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的尴尬境地与出路探索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00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近年麦可思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英语专业频频出现在红牌之列。毫无疑问,当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现状不相匹配,因此重新思考英语专业的内涵及其教育如何能够培养出顺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就造成英语专业目前尴尬境地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学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的改革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语专业 就业红牌 改革实践
  英语专业生存现状
  2012年6月11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公布了就业率较低、高失业风险型的“红牌”专业,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再次上榜。
  事实上,早在2009年麦可思根据全国调查数据所计算出的2009年大学生“红黄绿牌” 本科专业名单中,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已经被列入红牌专业;2010年,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公布了2010年中国大学“红黄绿牌”专业名单,据悉,此次调查综合了麦可思从2006届到2009届的历年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样本100多万份,可谓目前国内最权威的第三方就业调查数据。此次公布的名单,“红牌”专业有20个,主要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属于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不幸的是,在这份名单中,英语专业位列其中。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0大学生就业报告》将商务英语专业列为“黄牌专业”,即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2011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也包括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根据麦可思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分析,个别专业持续供大于求,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建议在国家、地区、高校三个层面建立专业预警机制。
  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张大均教授在看到“红黄绿牌”专业名单时曾表示,英语、法学等一些热门专业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不要指望在短期内能缓解。
  英语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发展回顾
  我们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与修订为切入口,因为每一次对教学大纲的修订都是对英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1.第一部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
  1979年4月,教育部下达了《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综合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各一份。这是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第一部较为全面完整的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基本上确立了我国英语专业教学的框架,也是当时我国各类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的依据。
  2.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订
  20世纪80年代末,经国家教委高教司批准后开始实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在这份大纲中,提出了培养“高级英语人才”的目标。这两个大纲基本上确立了我国英语专业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我国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有序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很大意义上,这两部大纲仍然沿袭了重英语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外语教学模式。[1]
  3.现行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该大纲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客观需求,实现了单一语言专业教学向多学科或复合型专业转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成长,不断修订和完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深化英语专业教育改革、推动英语教育专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英语专业何以处于如此尴尬境地
  英语专业,曾几何时风光无限。现如今却被频亮红牌。笔者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需求趋于饱和
  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中所反映的状况可以了解到,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发展迅速,但其学科建设形势不容乐观。自改革开放以来,英语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也是众多高校拓宽专业时的首选。其结果是,全国英语学士学位授权点数增加极其迅猛:从20世纪90年代中的200多所增至现在的900多所,且有的学校每届招生上百人,甚至更多。
  2.办学质量滑坡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还反映出,个别院校长期以来盲目办学,闭门造车,英语专业负责人甚至不知道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等文件,或对英语(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内涵不很清楚;有些学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他们过多地关注所谓“复合”专业的课程,而忽视了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人文学科的课程。此外,有些学校英语师资短缺,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部分院校教学管理混乱,质量意识淡薄。因此,培养的毕业生英语基本功比较差,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低下。[1]
  由于盲目扩招,外语师资短缺,原本应该小班授课的班级规模被不断扩大。例如,有些院校由于师资紧张和更加重视大学英语教学,而将英语专业的师资减至最低,仅由5名~ 6名教师支撑一个专业,而且人为地将两个行政班的课程合并成一个教学班授课(除2门~ 3门主要核心课外),严重地违背了外语专业教学小班授课的原则,减少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3.思想上的困惑:从“高级英语人才”到“复合型英语人才”再到“通识型人才”
