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六个小时的铁皮火车哐当哐当地把我拉到了花都洛阳。苏州出发,一路向西,从江南水乡到辽阔中原,从青砖黑瓦到平顶红砖,从吴侬软语到陕语越调,改变的不仅是窗外闪过的风景,还有地域化的人文风情。
走在洛阳的大街上,满眼都是牡丹。银行的玻璃窗前挂着印有牡丹的宣传报,路灯上插着画着牡丹的塑料牌,马路旁的电子指示屏也有牡丹花,朋友说还见过牡丹花纹的下水道盖,不愧为牡丹花都!
陷身花都,让人一时梦回大唐。牡丹是盛世之花,唐人爱富贵大气的牡丹,也爱浑厚庄严的颜体书法。牡丹肥硕,却丝毫没有堆砌的臃肿,正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玉环,皓腕墨鬓,虽体态丰腴,却风姿怡人。
不知盛唐的牡丹是否开得更热烈些,不过在隋唐植物园观赏到的牡丹却也让我惊艳了一把。记得有人说过,春暖花开,阳光如玻璃般温润,隋唐植物园可谓是百花争艳,樱花、海棠、郁金香……其中,独属牡丹最为抢眼,花朵饱满,香气袭人,倾斜欲坠,颇有一副傲视群雄之大气。鲜妍的花瓣簇拥着在风中挥舞手臂,花中心有一位表演千手观音的仙子,凝眸含笑,顾盼生辉。
有一片名为“花二乔”的牡丹引起了我的注意,“花复色,花朵呈现红白两色”,花牌上这样介绍。同一朵花上,花蕊周围为亮红,一层层向外颜色逐渐变淡,由粉红过渡到皓白,渐变得很有节奏感,好像本身纯白的花朵被人用红墨点中了花心一样。其实花二乔还有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曹州府有一对爱花的乔姓姐妹,为了拯救百花勇斗恶龙,累倒在花丛下,次年春天姐妹俩的坟冢前便开出一朵双色牡丹,于是有了“花二乔”之称。红的一半热烈似火,白的一半冰清玉洁,正如乔氏姐妹。
花都的小吃自然也离不开牡丹。牡丹酥、牡丹饼、牡丹花茶、牡丹花脯……这些也基本构成了洛阳特产。不过说到洛阳小吃,自然不能不说说各色各样的面食,烩面、浆面条、糊涂面、擀面皮,几块钱就是一大碗面,分量很给力。记得在河南科技大学食堂里吃的一碗牛肉烩面,吃到一半就已经八九分饱了,一是分量足,二是烩面的口感有点像刀削面,很劲道,易果腹。清淡小巧的苏式汤面跟这一大碗烩面相比,简直就是餐前开胃菜了。
中原地区是五谷杂粮大杂烩,不比江浙美食的精细别致。在丽景门老城里吃的不翻汤让我印象很深刻,起初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何为“不翻”?
走进店里,点一碗三元五角的汤,再加一个两元钱的薄饼,边吃边听老板徐徐道来:相传康熙暗访民情,路经洛阳栾川县大洪沟,饥饿难忍,忽闻一阵奇香,见一老太正烙饼,便上前讨要,老太说:“饼尚未翻,不熟稍候。”康熙饥不择食,抓起饼狼吞虎咽道:“不翻不翻,救命要紧。”于是便有了此名。另说是将薄饼放入高汤中,锅中水翻滚而薄饼却不翻个,以之为“不翻”。其实不翻汤也是大杂烩,木耳丝、紫菜、粉丝、虾皮、韭菜等,配以豆粉、胡椒、酱醋油,酸辣可口,喝完涕泪俱下,大汗淋漓。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洛阳养成了“汤食”的习惯,除了不翻汤,随处可见的还有牛羊肉汤。
作为吃货,每到一处,必先收集好各种小吃美食的情报。虽然我也非常向往能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在出行之前,还是先老老实实进行规划安排吧。在去往洛阳之前,我就整理了N份旅游攻略。还在大众点评网上搜索美食吗?不,要想挖掘最地道最正宗的特色小吃,就要从各方获取资源,比如刷豆瓣小组,逛贴吧论坛,还可以咨询在洛阳读书的同学们。要知道,经过多方佐证的消息,才是最可靠的。
洛阳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水席,不过一般南方人都吃不惯太多汤汤水水的饭菜,也许这和洛阳的环境气候有关吧。洛阳最闻名遐迩的水席当属“真不同水席”,好像还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远远望去,就能看见一幢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层楼,檐壁鎏金,其价格自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作为穷游的学生一族,能喝碗不翻汤,吃个油茶果子,也便不虚此行了。
最后要说说洛阳的人。之前我对河南人的印象不是太好,但是在洛阳的几天,看着一张张黄土朝天的朴实面孔,我反而觉得亲切和善。公交上司机会与乘客闲话家常,虽然操的都是河南口音,不太好懂,而且聊起天嗓门高亮,不知道的还以为在吵架呢,这也看出洛阳人豪爽的性格。在乘坐公交时,我还学会了一句河南话:“大姐,您看中不中?”
逛公园时,总能看到公园里的老人们安静地晒太阳,一拨拨孩子聚在一起打弹珠、翻纸牌,仿佛时间在这里流淌得更缓慢一些、更温柔一些。而这个时候,我才有一种仿佛自己已在这座城市生活多年的感觉。
在洛阳的短短三天,我去了龙门石窟、关林庙、天子驾六地下博物馆、王城公园、隋唐植物园和丽景门老城。不愿跟着旅行团走马观花地拍一堆到此一游的快照,也不愿意照搬网友们的旅游路线,耳旁没有导游的解说,也没有各种照相机的快门声,我习惯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专属攻略,并抓拍我眼中的最真实的洛阳。
春意盎然,阳光正好,收拾行囊,调整心情。
我们郊游吧。
走在洛阳的大街上,满眼都是牡丹。银行的玻璃窗前挂着印有牡丹的宣传报,路灯上插着画着牡丹的塑料牌,马路旁的电子指示屏也有牡丹花,朋友说还见过牡丹花纹的下水道盖,不愧为牡丹花都!
