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3年宣州区通过“3414”回归最优化设计原理设置的水稻肥效试验结果,获得肥料效应方程,由此数学模型得出结论氮、磷、钾最佳施肥量,其中三元二次方程拟合得出的最佳施氮量为13.6kg/667m2,最佳施磷量为7.4kg/667m2,最佳施钾量为7.4kg/667m2,最佳产量为571.7kg/667m2。单因素分析得出的最佳施氮量为15.2kg/667m2,最佳施磷量为8.0 kg/667m2,最佳施钾量为8.4kg/667m2。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建议施氮量为13.5kg/667m2,最佳施磷量为7.5kg/667m2,最佳施钾量为7.5kg/667m2。
关键词:单季稻;3414;最佳施肥量;最佳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42-03
本试验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2011年修订版)》和安徽省“3414”田间肥效试验总体方案要求,笔者2013年在宣州区孙埠镇正兴村开展了单季稻的“3414”试验,不断修正和完善我区单季稻施肥指标体系,提高肥料利用率,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地块 试验地选择在宣州区杨柳镇兴安村万仕友农户田块,经度118°52′53.1″,纬度30°56′20.6″,试验田块属黄泥田土种,地势平坦,土壤肥力均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示范性。前茬为小麦,产量450kg/667m2。供试地块面积为0.25hm2,试验前取土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1.2 供试作物及品种 供试作物为单季稻,品种为“天优华占”。
1.3 供试肥料 供试肥料为尿素(N46.3%,产地安徽)、过磷酸钙(P2O5 12%,产地安徽)、氯化钾(K2O 60%,进口)。
1.4 试验时间 2013年5月12日至2013年10月1日。
1.5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分别设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共计14个处理,各处理3次重复,共计42个小区,分为A、B、C三个小组,各小组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24m2,田间设置简易示意图见图1,试验因素及水平编码见表2。
1.6 试验实施
1.6.1 育秧移栽 试验采用育苗人工移栽方式。2013年5月12日播种育苗,6月14日人工移栽,行株距为19.8cm×19.8cm,移栽密度为15 500株/667m2。
1.6.2 肥料施用情况 采用一次基肥,一次追肥的施用方法。基肥于2013年6月10日施下。肥料用量为:氮肥基肥施用量占70%,磷肥施用量占100%,钾肥施用量占100%;追肥于2013年6月20日施下,肥料用量为:氮肥施用量为剩余的30%。
1.6.3 田间管理情况 各小区田间管理措施一致,田间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采用人工除草,合理灌溉排水等田间操作。定期观察作物生育动态,记载主要生育进程和相应特性。于2013年10月1日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的产量性状 从表3中得知:产量位于前3位的是处理7、处理6和处理10,缺素处理的产量均表现较差。
2.2 经济性状结果与分析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定期的进行生育动态观察,记录作物生长进程中的相应特征性状,并进行对比得到结果表4。从表4中得知:将常规5个处理:处理1、处理2、处理4、处理6、处理8进行生物学性状差异分析及生育进程差异比较,得出有效株蘖数:处理6>处理8>处理4>处理2>处理1,株高:处理6>处理8>处理4>处理2>处理1,穗粒数:处理6>处理8>处理4>处理2>处理1。由此可知,氮磷钾配肥使用量,特别是氮肥的使用量在作物植株的分蘖和植株的长高有着很明显的效果,即肥料的增加分蘖数和株高都有所增加。而综合其他方面情况穗粒数、穗长、结实率、千粒重来看,处理6的各项形状在各处理中为最佳。
2.3 数学模型拟合分析
3 结论
(1)试验中最高产量为处理7,为558.3kg/667m2,处理6次之,比空白处理增产234.1kg/667m2。处理1与处理6的生物学性状相比较,处理1单季稻植株矮小、分蘖少、茎细,根系不发达、长势差,成熟期提前。处理1单季稻的667m2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及千粒重等经济学性状也均比处理6要差很多。
(2)经济效益分析得出处理6经济效益最高,综合效益最好。
(3)通过“3414”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进行数学模型拟合得出:其中三因素分析三元二次方程得出的最佳施氮量为13.6kg/667m2,最佳施磷量为7.4kg/667m2,最佳施钾量为7.4kg/667m2,最佳产量为571.7kg/667m2;单因素分析得出的最佳施氮量为15.2kg/667m2,最佳施磷量为8.0kg/667m2,最佳施钾量为8.4kg/667m2。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建议施氮量为13.5kg/667m2,最佳施磷量为7.5kg/667m2,最佳施钾量为7.5kg/667m2。 (责编:吴祚云)
