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伴平生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76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的房前屋后有许多棵棕树,父亲几乎每年都要请棕匠来编织一些棕用品。我14岁那年,父亲说该下田干活了,便请棕匠来给我织件蓑衣。我帮着棕匠割棕、抽棕丝、纺棕线,不亦乐乎地忙了一整天,织好了一件细密柔软的蓑衣。
   蓑衣编织成两部分,上身为衣,下身为裙,腰间系根带子,可以调松紧。这蓑衣的优点就在于,不仅能遮风挡雨防冰雹,而且不沾水,不洇渗,哪怕外界风雨一片,蓑衣里面还是温暖干燥的。在那春雨迷蒙的日子里,我每天都要穿上蓑衣出门,跟着村民们犁田、播种、插秧,终日忙个不停。种田要赶时节,要起早摸黑,风雨无阻,就像家乡一首歌谣所唱的:“清明节,雨绵绵,戴斗笠,穿蓑衣,左手牵牛,右手扶犁,栽禾三天,吃饭一年。”那时我才小学毕业,既要耕种又要学文化,口袋里总是塞着头天晚上抄下的古诗词,有空就读,有闲就念,甚至是边耕田边背诵。就在这烟雨弥漫的水田里,我领悟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意味,感悟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秀美。
   儿时的生活是艰苦的,这种艰苦是对意志的磨炼。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要与天斗,与地斗,与饥饿寒冷斗,斗出人生的豪放气质。记得有一天下午,我正赶着牛在犁田,一会儿就乌云密布、昏天黑地。突然,天空划过一道闪电,一声惊雷震耳欲聋,似乎整块农田也颤动起来,紧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只见对面山坡上的一棵参天大树被巨雷劈下了一大截树枝,连正在拉犁的水牛也吓得停止了脚步。而我只是受惊了一下,仍然安然无恙。事后老农笑称,自古以来,雷公从不打披蓑衣的人。
   当然,我家编织的棕用品大部分都是拿到集市交易的,蓑衣、棕绳、棕垫等都是农户的必需品。当时棕匠的工资低廉,就是卖得便宜,也可得到一笔收入。可是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的塑料产品进入市场,它们廉价美观又轻巧,携带也方便,严重冲击了传统手工产品,棕织用品很快就没了销路,父亲几次挑棕织品上集市,总是卖不掉而败兴地挑回家。时光按时地撕下了一张张日历,我家房前屋后的那些棕树,裹了一层层厚厚的棕片,就像穿着灰色棉袄的老翁,在晚风中叹息着悲哀的晚年。
   前年我退休回家,妻子笑嘻嘻地给我买了一套雨衣,要我帮助耕种家里的责任田。可我穿在身上很不習惯,雨水打在身上冷冰冰的,踩进水田里,那湿乎乎的雨裤拖得双脚挪不开,冷不防跌了个满身污泥。我很是沮丧。唉!农家祖祖辈辈都是用原生态的蓑衣,为什么要穿这雨衣雨裤来下田?因此我决定再编织一件蓑衣。
   老棕匠已经80岁高龄,干活再也不像当年那样麻利,但他编织得认真细致,虽然动作稍慢一些,但手艺不减当年。我又像当年一样,帮着割棕、抽棕丝、纺棕线,和他一边干活一边聊天叙旧,好像又回到了天真的少年时期。有时我不免感慨:人为什么总是喜新厌旧,在追赶所谓潮流的同时,却忽视了事物的原生态,淡薄了环保意识呢?
   啊,一蓑烟雨伴平生! 责编/清风
其他文献
垄上秧齊青叶斜。沟溪水暖戏雏蛙。春风迈过竹篱笆。  梨苑轻披三月雨,墓田有泪杜鹃花。天涯万里望人家。
期刊
严寒凛凛暖春迟,  偏有瘟神苦迫欺。  华夏儿郎齐奋勇,  必迎除疫奏功時。
期刊
弄玉浮丹迥不同。雅裁月魄染春風。虚含五色斗玲珑。  自笑刘郎诗意浅,人言子畏画情浓。伊谁描得此花容。
期刊
米是主食,尤其在南方,幾乎顿顿都要有米饭。但是米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米,营养价值也大不相同。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米,只有认识它们,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米。  薏米  薏米又称薏仁米、苡米。薏米的营养价值很高,被誉为“世界禾本植物之王”。薏米营养丰富,含有薏苡仁油、薏苡仁酯、固醇、氨基酸、精氨酸、维生素B1、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解毒的功效。  中医认为,薏米味甘、淡
期刊
又见平畴柳絮飞,丹花吐蕊暮春归。骄阳欲笑抒灼意,翠柳欢心显翠微。  布谷斑鸠吟老调,浮萍嫩叶展新眉。江山一派欣荣景,脉动時节万事催。
期刊
尽数花间春色,匆匆又是清明。后人思故草青青。祭祖诚然仰敬。  祀跪年年燒纸,谁知地府欢迎?生前孝善乃真情。莫与良心较劲。
期刊
四月多春梦,清明惹泪盈。  群山煙雾绕,祭扫众人行。  草绿莺飞舞,嫣红画帜旌。  观青须趁早,莫待岁无情。
期刊
作为共和国为数不多的医疗界将军,游胜华自参加革命起,一直奋战在医疗战线上,为共和国空军医疗事业的建立和发展殚精竭虑,默默奉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空军卫生部部长、后勤部副部长,总后勤部卫生部防疫局局长,湖南医学院院长,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少年艰苦早从军  1912年,游胜华出生于江西省万安县芙蓉镇光明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原名游辉贵,父亲在他年幼时因欠债被逼投赣
期刊
在我的人生中,书算得上是陪伴我时间最久的朋友。我爱上读书,始于初中时期。那时,“老三届”的堂哥家中藏有不少古书,我从他那里借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白天在课下阅读,晚上在煤油灯下阅读,看完后还喜欢跟同学们侃侃而谈,并学着书中情节,跟志趣相投的同学来个“桃园三结义”。虽然对那些半文半白的语言似懂非懂,但那个时期的阅读,为我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在部
期刊
在我的老友圈中,老李和老齐都已80开外了,子女情况、经济条件、住房情况、健康状况都大致相同,但两人的养老观却有许多不同之处,反差很大。   老李整天大大咧咧、乐乐呵呵,活脱脱一个笑口常开的快乐老头儿。老齐常“宅”在家里,很少出门,满脸忧郁,怎么也乐不起来。他俩最大的差别是:老李把曾经的烦心事都翻篇了,懒得去想那些事;而老齐什么事都记得清清楚楚,工作时的不公、生活中的不顺、朋友间的争执……人物、时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