陷身花都,让人一时梦回大唐。牡丹是盛世之花,唐人爱富贵大气的牡丹,也爱浑厚庄严的颜体书法。牡丹肥硕,却丝毫没有堆砌的臃肿,正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玉环,皓腕墨鬓,虽体态丰腴,却风姿怡人。
不知盛唐的牡丹是否开得更热烈些,不过在隋唐植物园观赏到的牡丹却也让我惊艳了一把。记得有人说过,春暖花开,阳光如玻璃般温润,隋唐植物园可谓是百花争艳,樱花、海棠、郁金香……其中,独属牡丹最为抢眼,花朵饱满,香气袭人,倾斜欲坠,颇有一副傲视群雄之大气。鲜妍的花瓣簇拥着在风中挥舞手臂,花中心有一位表演千手观音的仙子,凝眸含笑,顾盼生辉。
有一片名为“花二乔”的牡丹引起了我的注意,“花复色,花朵呈现红白两色”,花牌上这样介绍。同一朵花上,花蕊周围为亮红,一层层向外颜色逐渐变淡,由粉红过渡到皓白,渐变得很有节奏感,好像本身纯白的花朵被人用红墨点中了花心一样。其实花二乔还有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曹州府有一对爱花的乔姓姐妹,为了拯救百花勇斗恶龙,累倒在花丛下,次年春天姐妹俩的坟冢前便开出一朵双色牡丹,于是有了“花二乔”之称。红的一半热烈似火,白的一半冰清玉洁,正如乔氏姐妹。
花都的小吃自然也离不开牡丹。牡丹酥、牡丹饼、牡丹花茶、牡丹花脯……这些也基本构成了洛阳特产。不过说到洛阳小吃,自然不能不说说各色各样的面食,烩面、浆面条、糊涂面、擀面皮,几块钱就是一大碗面,分量很给力。记得在河南科技大学食堂里吃的一碗牛肉烩面,吃到一半就已经八九分饱了,一是分量足,二是烩面的口感有点像刀削面,很劲道,易果腹。清淡小巧的苏式汤面跟这一大碗烩面相比,简直就是餐前开胃菜了。
中原地区是五谷杂粮大杂烩,不比江浙美食的精细别致。在丽景门老城里吃的不翻汤让我印象很深刻,起初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何为“不翻”?
走进店里,点一碗三元五角的汤,再加一个两元钱的薄饼,边吃边听老板徐徐道来:相传康熙暗访民情,路经洛阳栾川县大洪沟,饥饿难忍,忽闻一阵奇香,见一老太正烙饼,便上前讨要,老太说:“饼尚未翻,不熟稍候。”康熙饥不择食,抓起饼狼吞虎咽道:“不翻不翻,救命要紧。”于是便有了此名。另说是将薄饼放入高汤中,锅中水翻滚而薄饼却不翻个,以之为“不翻”。其实不翻汤也是大杂烩,木耳丝、紫菜、粉丝、虾皮、韭菜等,配以豆粉、胡椒、酱醋油,酸辣可口,喝完涕泪俱下,大汗淋漓。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洛阳养成了“汤食”的习惯,除了不翻汤,随处可见的还有牛羊肉汤。
作为吃货,每到一处,必先收集好各种小吃美食的情报。虽然我也非常向往能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在出行之前,还是先老老实实进行规划安排吧。在去往洛阳之前,我就整理了N份旅游攻略。还在大众点评网上搜索美食吗?不,要想挖掘最地道最正宗的特色小吃,就要从各方获取资源,比如刷豆瓣小组,逛贴吧论坛,还可以咨询在洛阳读书的同学们。要知道,经过多方佐证的消息,才是最可靠的。
洛阳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水席,不过一般南方人都吃不惯太多汤汤水水的饭菜,也许这和洛阳的环境气候有关吧。洛阳最闻名遐迩的水席当属“真不同水席”,好像还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远远望去,就能看见一幢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层楼,檐壁鎏金,其价格自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作为穷游的学生一族,能喝碗不翻汤,吃个油茶果子,也便不虚此行了。
最后要说说洛阳的人。之前我对河南人的印象不是太好,但是在洛阳的几天,看着一张张黄土朝天的朴实面孔,我反而觉得亲切和善。公交上司机会与乘客闲话家常,虽然操的都是河南口音,不太好懂,而且聊起天嗓门高亮,不知道的还以为在吵架呢,这也看出洛阳人豪爽的性格。在乘坐公交时,我还学会了一句河南话:“大姐,您看中不中?”
逛公园时,总能看到公园里的老人们安静地晒太阳,一拨拨孩子聚在一起打弹珠、翻纸牌,仿佛时间在这里流淌得更缓慢一些、更温柔一些。而这个时候,我才有一种仿佛自己已在这座城市生活多年的感觉。
在洛阳的短短三天,我去了龙门石窟、关林庙、天子驾六地下博物馆、王城公园、隋唐植物园和丽景门老城。不愿跟着旅行团走马观花地拍一堆到此一游的快照,也不愿意照搬网友们的旅游路线,耳旁没有导游的解说,也没有各种照相机的快门声,我习惯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专属攻略,并抓拍我眼中的最真实的洛阳。
春意盎然,阳光正好,收拾行囊,调整心情。
我们郊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