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思想品德课创新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我们应该从理论层次与教学实践层次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
[关键词]品德课堂 德育创新 理论探索 实践探究
目前,我们基础教育正逐步从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许多学科都在开展创新教育研究,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然而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来说,则不乏空洞而留于形式的说教。思想品德课的创新教学是指在传授知识、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创新教学?创新教学应具有哪些特点?这是值得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创新教育的理论探索
1.微型探索。基于课堂的有限时空,学生有限的知识积累、经历体验及心智不成熟状态,在课堂研究性学习中,贵在指导学生掌握“探究三步骤”:①是什么?明确发现、描述问题;②为什么?探究问题的成因;③怎么办?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必须做到:①尽量缩小探索的范围,让学生明确方向易于收集、查阅资料,迅速进入问题实质;②注意探索问题情境的难度、梯度及学生的知识、能力,促使全体学生均能只要“伸伸手”,就能摘到“桃”;只要“跳一跳”,就能摘更大“桃”;③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最大限度发挥其创造潜能,激发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2.体验快乐。著名教练米卢的“快乐足球”的理念,把中国足球队带进国人期待了几十年的世界杯赛场。教学也应从兴趣、好奇心入手,快乐学习。好奇心是学习的内部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乌申斯基)借助古诗词、照片、图片、漫画、歌曲、猜谜、录像、新闻、文艺作品片段、影视故事、绝对挑战、名家访谈等手段,通过“亮点”、“热点”、“焦点”、“新鲜点”、“疑问点”等外在刺激,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培育好奇心;通过让思想政治学科展示生活之美,探寻人生的鬼斧神工的伟力之源,让学生爱思想政治,达到愿学、爱学、乐学;通过教师导学的特定现实问题情境的难度梯度设计,同时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的点滴成绩、进步,让学生经常体验到自主探究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卢梭)
3.遵循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但是‘人’和‘才’是可以分开的。有的人是‘人’,又有‘才’,就是‘人才’;有的人是‘人’,没‘才’,就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不是‘人’,当然也不是‘人才’。而且与其有‘才’不是‘人’或不像‘人’,宁可是‘人’,没有‘才’,可以少干坏事。”教育名家吕型伟先生这段发人深省的言论,精辟地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然后,才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宏愿!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课堂实践创新
1.注重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增强感召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陶冶情操,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点和长处,宽容学生的错误;才能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教师对所教的思想品德课还要有满腔的热情,这样才能保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2.转变教学角色,让学生有自由驾驭教材的权力。教师要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间“配角”与“主角”的关系。要从知识的权威者变成知识的组织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要关注学生真实需要,多与学生开展对话。不要老是给学生呈现现成的结论和答案,要教给学生信息找寻能力,让他们在自主选择中增长创新的兴致。通过巧“导”,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配角地位解放出来,把驾驭教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品质所需要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问题意识。首先,要允许批评、允许怀疑、允许争论。因为批判是创新的要条件,怀疑是创新的前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发现问题和质疑的态度十分重要。其次,要给学生以提问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思维和自我表现,可以让学生去开拓思路,去观察分析,去探寻新的方法,让学生去概括、去检验、去突破。
创新教育呼唤德育创新,尤其是德育方法的创新,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学校德育工作应与时代同步发展。我们应该继承那些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和手段,同时借鉴先进理念,为德育补充新的营养。“德育创新”的着眼点在于为国家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才,为此,我们也要以创新精神来对待今天的德育。
参考文献
[1]吴俊明.更新教育观念,搞好课程改革[M].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品德课堂 德育创新 理论探索 实践探究
目前,我们基础教育正逐步从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许多学科都在开展创新教育研究,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然而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来说,则不乏空洞而留于形式的说教。思想品德课的创新教学是指在传授知识、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创新教学?创新教学应具有哪些特点?这是值得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创新教育的理论探索
1.微型探索。基于课堂的有限时空,学生有限的知识积累、经历体验及心智不成熟状态,在课堂研究性学习中,贵在指导学生掌握“探究三步骤”:①是什么?明确发现、描述问题;②为什么?探究问题的成因;③怎么办?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必须做到:①尽量缩小探索的范围,让学生明确方向易于收集、查阅资料,迅速进入问题实质;②注意探索问题情境的难度、梯度及学生的知识、能力,促使全体学生均能只要“伸伸手”,就能摘到“桃”;只要“跳一跳”,就能摘更大“桃”;③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最大限度发挥其创造潜能,激发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2.体验快乐。著名教练米卢的“快乐足球”的理念,把中国足球队带进国人期待了几十年的世界杯赛场。教学也应从兴趣、好奇心入手,快乐学习。好奇心是学习的内部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乌申斯基)借助古诗词、照片、图片、漫画、歌曲、猜谜、录像、新闻、文艺作品片段、影视故事、绝对挑战、名家访谈等手段,通过“亮点”、“热点”、“焦点”、“新鲜点”、“疑问点”等外在刺激,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培育好奇心;通过让思想政治学科展示生活之美,探寻人生的鬼斧神工的伟力之源,让学生爱思想政治,达到愿学、爱学、乐学;通过教师导学的特定现实问题情境的难度梯度设计,同时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的点滴成绩、进步,让学生经常体验到自主探究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卢梭)
3.遵循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但是‘人’和‘才’是可以分开的。有的人是‘人’,又有‘才’,就是‘人才’;有的人是‘人’,没‘才’,就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不是‘人’,当然也不是‘人才’。而且与其有‘才’不是‘人’或不像‘人’,宁可是‘人’,没有‘才’,可以少干坏事。”教育名家吕型伟先生这段发人深省的言论,精辟地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然后,才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宏愿!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课堂实践创新
1.注重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增强感召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陶冶情操,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点和长处,宽容学生的错误;才能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教师对所教的思想品德课还要有满腔的热情,这样才能保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2.转变教学角色,让学生有自由驾驭教材的权力。教师要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间“配角”与“主角”的关系。要从知识的权威者变成知识的组织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要关注学生真实需要,多与学生开展对话。不要老是给学生呈现现成的结论和答案,要教给学生信息找寻能力,让他们在自主选择中增长创新的兴致。通过巧“导”,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配角地位解放出来,把驾驭教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品质所需要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问题意识。首先,要允许批评、允许怀疑、允许争论。因为批判是创新的要条件,怀疑是创新的前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发现问题和质疑的态度十分重要。其次,要给学生以提问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思维和自我表现,可以让学生去开拓思路,去观察分析,去探寻新的方法,让学生去概括、去检验、去突破。
创新教育呼唤德育创新,尤其是德育方法的创新,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学校德育工作应与时代同步发展。我们应该继承那些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和手段,同时借鉴先进理念,为德育补充新的营养。“德育创新”的着眼点在于为国家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才,为此,我们也要以创新精神来对待今天的德育。
参考文献
[1]吴俊明.更新教育观念,搞好课程改革[M].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