  蓝仁哲教授认为,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的重要原因,首先在于英语专业的定位问题。外语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外语教育的核心问题。199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提出的是“高级英语人才”;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则有了新的提法—复合型英语人才”。“从培养‘高级英语人才’到‘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转变隐含了某种值得反思的意味:前者‘高级’指英语专业水准,后者‘复合型’则指英语专业的结构,由前者到后者的转变是否暗示培养重心已由专业水准转到了专业的适应性?”[2]   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很好地适应了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而且至今仍然是较好适应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如果把握不当,也容易造成某些方面的缺失。首先,在这种培养模式过程中,外语往往被当作工具,只关注语言技能训练,而忽视了深层次的中外文化熏陶,失去了以语言与文化为特征的传统特色。其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往往过度关注市场的需求,而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最后,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外语技能。[1]
  蓝仁哲教授认为,“复合型人才的适应性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虚拟性”“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英语专业无论如何改变或扭曲自己,都无法跟上社会的动态变化。”“英(外)语专业应变的法则在于‘不变应万变’”,要“始终把握住英(外)语专业的水准,不断在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2]
  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由于受学时所限,其课程体系过于偏重技能训练,忽视了知识吸纳的连贯性,缺乏学术的内涵和深度,缺乏对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系统培养。[3]
  基于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和讨论,引发了一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出现,如“通识型”人才的培养。胡文仲、孙有中就建议“我国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英语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4]
  何兆熊在他的“英语专业—过去的三十年和他的未来”中指出:“我认为英语专业的人文回归这一说法对于专业的认识和建设非常关键”。[5]胡文仲、孙有中认为,培养人文通识型通用人才已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国内英语专业应该确立英美文学、语言学和英语国家研究(包括跨文化研究)的学科主导地位,与此同时积极向人文学科的相关领域拓展;我国的英语专业应该致力重点培养英语技能熟练全面、人文素养深厚、知识面广、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较快适应各种工作的专业人才。
  30年的时间,从培养“高级英语人才”到“复合型英语人才”再到“通识型英语人才”,变革之中所产生的认识、争论、不解(或不完全理解)、甚至是曲解等,导致许多英语教育工作者长时间内在认识上的不统一,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包括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甚至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投入等,这一切都关乎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关乎到我们的毕业生是否真的合乎时下社会的需求。
  办学实践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英语专业创办于2000年。20世纪90年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呼声最高的时期,也是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阶段。学校英语专业力求办出特色,顺应时代要求及社会人才需求,走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开设了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英语专业(国际商务)。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在当时众多高等院校都开办英语专业的情况下,作为二本工科院校,我们走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路子是正确的,从那些年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高居学校的就业率榜首就可见一斑。
  然而近几年来,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频频出现在红牌专业的行列,学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的就业率也已经滑落到学校的末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前些年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毕业生的优势在于,他们既有较之非英语专业毕业生较强的英语技能,又具备一定的国际商务知识,比较能够满足当下社会的需求;然而这些学生的劣势也恰与此相关,即英语专业知识、技能不够扎实,人文素养和内涵不够深厚,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欠缺,适应工作能力较差,而其国际商务知识又仅仅懂一些皮毛,一知半解。因此,在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就业难就在情理之中了。
  鉴于此,作为理工类二本院校的英语专业该何去何从?带着这个问题,学校着手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研,发现有的学校仍然坚持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但多数都走上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道路,只是“复合”的程度和范围各不相同。从中得到了非常有益的借鉴与启发。
  近来,我们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探索专业方向改革和培养计划的修订
  2010年大学生“红黄绿牌”本科和高职专业名单中英语成为红牌专业,商务英语成为黄牌专业。从学校英语专业近3年的毕业生去向来看,2009年学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直接从事商务方面工作的只占6%;2010年占2%; 2011年占5%;这说明我们的课程设置方向不能很好地体现社会需求。
  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英语专业的定位、培养方向的确定以及课程的设置等进行必要的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学校近3年的就业情况分析,学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从事英语教育的人数比直接从事商务活动的人数多出2倍~ 3倍。为了进一步了解英语教育方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情况,调研小组选择了在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有突出成果,且属于学校同等级院校的山西忻州师院进行了调研。这为学校下一步进行专业方向改革和培养计划的修订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根据目前的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可以考虑暂时保留英语专业(国际商务),但只招收一个班。另外,学校根据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分析,学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英语教育的比例较大,因此可以考虑增设英语教育方向。学生在大一、大二时进行英语基础学科的学习及英语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大三时可根据学生的志愿重新分班(国际商务和英语教育方向),每个方向各设一个班,进行不同的专业方向教学。这样对于学生今后毕业所从事的职业更有针对性。
