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耿柳新著《铁杆曲艺话今生—— 耿瑛回忆录》刚刚出版,就在辽沈曲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界内同仁纷纷称赞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耿瑛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他出身贫寒,受家庭影响,自幼热衷文艺,尤其对曲艺艺术情有独钟。年仅13岁,他便创作了第一篇相声《抓特务》。岁月流淌,他的曲艺作品不断在各种报刊上出现,引起了辽东省有关方面的注目。“长安卿相出少年”,刚刚20岁,他便被辽东通俗出版社录用为曲艺编辑。从此,他成为“铁杆曲艺”迷,伴随着曲艺度过今生,并荣获了曲艺最高荣誉—— 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奖归来,省内外的朋友们都希望他写一本回忆录,以耿瑛的资历与经历,这本回忆录肯定会有一定的价值。虽然耿老也愿为后人留下一笔遗产,但因为忙于撰写《舞台上下集》,回忆录工程暂未启动。直到2013年,耿老八十大寿时,众人重提此事,并建议他以口述史的方式完成这一任务。沈阳市文联和曲协关爱老艺术家,对这项工程鼎力支持。耿老的爱女耿柳主动请缨,协助父亲了却心愿。柳儿思维敏捷,她5岁时就敢在向阳大院说评书《李逵大闹忠义堂》,读小学时,她曾把写的诗歌、小说拿给我看。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文学班毕业后,又取得了本科学历,现任辽宁电视台国家一级导演。耿柳可谓既有才气,又懂曲艺,由她访谈,当然是最佳人选。柳儿进入工作状态后,刻苦认真,除录音、整理这些正常事务外,她还回到父亲的家乡,采风调研,走访亲友。历经寒暑,完成初稿。她紧跟时代,先将初稿的部分章节在朋友圈里发表。我拜读了耿老的回忆,深受感动。耿瑛先生耄耋之年,回忆起数十年前的往事,条理清晰、内容生动,不论是轻松话题还是沉重感言,都饱含着真情。网上的章节也引起了朋友们的重视,大家纷纷留言,畅谈感受,都在期盼着此书尽早出版。千呼万唤,当我拿到这本43万字的新作后,一气读完,想就书中的“三性”浅谈读后感。
一、广泛性
这本《铁杆曲艺话今生》所谈内容广泛。以曲艺为轴心,记录了耿瑛的“今生”。在漫长的70年中,他写曲艺、编曲艺,谈成就、说失误,内容翔实,既讲述了他创作作品的经验与体会,又讲述了他在编辑出版曲艺图书时的心情,同时还讲述了他与名家的交往。如:向侯宝林组稿时,侯大师请他去全国政协餐厅吃黄花鱼;他初识马季,马先生领他拜访刘宝瑞,刘先生把珍藏的手稿拿给他看,新知若故交;在编辑《红楼梦子弟书》时,他把李绅的一首诗写成杜甫,两个字的错误,使这本被评为金奖的图书落马,深感对不起著名红学家胡文彬;老舍的作品收入《相声选》,他与老舍的书信往来等。这类趣闻都与曲艺有关,读来津津有味。在曲艺这条主干的周边,还延伸着文学、戏剧、民俗、美术等一道道支脉,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大小小的典故,使这本书更加丰富多彩。如《探阴山》中的“点天灯”、老道庙里的“跳板凳”、盂兰会上的“度亡魂”、冰雪河上的“画棚子”、硬纸板上的“刻影人”等,都绘声绘色,如同一幅幅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说回忆录内容广泛,耿老的回忆又不仅仅限于文化艺术。他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控诉了日伪时期侵略者的滔天罪行。1940年冬天,抗日英雄杨靖宇的人头挂在他的家乡辉南县城门之上,他年仅7岁的,上学、放学都能看见。他虽年幼,却记住了当时的民谣:“满天星,数不清。东边道,出英雄。抗日英雄无其数,杨靖宇数第一名!”耿老还回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社会面貌及重大事件,对今日的年轻人了解历史很有帮助。
二、文学性
