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 世纪,知识经济的浪潮已然席卷全球,面对瞬息万变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曾指出:“创新要靠人才,靠教育,创新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如何做好创新教育的启蒙教育,如何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进而培养科学创新的能力,就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和积极探索的问题。对小学教育而言,兴趣激励—疑问解答—任务驱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规律性特点,对这一带有规律性特点进行研究不但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对小学生教学方法的有益探索。
1 兴趣激励教学法
从德国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得知:兴趣在儿童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兴趣是儿童创新思维的萌芽,兴趣也是打开儿童创新思维之门的钥匙。当前,我们应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新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方法:
1.1 以形激趣。这是激起学生形象思维的主要方法,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寓言、童话、自然现象、生活例子等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拟定的主题表演某个问题情景,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将相和》时,让学生围绕将相之争的冲突进行课本剧的表演,通过表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更利于对人物心理描写的诠释,充分发挥孩子的好动天性,突出教学的趣味性。
1.2 以情激趣。通过情感丰富的朗读,幽默生动的描述,以沟通心灵、触发情感、产生学习兴趣,这是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乌鸦喝水》一课时,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体验如何想办法,喝水过程中用到的动作,使每一个学生乐在其中,兴趣盎然。
1.3 以“信”激趣。通过介绍科学成就、生活信息或运用实物、图片、幻灯展示有关信息来诱发听觉、视觉等器官,要是使听、视觉同步,接受信息的刺激,更能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1.4 以“动”激趣。动手操作是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桥粱。现在上课用的多是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具体学习任务,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写作、画画、做实验等,并展示孩子的“成就”。如在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他发明了什么》一课时,学生学习完课文后充满了想要发明的冲动,这时适时的安排《我要变变变》,把生活中的废物合理利用,这既满足了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又丰富了认识的规律,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在操作中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兴趣激励法教学必须以兴趣自主为原则。孩子是独立的人,兴趣是不能勉强的,在教学中应采取“合作、体验、探究、自主”的教学模式,尽量照顾孩子兴趣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只有让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才容易调动起孩子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问题解决教学法
问题解决教学法是教师针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寻求假设,进行实验,以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质是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小学教育者而言,问题解决教学法也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正确认识儿童质疑现象。著名教育学家、特级教师孙蒲远认为,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爱提问题是创造型孩子的典型特征。因为好奇心强,探究心理强烈才会喜欢提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老师们常常感觉难以回答,甚至把“小问号”等同于学生的“小聪明”,要么推托搪塞,要么含糊其辞,这样就不知不觉错过了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掐灭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心理学上将孩子成长的这一时期称为“询问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大脑处于快速发育阶段,语言和智力突飞猛进,“询问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孩子问问题是具有强烈好奇心的表现,每一个聪明的孩子都是一个小问号,借助提问的方式,他们急切地对这个世界进行探索。因此,呵护小问号,就是呵护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3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任务之中,通过创设学习者有兴趣的情境,设置驱动学习者探究的任务.让学习者合作起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任务驱动法的基本环节:
3.1 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
3.2 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3.3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等。
3.4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评价机制,让评价掌握在孩子手中,先小组自评,然后组间互评,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乐学、好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任何创新理论都是对既有实践成果和经验的继承和总结,都需要实践的反复检验和证实,小学生创新教育理论也不例外。受能力和资料所限,结合长期教学实践本文作者仅对兴趣激励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三方面进行力所能及的研究,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补充。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自己的努力能为基础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2] [德]:卡尔·威特:《品格决定孩子的未来》[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3] 青木:德国,一切都为“唤起兴趣”《环球时报》[N].2010年4月9日.
[4] 陈世泰:谈教育创新,载于《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杂志》[J].2009年10月.
[5] 黄好胜:论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意识培养,载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5年2月.
1 兴趣激励教学法
从德国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得知:兴趣在儿童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兴趣是儿童创新思维的萌芽,兴趣也是打开儿童创新思维之门的钥匙。当前,我们应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新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方法:
1.1 以形激趣。这是激起学生形象思维的主要方法,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寓言、童话、自然现象、生活例子等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拟定的主题表演某个问题情景,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将相和》时,让学生围绕将相之争的冲突进行课本剧的表演,通过表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更利于对人物心理描写的诠释,充分发挥孩子的好动天性,突出教学的趣味性。
1.2 以情激趣。通过情感丰富的朗读,幽默生动的描述,以沟通心灵、触发情感、产生学习兴趣,这是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乌鸦喝水》一课时,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体验如何想办法,喝水过程中用到的动作,使每一个学生乐在其中,兴趣盎然。
1.3 以“信”激趣。通过介绍科学成就、生活信息或运用实物、图片、幻灯展示有关信息来诱发听觉、视觉等器官,要是使听、视觉同步,接受信息的刺激,更能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1.4 以“动”激趣。动手操作是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桥粱。现在上课用的多是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具体学习任务,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写作、画画、做实验等,并展示孩子的“成就”。如在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他发明了什么》一课时,学生学习完课文后充满了想要发明的冲动,这时适时的安排《我要变变变》,把生活中的废物合理利用,这既满足了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又丰富了认识的规律,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在操作中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兴趣激励法教学必须以兴趣自主为原则。孩子是独立的人,兴趣是不能勉强的,在教学中应采取“合作、体验、探究、自主”的教学模式,尽量照顾孩子兴趣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只有让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才容易调动起孩子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问题解决教学法
问题解决教学法是教师针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寻求假设,进行实验,以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质是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小学教育者而言,问题解决教学法也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正确认识儿童质疑现象。著名教育学家、特级教师孙蒲远认为,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爱提问题是创造型孩子的典型特征。因为好奇心强,探究心理强烈才会喜欢提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老师们常常感觉难以回答,甚至把“小问号”等同于学生的“小聪明”,要么推托搪塞,要么含糊其辞,这样就不知不觉错过了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掐灭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心理学上将孩子成长的这一时期称为“询问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大脑处于快速发育阶段,语言和智力突飞猛进,“询问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孩子问问题是具有强烈好奇心的表现,每一个聪明的孩子都是一个小问号,借助提问的方式,他们急切地对这个世界进行探索。因此,呵护小问号,就是呵护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3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任务之中,通过创设学习者有兴趣的情境,设置驱动学习者探究的任务.让学习者合作起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任务驱动法的基本环节:
3.1 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
3.2 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3.3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等。
3.4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评价机制,让评价掌握在孩子手中,先小组自评,然后组间互评,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乐学、好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任何创新理论都是对既有实践成果和经验的继承和总结,都需要实践的反复检验和证实,小学生创新教育理论也不例外。受能力和资料所限,结合长期教学实践本文作者仅对兴趣激励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三方面进行力所能及的研究,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补充。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自己的努力能为基础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2] [德]:卡尔·威特:《品格决定孩子的未来》[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3] 青木:德国,一切都为“唤起兴趣”《环球时报》[N].2010年4月9日.
[4] 陈世泰:谈教育创新,载于《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杂志》[J].2009年10月.
[5] 黄好胜:论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意识培养,载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