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思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根本条件之一,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情境创设 直观操作 语言训练 数学思维 激活 培养 调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35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会思考、乐于思考和善于思考。”这就是说,在学生学习、理解和内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他们知识习得的思维过程,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由于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对学生加强数学思维的培养。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要开发学生的智力,首先要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情境,从而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份央视少儿频道节目单——下午3时整播出动画片《熊出没》,接着出示三个钟面时间,分别为2时57分、3时、3时03分,然后提问:“假如你是小军,你会选择在哪个时间打开电视收看动画片《熊出没》?为什么?”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个钟面中时针、分针所在的位置。学生观察后一致认为:大约3时可分为“快到3时”和“刚过3时”。这里,教师没有告诉和点拨学生,他们已经能够自觉地对钟面上时针、分针的位置进行认真观察,初步认识到“大约3时”就是很接近3时。此时,学生已经完全处于“我要学”的心理状态,数学思维已经被悄然激活了。
二、加强直观操作,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手和脑是紧密联系的,它们可以相互促进,手能使脑变得聪明,脑能促进手的发展,使手变成人的思维工具和镜子。”教学实践也证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各种直观的操作是紧密相连的。因此,直观形象的操作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时,我先让学生在课桌上进行以下操作:第一行摆10个三角形,第二行摆7个圆片。接着,我提出问题:“怎样摆才能很快看出谁多谁少呢?”学生通过操作后,说:“摆的时候从最左边摆起,注意把三角形和圆片一个对着一个挨着摆。”我继续提问:“第几行多呢?看看第一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与圆片同样多?”同时,我让学生相互指一指,看看指的对不对,再让他们指出三角形比圆片多的部分。然后我让学生说说“它们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的有几个”,再让他们思考:“三角形比圆片多,那三角形可看成哪两个组成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很快说出:“三角形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和圆片同样多的,另一个部分是比圆片多的。”……通过动手操作,既促进学生积极探究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组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不仅可以丰富和充实学生的数学语言,还能有效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应注意多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使学生将手、脑、口等多种感官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他们将直观的感知内化为智力活动,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思维的训练。
例如,教学“一位数加法(进位加)”的例题“6 9=?”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知道结果,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这样学生“说”数学的欲望就被激发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凑十法”说说算理。学生回答如下:(1)9可以分成4和5,因为6和4凑成10,10加5等于15,所以6 9=15;(2)6可以分成1和5,因为9和1凑成10,10加5等于15,所以6 9=15;(3)因为从9往上数6个是15,所以6 9=15……经过说算理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数的组成,还使他们进一步强化了“凑十法”。这里,教师要注意的是,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时,要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学会把想、说、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数学语言与数学思维之间的有效连接。
当然,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非朝夕之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从而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给他们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 杜 华)
[关键词]情境创设 直观操作 语言训练 数学思维 激活 培养 调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35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会思考、乐于思考和善于思考。”这就是说,在学生学习、理解和内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他们知识习得的思维过程,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由于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对学生加强数学思维的培养。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要开发学生的智力,首先要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情境,从而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份央视少儿频道节目单——下午3时整播出动画片《熊出没》,接着出示三个钟面时间,分别为2时57分、3时、3时03分,然后提问:“假如你是小军,你会选择在哪个时间打开电视收看动画片《熊出没》?为什么?”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个钟面中时针、分针所在的位置。学生观察后一致认为:大约3时可分为“快到3时”和“刚过3时”。这里,教师没有告诉和点拨学生,他们已经能够自觉地对钟面上时针、分针的位置进行认真观察,初步认识到“大约3时”就是很接近3时。此时,学生已经完全处于“我要学”的心理状态,数学思维已经被悄然激活了。
二、加强直观操作,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手和脑是紧密联系的,它们可以相互促进,手能使脑变得聪明,脑能促进手的发展,使手变成人的思维工具和镜子。”教学实践也证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各种直观的操作是紧密相连的。因此,直观形象的操作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时,我先让学生在课桌上进行以下操作:第一行摆10个三角形,第二行摆7个圆片。接着,我提出问题:“怎样摆才能很快看出谁多谁少呢?”学生通过操作后,说:“摆的时候从最左边摆起,注意把三角形和圆片一个对着一个挨着摆。”我继续提问:“第几行多呢?看看第一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与圆片同样多?”同时,我让学生相互指一指,看看指的对不对,再让他们指出三角形比圆片多的部分。然后我让学生说说“它们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的有几个”,再让他们思考:“三角形比圆片多,那三角形可看成哪两个组成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很快说出:“三角形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和圆片同样多的,另一个部分是比圆片多的。”……通过动手操作,既促进学生积极探究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组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不仅可以丰富和充实学生的数学语言,还能有效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应注意多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使学生将手、脑、口等多种感官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他们将直观的感知内化为智力活动,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思维的训练。
例如,教学“一位数加法(进位加)”的例题“6 9=?”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知道结果,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这样学生“说”数学的欲望就被激发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凑十法”说说算理。学生回答如下:(1)9可以分成4和5,因为6和4凑成10,10加5等于15,所以6 9=15;(2)6可以分成1和5,因为9和1凑成10,10加5等于15,所以6 9=15;(3)因为从9往上数6个是15,所以6 9=15……经过说算理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数的组成,还使他们进一步强化了“凑十法”。这里,教师要注意的是,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时,要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学会把想、说、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数学语言与数学思维之间的有效连接。
当然,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非朝夕之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从而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给他们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