拼图碎片,每一片都花很大力气,还要靠运气才能弄到,然而它们只是巨大的3600片拼图碎片的十分之一。此外的十分之九必须依靠想象与解释。所以,想发挥考古的最大作用,要靠想象力,也要靠文字及其他史料的相互对比。
  摘自《视野》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相比西方的分餐制,中国人更习惯聚餐。呼朋唤友围坐一桌,摆上好菜好酒,大家举筷分享美食、举杯畅饮美酒,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但实际上,在有史可查的5000年里,分餐制至少统领了中国3500多年。  分餐制是本土文化  东、西方在历史上都实行过相当长时间的分餐制,但相同的表象下,文化根基完全不同。西方受基督教影响,强调个体的独立,也出于饮食卫生的需求而设。从文艺复兴末期开始大规模推行分餐制算
期刊
鉴于互联网的极大丰富性,其中必然存在太多分歧。因此,如何从这永远无法达成共识的网络世界里获得知识,就成为一种极其关键的能力。  在信息超载的当下,我们正处于严重的知识焦虑之中,一如知识匮乏的传统时代,我们亦担心没有足够的渠道获取新的知识。印刷时代,专业的过滤系统替我们选择权威的知识,但网络时代,这种过滤系统失效了,身处信息深渊的我们需要自食其力,直面知识的危机。戴维·温伯格的这本《知识的边界》,带
期刊
早上刚走出楼门,听见头顶上有人喊:“带晌了没有?”是我妈的声音,我看了下包,朝着窗户回喊了一声:“带啦!”“晌”是胶东方言,午饭的意思,近些年我早已不用,突然听见这词,觉得土气中带着一丝默默的亲切。  此情此景,很熟悉的感觉,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出门被妈妈各种不放心地叮嘱。  吃早饭的时候,妈妈感慨说自己突然有一种紧迫感,因为她离大舅去世的年龄,只有九年了——如果她也只能活到七十一岁的话。二舅和小舅
期刊
荆州有很多外号,像是三国之城、勇气之城、文化之城。但在懂得生活的老饕眼里,荆州还是最不该被忽视的美食之城。  在湖北,过早不仅仅是武汉的专属,荆州人对于过早,也有着相当重的“执念”。  早堂面,是荆州人过早的习惯。即便在今日的早餐铺子,各种早点任君挑选,但荆州人还是会下意识地点上一碗早堂面。作为一座长江上的城市,码头文化早已根植在荆州人的基因里。每天凌晨上工的码头工人,干的都是体力活,一碗油厚、码
期刊
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一定要找到好的译本。好的译本能够把我们带到熟悉的语境,消除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表达方式带来的隔离感,拉近我们与作品的距离(P44)。这就好比我们看外国电影,过去外国电影的配音语调夸张,就觉得外国人说话怎么总是这样的腔调,一点都不真诚,也就很难引发内心的感动和情感的共鸣。  这就关联到翻译的两种主要方法——直译与意译。直译就文字翻译文字,保持了原文的内容和形式,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的
期刊
风会熄灭蜡烛,却也能让火越烧越旺。不确定性就像风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反脆弱》。  “0点抢盒马鲜生,6点抢多点,7点美团买菜,8点每日优鲜,9点永辉……”春节期间,不少消费者加入到线上抢“鲜”买菜的队伍中,同时下载好几个APP的不在少数。最近虽然新菜供应充足,再不用“抢”,但在线买生鲜依旧火热。  而在供给端,从供应、物流到配送,各大平台紧急调配,确
期刊
APP上打卡办公、视频会议里商讨工作,位于安徽合肥的沐坤科技公司董事长孙曙辉发现,虽然疫情让公司员工开始了“宅家办公”模式,但工作似乎并未受太大影响。  “现在几百人的全国范围公司管理层会议,都是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的形式,为避免交叉感染,员工都在线办公,销售拜访都在网上进行,算下来,暖气费、电费、差旅费,办公成本可以节约30%。”孙曙辉说。  “暂停”的会面,“热闹”的云端  2月5日,阿里旗下移动
期刊
高跟鞋躺在鞋盒里两三个月了,应届毕业生小雅总共穿过不到5次。去年秋天,小雅为准备面试找工作,特意买了这双高跟鞋。但因为疫情原因,大多数企业的线下招聘都停了下来,高跟鞋一直没能派上用场。  反倒是白衬衫起到了作用。受疫情影响,有不少企业把校招搬到了网上。小雅说,近期,她在家通过网络视频接受了两个公司的线上面试。“上面穿着白衬衫和正装,脚下穿着拖鞋,这个穿搭是有点奇怪,但在家面试不用跑来跑去,还是轻松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产生的影响,堪比一场世界大战。与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不同的是,这是一场非传统性的新型重大威胁。  国家、民族和数以亿计的人,正在面对一个新的时刻——没有明确的秩序,也没有明确的未来。  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成为迄今为止本世纪最大的全球危机,将改变国际体系和力量平衡,并将对全球秩序产生深远影响。  此次疫情将成为国际秩序大转折的关键点、大变局的加速器  过去70年里,美国作
期刊
疫情爆发后,医院成了高危区域,大量非急症门诊关闭,求医不便的患者,开始转向线上问诊。  有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同时,一些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诊疗咨询量也比同期增长了20多倍。随着国家政策的加持,蓄势已久的互联网医疗貌似迎来了春天。  隔空问诊“爆发式增长”  “医生,我有点轻微咳嗽,不知道是不是得了肺炎?”  “不要急,跟我详细说说你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