  2.加强实践教学,拓展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在全国英语界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之中,我们认为,无论是“高级英语人才”“复合型英语人才”,还是“通识型人才”,必须坚持实践第一。徐真华在他的题为“外国语基础教学五题”中指出:“掌握外语基础知识与发展外语口语、笔译实践能力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实践能力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不能用掌握知识的认知规律去代替发展能力的实践规律”。[6]   在我们调研的学校中,我们发现不少学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如在长沙理工大学的培养方案中,英语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达35周(仅英语类);而山西忻州师院英语专业则制定了《英语专业全程教学实践体系实施方案》,将教学实践环节的实施分为课内、课外,并对课外实践活动制定了具体的方案,细化至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方案中包括活动目标、具体活动、活动形式和要求、考查方式和指导教师等,非常值得借鉴。
  近两年,我们对培养方案中集中实践环节进行了梳理和调整,提高了效率。但由于总学时的减少,我们将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延伸至第二课堂,增加课外实践比重。除了沿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之外,大力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旨在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学习途径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学习语言和感知文化,而不是仅停留在书本上。学生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角和主导也能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2010年及2011年,学校分别负责组织了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及“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选拔赛,鼓励英语专业学生踊跃参加。2010年及2011年12月,学校分别负责组织了2010年及2011 年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包括宏观教育理念、外语教学理论修养、英语教学技能、英语专业语言知识(含听力)四个方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
  2011年11月,举办了“2011年外语文化节系列活动之英语商务讲介大赛”。该比赛以团队为单位,选手用全英文介绍一家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和商务知识的能力和素质。通过近3个月的活动,以一种全新的比赛形式激发了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热情和团队合作的激情,使学生们更进一步地意识到英语在商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2012年3月 ~ 6月,在全校进行了第十六届“外研社·亚马逊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校园选拔赛的初赛和复(决)赛组织工作。该比赛进一步引导和帮助学生强化了学习意识、培养了国际眼光、提高了独立思考、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2011年及2012年5月,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第一和第二届“译”彩纷呈笔译大赛,分初赛和复赛两轮进行,英语专业学生参与度广,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此外,英语专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学期都与其他院系共同举办多期英语角活动,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
  3.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推动网络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外语系始终坚持“以教为主、科研为辅、教研结合”的工作思路,并据此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课程建设等工作。
  在英语专业成功申请了四门校级精品课和两门校级优质课之后,完成了北京市《专业建设—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专业建设》项目计划中的“基础英语”“泛读”“听力”教学软件安装的任务,并指派专人负责各门课程的建设和推广使用,为英语专业实施网络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
  结语
  改革开放30年来,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和体系是顺应时代的要求,逐步完善的。目前全国有900多个英语专业点,地域差别、办学条件和师资条件的差别、学生的入学水平差别等诸多因素下,所有院校(外语类院校、综合类大学、理工类大学;一本学校、二本学校、三本学校)的英语专业都按照一份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按照统一的教学评估标准来衡量办学水准是否合适呢?是否所有高校都应该建设英语专业呢?如何使英语专业教育在学术本位和就业至上之间寻找平衡呢?目前已有许多业内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专业规模、管理模式、管理效果等进行了探讨。
  英语专业的改革之路依然漫长。在频频被“红牌”光顾的情况下,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参考文献:
  [1]戴炜栋,胡文仲主编:《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蓝仁哲:改革开放时代的英语专业:回顾与反思,《外语教育名家谈(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戴炜栋主编:《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M].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5]何兆熊:英语专业—过去的30年和它的未来,《外语教育名家谈(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6]徐真华:外国语基础教学五题,《外语教育名家谈(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庄智象主编:《外语教育名家谈(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责任编辑:张 雯]
其他文献
山西画家里,有大家气象的不多,抱瓮堂主任晓军先生要算一个。刚写下这句话,就察觉一个奇妙的文字现象,若有人读成“抱瓮堂主任、晓军先生”且说给知者听,定然会笑出声的。抱
前些日子,去趟了台湾,开眼界,顺便好好祭了几天五脏庙。凭良心说,人那地方山川灵秀,街面上虽然少见现代化高楼巨塔玻璃墙,旧街老巷的,可市井味道极浓,人民谦和礼让,平心静气,
期刊
亲朋好友们的聚会,总是少不了要喝两杯。遇上那些多年不见的朋友,更是两杯酒下肚,顿时打开心扉,所以我不是来劝你少喝酒的。只是八卦一下,喝多了可不只会头痛,还会长肉。  酒精的VIP待遇  我们的身体对酒精有种无法描述的情结。从喝进肚子开始,酒精就享受着各种VIP待遇。  酒精不需要被消化,从胃里就可以直接进入身体,几分钟就能真的“上头”,进入大脑。不管你喝的是啤酒白酒葡萄酒,还是米酒料酒起泡酒,里面
期刊
[摘 要] 家庭教育的潜力亟待开发,在新形势下,要转变观念,构筑新型家校关系,开发家庭教育的积极因素,做好塑人的首位“雕塑家”。  [关 键 词] 家访;家庭教育;家校关系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4-0049-01  一、案例叙述  (一)问题初现  我刚接手会计121班时,首先进入我视线的是一名特殊的学生,各科任老师反映,该
本文以主题餐饮空间为主要依托,着重研究分析武当文化在构建主题餐饮空间过程中的设计原则和应用方法。通过对武当道教文化特征与主题餐厅构建要素分析,详细阐述武当道教文化对
沟通就是信息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表情,姿势等方面进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意识到沟通对病人的生活及疾病的转归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沟通并不是随意的消遣行
我与志鸿相识于1986年。那一年,他的弟弟去师专上学,进了我这个班,他便托我多多关照。小小班主任,能关照个什么?何况我第二年就溜之大吉。待三年后返回,其弟如泥牛入海,志鸿
期刊
扬州剪纸真诚而朴素,凭借着典雅、细致、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技艺扎根于民间,是在扬州这一方水土中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文化,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独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