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施工中最重要的两大问题是安全和质量,本文从施工安全和质量控制两大主题分析其有效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当前的建筑市场环境下,施工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1)安全生产意识不强,重效率、轻安全,安全基础工作薄弱,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2)工程质量管理不到位,部分施工企业允许私人挂靠或层层转包、肢解分包,不能建立全程的工程总承包管理体系。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的对策
1、依法管理 安全施工
实施依法管理安全施工,有法律武器来保护劳动者的安全,进一步落实政府、部门、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坚持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必须结合企业特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积极开展企业的安全评价,积极稳妥地开展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要有统一、高效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依法进行现场的建筑施工检查,抽查员工的安全知识,来保证建筑质量安全,人民生命安全。应将监督一个对象、多个部门负责的职能集中到一个部门,保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统一、高效。同时要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队伍的建设,加大检查力度,对检查不合格的建筑做到及时的处理。
2、改善作业环境
(1)施工平面布置
施工平面布置的总体要求是布置紧凑,充分利用场地;场内道路畅通,运输方便,减少一次搬运;在保证施工顺利的条件下,尽可能减少临时设施搭设,尽可能利用附近的原有建筑物作为临时设施;为便于工人生产和生活,办公用房、福利设施应设在生活区内。平面布置图应符合防火治安、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和无建设公害的要求。
(2)施工现场功能区划分
根据施工项目的要求,划分为作业区(辅助作业区)、材料堆放区和办公生活区。作业区与办公生活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办公生活区应设置在建筑物坠落半径之外,应设置防护措施,划分隔离,以免人员误入危险区域对功能区的划分还应考虑交通、水电、消防和卫生、环保等因素。
(3)安全警示标志
根据工程特点及施工的不同阶段,在危险部位有针对性地设置、悬挂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3、加强组织管理,优化施工技术
安全管理工作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就要加强组织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协调性,保证施工质量,进而才能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在施工之前,管理人员需要备齐各项安全资料,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入场安全教育,管理组织机构,应急预案,安全技术交底(所有工人签字)安全日志、安全检查等等,严格按照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相关资料规程进行,同时,要了解安全规范,脚手架、机械防护要求等等。在民用建筑工程中,还比较容易出问题的是水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及业主分包等各单位与土建施工的矛盾。如在施工中,各类机电设备需在围岩层施工时预留吊装孔洞时,应有分包事先提出,总包协调,设计同意后进行实施;
(2)要优化施工技术,降低工程难度,提高工程安全效率。如在设备在垂直吊装、水平拖运过程中,沿线路径保持畅通,部分围岩如需进行预先加固,由总包负责配合实施;设备管线安装前,总包应在安装部位四周将剩余工程材料、施工设备等清理干净交分包施工。为此,要通过与业主、监理、设计方(必要时包括分包方、分供方)的密切联系与切磋,认识新材料、新工艺、新型设施设备的技术品质、技术性能对施工、安装的要求,提出有见解的建议,并不断开发,从而优化工程技术,以此来降低工程难度,从而提高施工的安全度。
4、加强施工安全应急救援措施
在建筑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很多安全事故会给建筑工程施工单位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在安全管理中不仅要加强实现的预防措施,而且要加强事后应急措施,在日常的工程施工中要制定严格的应急预案,并且进行有效的演练。在施工安全事故发生之后,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仅能减少安全事故中的人员伤亡,而且能减低施工企业的经济损失。
二、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对策
1、建立质量的保证体系
在施工管理的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工作人员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创立一种质量保证责任制,然后严格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一旦发生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必须找到相关的负责人,并追究其责任。各施工单位要吸取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注意。要积极推广应用建设部的10项新技术,把新技术推广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行业素质、振兴建筑业的重要工作来抓,为全面提高工程质量提供技术保证。
2、编制有效地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故对施工组织设计质量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组织设计质量管理应着眼于以下两点:①施工方案确定之后,进度计划的编制需要结合施工工序、方法以及技术措施等因素,避免出现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计划与原计划出现较大变化;②既要考虑单项施工,又要结合分部、单体、甚至室外工程,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真正让流水作业达到流水的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可以很好地反映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有效的控制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廣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中的新技术不断地涌现出来,为了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众多的建筑施工单位积极的采用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不仅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提高了企业的建筑施工水平,在降低施工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现在运用比较多的新技术,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新型钢筋连接技术、防水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及施工技术措施,推广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施工水平,提高控制和管理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施工单位要加强新技术的培训,让施工人员及时掌握技术要点,更好的运用于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中。
4、严把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1)把各单项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质量目标进一步分解到每个工序和各工序的执行人员,做到责权利明确。施工现场执行挂牌制,做到责任人员名字上墙,加强责任心。
(2)贯彻自检、互检和专检相结合的原则,严格工序交接互检制度,工序间不经验收下道工序不得施工。
(3)根据工程特点,对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按相应的质量标准进行检查和验收,发现质量问题和隐患立即采用质量整改通知单通知项目负责人和施工班组,限期整改和复检。
(4)审核设计变更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5)实行质量例会制度,及时沟通工程质量状况,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和协调。
(6)完善质量预控措施,检查质量事故的处理结果。
结语
建筑工程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与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的措施。这就要求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要运用合理的工程质量管理手段,建立工程控制程序,加强各专业的密切配合,以实现工程的安全生产目标和质量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厚先 王志清.建筑施工技术 (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7-42,84-150.
【2】乔耀军.浅谈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4):125-127.
【3】李诗博,李定杰.浅议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及措施[J].建设发展导向.2011(09):267-269.
