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规范视角下的《诗经》英译研究

来源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ADO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依据,以汪榕培、潘智丹合译及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诗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两个《诗经》英译本中的翻译规范:在初始规范下,后者充分遵循源语文本的写作规范和文化规范;在具体的操作规范下,后者更加注重源语语言规范,体现翻译的充分性,而前者译本更注重“传神达韵”,力求达到译本充分传达原文风采的要求.
其他文献
东汉建安时期,“寡妇”这一题材的辞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现存完整的3篇《寡妇赋》分别是曹丕、王粲、丁廙妻所作,它们是在疫情冲击和思想解放的背景下诞生的,展示了不同主体的共同书写,作者用充沛的情感抒发寡妇丧夫后的悲惨命运.同时,这3篇同题赋作体现了男女作家书写时的差异,这也是建安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俭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它与个人的修身养德以及家庭的稳定发展密切相关.宋代士人提倡节俭,教子节俭持家,他们把节俭作为兴家治家的基础,倡导节俭养德修身,并且节俭的同时又不违背礼,做到量入为出,节俭理财.宋代士人秉持节俭的家风,是在前代历史奠基、宋代社会发展需求、名士的倡导与推进,以及宋代士人自身的内在与现实需要的基础上积淀而成的.宋代士人家庭节俭教育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弘扬节俭的传统美德依旧具有价值.
在小说《烧火工》中,作者刘慈欣以温和的笔调,叙写了一位少年为拯救心爱之人,求助于老烧火工,最终成为新一代烧火工的故事.小说从富有魅力的科幻元素、温情的故事世界与人性美、太阳意象与爱的升华三方面进行写作,彰显了文本的魅力,也凸显了小说作者刘慈欣的人文主义精神.
福克纳笔下人物的心理组织是他对人物形象直观感知的基础.小说家通过刻画小说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活动,向读者展示人性的各种特质.小说《八月之光》中人物的自恋型人格、女性人物的男性化特质及“影子”属性,都与其成长环境障碍或身处其中的社会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而福克纳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也成功塑造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
鲁迅创作的小说《社戏》以其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背景,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了三次看戏的经历:前两次在京城看戏展现了“我”作为一个“外来者”与城市格格不入的孤独漂泊之感;第三次是童年时期看社戏,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完成了对理想精神家园的追求,最终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意识到都市生存与乡村生存的双重失落.作品中身份的转变以及成人与儿童的对比结构,折射出了鲁迅作品的思想性.
《寒夜》是最能代表巴金后期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的力作.其中,女主人公曾树生的形象包含着丰富的现代性批判内涵,值得深入挖掘.以尼采哲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联系尼采现代性批判思想与曾树生形象内涵的共通点,提炼出曾树生形象的“生命、迷茫、重估”三重现代性批判意蕴,以丰富对曾树生形象的理解.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了一个女人倾尽一生追求爱情,而最终走向爱情悲剧的故事.从变态心理学角度分析陌生女人的畸形爱欲观,可知其呈现三大特征,即恋物症、恋爱妄想和信仰迷失,其追求的爱情是一种纳西索斯式爱情,是自爱和内在信仰缺失的慰藉物.
威廉·吉布森的小说《神经漫游者》采用旅行叙事手法,通过展现小说人物在不同城市中的经历,描绘了未来世界人类的新生存空间——赛博空间.剖析小说赛博城市中的人物景观、自然景观和地方景观,可以发现赛博空间中人与自身、自然及地方的疏离,以及吉布森对如何重建自我、自然及地方的“真实”思考.
中国戏曲兼具文学性和表演性.戏曲剧本虽以文字形式呈现,但读者可通过戏曲语言进行想象和构思,感受戏曲表演的生动灵妙.戏曲包括唱词和念白,戏曲语言体现人物性格.基于《潘杨讼》原文及译本,从戏曲形式和人物话语两个层面探究戏曲翻译语言特点,并基于语言特点探析戏曲语言的翻译策略,旨在为今后戏曲翻译提供参考.
话语标记语是会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话语的理解和产出至关重要,正确使用话语标记语有助于提高外语口语交际能力.以德语辩论赛语料为例,分析辩论中所使用的话语标记语及其功能,并分析中国德语学习者在话语标记语使用上的不足,以期为话语标记语的学习与教学提供些许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