关键词:单季稻;3414;最佳施肥量;最佳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42-03
本试验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2011年修订版)》和安徽省“3414”田间肥效试验总体方案要求,笔者2013年在宣州区孙埠镇正兴村开展了单季稻的“3414”试验,不断修正和完善我区单季稻施肥指标体系,提高肥料利用率,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地块 试验地选择在宣州区杨柳镇兴安村万仕友农户田块,经度118°52′53.1″,纬度30°56′20.6″,试验田块属黄泥田土种,地势平坦,土壤肥力均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示范性。前茬为小麦,产量450kg/667m2。供试地块面积为0.25hm2,试验前取土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1.2 供试作物及品种 供试作物为单季稻,品种为“天优华占”。
1.3 供试肥料 供试肥料为尿素(N46.3%,产地安徽)、过磷酸钙(P2O5 12%,产地安徽)、氯化钾(K2O 60%,进口)。
1.4 试验时间 2013年5月12日至2013年10月1日。
1.5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分别设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共计14个处理,各处理3次重复,共计42个小区,分为A、B、C三个小组,各小组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24m2,田间设置简易示意图见图1,试验因素及水平编码见表2。
1.6 试验实施
1.6.1 育秧移栽 试验采用育苗人工移栽方式。2013年5月12日播种育苗,6月14日人工移栽,行株距为19.8cm×19.8cm,移栽密度为15 500株/667m2。
1.6.2 肥料施用情况 采用一次基肥,一次追肥的施用方法。基肥于2013年6月10日施下。肥料用量为:氮肥基肥施用量占70%,磷肥施用量占100%,钾肥施用量占100%;追肥于2013年6月20日施下,肥料用量为:氮肥施用量为剩余的30%。
1.6.3 田间管理情况 各小区田间管理措施一致,田间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采用人工除草,合理灌溉排水等田间操作。定期观察作物生育动态,记载主要生育进程和相应特性。于2013年10月1日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的产量性状 从表3中得知:产量位于前3位的是处理7、处理6和处理10,缺素处理的产量均表现较差。
2.2 经济性状结果与分析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定期的进行生育动态观察,记录作物生长进程中的相应特征性状,并进行对比得到结果表4。从表4中得知:将常规5个处理:处理1、处理2、处理4、处理6、处理8进行生物学性状差异分析及生育进程差异比较,得出有效株蘖数:处理6>处理8>处理4>处理2>处理1,株高:处理6>处理8>处理4>处理2>处理1,穗粒数:处理6>处理8>处理4>处理2>处理1。由此可知,氮磷钾配肥使用量,特别是氮肥的使用量在作物植株的分蘖和植株的长高有着很明显的效果,即肥料的增加分蘖数和株高都有所增加。而综合其他方面情况穗粒数、穗长、结实率、千粒重来看,处理6的各项形状在各处理中为最佳。
2.3 数学模型拟合分析
3 结论
(1)试验中最高产量为处理7,为558.3kg/667m2,处理6次之,比空白处理增产234.1kg/667m2。处理1与处理6的生物学性状相比较,处理1单季稻植株矮小、分蘖少、茎细,根系不发达、长势差,成熟期提前。处理1单季稻的667m2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及千粒重等经济学性状也均比处理6要差很多。
(2)经济效益分析得出处理6经济效益最高,综合效益最好。
(3)通过“3414”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进行数学模型拟合得出:其中三因素分析三元二次方程得出的最佳施氮量为13.6kg/667m2,最佳施磷量为7.4kg/667m2,最佳施钾量为7.4kg/667m2,最佳产量为571.7kg/667m2;单因素分析得出的最佳施氮量为15.2kg/667m2,最佳施磷量为8.0kg/667m2,最佳施钾量为8.4kg/667m2。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建议施氮量为13.5kg/667m2,最佳施磷量为7.5kg/667m2,最佳施钾量为7.5kg/667m2。 (责编:吴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