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三点体会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写啥像啥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一、把握练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
  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却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群体粗线条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急或缓的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清晰地凸现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二、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阅卷中,改卷人对没有文题的作文是深恶痛绝的。而没有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从心理上说,一开始就有一种困倦的情绪。文题拟得好,对一个有一定学养,训练扎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
  一是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
  二是以材料来拟定文题。名家作名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体文章,有如先天气血不足,后天有失调养的少年,蔫瘪而无丝毫生气。这是指导者的心头大忌。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
  三、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
  前文强调了平时收集素材的重要性,井提出成块状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战时军需。但由于近几年高考命题走向有远离现实生活热点,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重要。此时,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是必然。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充斥进我们熟悉的素材,娴熟运笔,写成文章。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①通过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   ②品味清丽、诗意的语言,积累并尝试运用;   ③讨论、交流,体悟作者蕴藏在文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梳理作品脉络,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体悟散文抒发的真实情感。   选文简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诗意浓厚的散文。通篇借助于象征的艺术手法,驰骋想象。“飞鸟”“你”“我”“沙漠”“
期刊
元人乔梦符说:文章要有“凤头、猪肚、豹尾。”这“凤头”就是指文章精彩亮丽的开头。而每一个亮丽的“凤头”都必然对文章起到提领作用。高考考场,气氛严肃,考生心理压力大,要想在短时间内写出最容易呈现“亮”色的文章,开头至关重要。   1.开门见山,点破文意   世界千变万化,疑问层出不穷,答案也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摘自《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这个开头,直指文题,不枝不蔓,一语破的。   2.
期刊
这一节我们来复习《滕王阁序》,作者是王勃(教师板书)。说到王勃,我们就会想起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虽然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但王勃写得与众不同,别人把离别写的悲悲惨惨戚戚,而他却洗去感伤,留下乐观。诗如此,文亦如此。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复习哪些内容?重要文言字词、背诵默写(尤其警句)、骈文(
期刊
许多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时都会切身感到,大多数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虽然内容正确,但是又是人所共知的没有任何新鲜感的主题和思路,千篇一律的表达方式,千篇一律的结构特点、语言风格。一句话,学生的作文就是没有个性。批改这样的作文,是一件极单调乏味,甚至痛苦的事情。要让学生写出具有新意,个性突出,具有创造性的作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应重视写作技能指导、激发想象力、培养作文个性。   一、全面摸清学生的写作层
期刊
美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斯说过:“想象力能带领我们超越以往范围的把握和视野。”可见想象力的重要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新课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中,应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感悟作者情感   文字是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是许多教师关注的焦点,通过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培养学生作文自改能力是提高学生独立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作文教学改革就应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方法很多,但首先必须注意两个过渡:一是要使学生由老师指出毛病后改,逐步过渡到自己发现毛病后改;二是在由老师指导监督改过渡到让学生独立自改。这样一步步,逐渐形成能力。  在作文教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他们由课程的被动消费者变成课程的主动消费者、自主创造者和研究者。他们不仅需要关注“怎么教”,还探索“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重大问题。在他们的教育思想及实践中,不自觉地渗透了许多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  李镇西是我国当代充满爱心与激情的语文教育名家。 现在我们探究一下新课程理念下的李镇西语文教学,期望能为广大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期刊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①以动衬静,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中的“喧”和“动
期刊
从近三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的命题趋势来看,高考作文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生发展、关注自我完善的人文性。在作文评分中,也突出了鼓励探究的原则:  1.看重考生开展独立的思考能力与思维水平;  2.看重考生关于“回到原点”的独立“生活体验与认识”的水平;  3.看重考生独立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  4.看重考生进行创造性表述的思路与结构的能力。  同时,《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
期刊
“个性化作文”是指师生撰写的具有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习作。它必须具备思想的个性化、思维方式的个性化、构思的个性化、语言风格的个性化等特点。语言和构思受思维方式的制约 ,思维方式受思想(即思维过程的内容)的制约。由此可见作文有无个性归根结底取决于思维有无个性。而个性的积累是进行个性化创作的前提。   一、以尊重与保护学生的个性为前提   进行中学生作文个性化思维训练时,我们首先要学会尊重与保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