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特南的数学实在论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god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希拉里·普特南的数学实在论是他的整个科学实在论思想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他的科学实在论思想在数学领域的推广和深化。他以明晰的语言独特地揭示了深奥的数学本质及其特性,从而丰富了科学实在论的总体内容。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其他文献
<正> 《哲学研究》1988年第5、6期上发表了拙文《科学中问题的结构与问题逻辑》,前不久又发表魏发辰先生专题论文《关于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兼与林定夷先生商榷》(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魏发辰先生在文章中不但对我关于“问题”的定义提出了讨论,而且也提出了建立“问题哲学”或“问题论”的任务。就他对我的文章的质疑,本文作些澄清和说明。就他提出应当建立问题学或“问题论”这一任务来说,这是与笔者近十年来的努力相一致
<正> 在决策中,创造性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但创造性是以经验和理论作为基础的,经验和科学理论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的度,就具备了发挥创造性的条件,尽管不一定必然导致创造性。在人的头脑中出现的关于客体的知识只是一个以经验材料构造的模型,依其抽象性和科学性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经验和理论。为了客观地认识外部事物,思维在重构外部事物模
<正> 知识逻辑(Epistemic Logics)研究知识的内在逻辑规律,它属于哲学逻辑的一个分支。近年来,知识逻辑在经济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及其人工智能等诸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知识逻辑的应用技术,又称关于知识的推理(Reasoningabout knowledge)技术,正在成为计算机科
<正> 劳丹(R.Laudan,1944—)是当代英美关于地质学的目的和方法等的研究十分活跃的一位学者。70年代以来她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考察地质学史入手,就地质学的目的、方法、理论嬗变等问题提出了与公认的地质科学观很不相同的看法。劳丹的雄心是要重建地质学的思想基础,她的努力已在英语国家学术界人士中激起了反响。
<正> 由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研究会、西方逻辑史研究会和湖北大学联合召开的全国笫五次形式逻辑讨论会和第六次西方逻辑史讨论会于1990年10月16日至21日在武汉市湖北大学召开。共收到论文、资料70件。在开幕式上,中国逻辑学会会长周礼全先生致
<正> 熵及熵增原理本来是物理学中用来描述热现象的概念及定律,后来,被推广用来解释、说明其他的许多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因此,熵概念被泛化(见方兆烓:《熵概念的泛化》,载《自然杂志》1989年第2期)。熵概念的泛化,带来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积极的思想,但也引起了不少思想混乱,甚至谬误(其中《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表述的许多观点尤为突出)。基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熵及熵增原理进行比较深入的哲学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澄清并纠正在熵概念理解及应用上的有关混乱或谬误。当然我们的分析只是初步的,若有错
<正> 科学思想史是科学史研究的深层发展。一般说来,这种深层发展有两方面的意义:一、它是科学史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认为,科学史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经验阶段,这也是科学史研究的早期阶段,其特点以收集材料,陈述、描述科学事实为主。2.内史论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科学的内在逻辑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
<正> 金岳霖学术基金会今年8、9月举办了1990年“金岳霖学术奖”逻辑学科奖的评选活动。评选范围是1984年10月至1990年6月正式发表的论著(著作或论文),参评论著的作者年龄限论著发表时在45岁以下(含45岁)。共收到著作19部,论文46篇。评委由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中的逻辑专家担任。经过初评、复评,最
<正> 我国迄今为止一部资料最详、内容最全、起止年代最长的中国逻辑史通史性专著——五卷本《中国逻辑史》(以下简称“五卷本”)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学术界的一大盛事。“五卷本”的问世,标志着我国中国逻辑史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获得了新的进展。
由改革的实践所提出的文化变革问题,几年来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潮。各个人文学科几乎都卷入了这一浪潮。虽然角度不同,观点各异,但由于问题的产生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因而人们的思考始终围绕着社会发展与文化变革的关系这样一个基本问题;而这一问题实质上是个历史观问题。因此,从哲学的角度研究文化问题,自然就成为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这也是文化研究继续深入的必然趋势。我们看到,在“文化热”渐趋平静的表象下,越来越多的哲学工作者悄悄地转入了文化研究的阵地。文化研究在向纵深发展。人们期待着由于他们的深沉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