【4】方群.新形势下施工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措施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07)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当前的建筑市场环境下,施工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1)安全生产意识不强,重效率、轻安全,安全基础工作薄弱,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2)工程质量管理不到位,部分施工企业允许私人挂靠或层层转包、肢解分包,不能建立全程的工程总承包管理体系。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的对策
1、依法管理 安全施工
实施依法管理安全施工,有法律武器来保护劳动者的安全,进一步落实政府、部门、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坚持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必须结合企业特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积极开展企业的安全评价,积极稳妥地开展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要有统一、高效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依法进行现场的建筑施工检查,抽查员工的安全知识,来保证建筑质量安全,人民生命安全。应将监督一个对象、多个部门负责的职能集中到一个部门,保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统一、高效。同时要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队伍的建设,加大检查力度,对检查不合格的建筑做到及时的处理。
2、改善作业环境
(1)施工平面布置
施工平面布置的总体要求是布置紧凑,充分利用场地;场内道路畅通,运输方便,减少一次搬运;在保证施工顺利的条件下,尽可能减少临时设施搭设,尽可能利用附近的原有建筑物作为临时设施;为便于工人生产和生活,办公用房、福利设施应设在生活区内。平面布置图应符合防火治安、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和无建设公害的要求。
(2)施工现场功能区划分
根据施工项目的要求,划分为作业区(辅助作业区)、材料堆放区和办公生活区。作业区与办公生活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办公生活区应设置在建筑物坠落半径之外,应设置防护措施,划分隔离,以免人员误入危险区域对功能区的划分还应考虑交通、水电、消防和卫生、环保等因素。
(3)安全警示标志
根据工程特点及施工的不同阶段,在危险部位有针对性地设置、悬挂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3、加强组织管理,优化施工技术
安全管理工作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就要加强组织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协调性,保证施工质量,进而才能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在施工之前,管理人员需要备齐各项安全资料,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入场安全教育,管理组织机构,应急预案,安全技术交底(所有工人签字)安全日志、安全检查等等,严格按照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相关资料规程进行,同时,要了解安全规范,脚手架、机械防护要求等等。在民用建筑工程中,还比较容易出问题的是水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及业主分包等各单位与土建施工的矛盾。如在施工中,各类机电设备需在围岩层施工时预留吊装孔洞时,应有分包事先提出,总包协调,设计同意后进行实施;
(2)要优化施工技术,降低工程难度,提高工程安全效率。如在设备在垂直吊装、水平拖运过程中,沿线路径保持畅通,部分围岩如需进行预先加固,由总包负责配合实施;设备管线安装前,总包应在安装部位四周将剩余工程材料、施工设备等清理干净交分包施工。为此,要通过与业主、监理、设计方(必要时包括分包方、分供方)的密切联系与切磋,认识新材料、新工艺、新型设施设备的技术品质、技术性能对施工、安装的要求,提出有见解的建议,并不断开发,从而优化工程技术,以此来降低工程难度,从而提高施工的安全度。
4、加强施工安全应急救援措施
在建筑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很多安全事故会给建筑工程施工单位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在安全管理中不仅要加强实现的预防措施,而且要加强事后应急措施,在日常的工程施工中要制定严格的应急预案,并且进行有效的演练。在施工安全事故发生之后,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仅能减少安全事故中的人员伤亡,而且能减低施工企业的经济损失。
二、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对策
1、建立质量的保证体系
在施工管理的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工作人员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创立一种质量保证责任制,然后严格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一旦发生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必须找到相关的负责人,并追究其责任。各施工单位要吸取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注意。要积极推广应用建设部的10项新技术,把新技术推广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行业素质、振兴建筑业的重要工作来抓,为全面提高工程质量提供技术保证。
2、编制有效地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故对施工组织设计质量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组织设计质量管理应着眼于以下两点:①施工方案确定之后,进度计划的编制需要结合施工工序、方法以及技术措施等因素,避免出现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计划与原计划出现较大变化;②既要考虑单项施工,又要结合分部、单体、甚至室外工程,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真正让流水作业达到流水的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可以很好地反映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有效的控制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廣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中的新技术不断地涌现出来,为了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众多的建筑施工单位积极的采用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不仅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提高了企业的建筑施工水平,在降低施工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现在运用比较多的新技术,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新型钢筋连接技术、防水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及施工技术措施,推广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施工水平,提高控制和管理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施工单位要加强新技术的培训,让施工人员及时掌握技术要点,更好的运用于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中。
4、严把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1)把各单项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质量目标进一步分解到每个工序和各工序的执行人员,做到责权利明确。施工现场执行挂牌制,做到责任人员名字上墙,加强责任心。
(2)贯彻自检、互检和专检相结合的原则,严格工序交接互检制度,工序间不经验收下道工序不得施工。
(3)根据工程特点,对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按相应的质量标准进行检查和验收,发现质量问题和隐患立即采用质量整改通知单通知项目负责人和施工班组,限期整改和复检。
(4)审核设计变更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5)实行质量例会制度,及时沟通工程质量状况,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和协调。
(6)完善质量预控措施,检查质量事故的处理结果。
结语
建筑工程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与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的措施。这就要求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要运用合理的工程质量管理手段,建立工程控制程序,加强各专业的密切配合,以实现工程的安全生产目标和质量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厚先 王志清.建筑施工技术 (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7-42,84-150.
【2】乔耀军.浅谈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4):125-127.
【3】李诗博,李定杰.浅议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及措施[J].建设发展导向.2011(09):267-269.
【4】方群.新形势下施工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措施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