此书具有较高的文学性。通观全书内容,在既不虚构。又不夸张的前题下,对大量的素材进行巧妙的组合。全书共分六辑,每辑主题鲜明,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反映出众多的人物事件。如在“编辑四十年,有苦也有甜”的章节中,讲述了他于1953年7月到辽东通俗出版社报到时,领导对他的热情与关爱,同时,领导出现了失误,他卻遭受批评。这段描写手法细腻,真实地刻画了领导的性情,对自己的内心独白亦笔笔出于自然,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再如,“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下放到农村,1973年回到出版社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扎进大仓库,翻动几十条大麻袋,寻找“文化大革命”前留下的、自己尚未处理的书稿。最终找到了傅惜华的《子弟书选》与陈青远的评书《烈火金钢》等,并将这些珍贵的手稿寄还给作者。众所周知,文学性要有人、有事、有物、有景,更要有情。耿老的这段回忆,细节铺陈得生动、环境渲染得鲜活,留给读者的回味是,在当时政治氛围中,能够如此,可谓感人心魄、令人动情。再从语言上看,每段章节都显得通顺幽默、精练准确。我了解耿瑛先生,他年事已高,口述难免会出现差误,可在柳儿的处理后,珠联璧合。意思、意味、意趣、意境、意图,以及语言上都有着强烈的情感。如“东北老书店,如今看不见”中,回顾了东北书店从成立到消失的过程,读者随着形象的语言,不知不觉中进入70年前的情境,自然而然产生兴奋,发出叹息。
三、随意性
如今,电视里经常出现访谈节目,大部分都很感人。少数访谈似乎有些人为迹象。观众猜疑,是不是访者与被访者事先商量好了,这种你问我答,多了呆板、少了活泼。熟悉耿老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很传统的人,凡事都讲一二三。柳儿更是了解她的父亲,这位国家一级导演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她的“导演”下,采用了“随意性”手法,说是访谈,更似父女闲唠家常,显得真实亲切、活泼生动,毫无雕琢感。如父亲说到小时候家贫,为人“压轿”赚了两角钱,供家中生活,女儿立刻“量活”说:第一桶金!再如,1946年,解放军打下辉南县,庆祝“七一”建党25周年,13岁的耿瑛自告奋勇,要写大话剧。一连奋战数日,还是写不上来,最后写了段相声。柳儿仍不忘“量活”:您这段相声就叫《画扇面》吧。美人改张飞,张飞改石头,最后改成黑扇面了!父女二人,一庄一谐,这种随意性的对话,无形之中增添了很多趣味。故事在随意中,如同一道道清凉的小溪,畅快地流淌出来。
总之,这本《铁杆曲艺话今生》内容丰富,十分可读。难怪初稿在网上试发后,那么多朋友点评。作者把这些点评附在正文之后,一道出版,为这本书增添了色彩。
可惜的是,在《铁杆曲艺话今生》出版的两个多月前,耿老不幸辞世,没能看见这本好书。柳儿告诉我,她将书放在父亲的灵前,向天祈祷。老人家有知,您的心愿已经实现了!
耿瑛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他出身贫寒,受家庭影响,自幼热衷文艺,尤其对曲艺艺术情有独钟。年仅13岁,他便创作了第一篇相声《抓特务》。岁月流淌,他的曲艺作品不断在各种报刊上出现,引起了辽东省有关方面的注目。“长安卿相出少年”,刚刚20岁,他便被辽东通俗出版社录用为曲艺编辑。从此,他成为“铁杆曲艺”迷,伴随着曲艺度过今生,并荣获了曲艺最高荣誉—— 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奖归来,省内外的朋友们都希望他写一本回忆录,以耿瑛的资历与经历,这本回忆录肯定会有一定的价值。虽然耿老也愿为后人留下一笔遗产,但因为忙于撰写《舞台上下集》,回忆录工程暂未启动。直到2013年,耿老八十大寿时,众人重提此事,并建议他以口述史的方式完成这一任务。沈阳市文联和曲协关爱老艺术家,对这项工程鼎力支持。耿老的爱女耿柳主动请缨,协助父亲了却心愿。柳儿思维敏捷,她5岁时就敢在向阳大院说评书《李逵大闹忠义堂》,读小学时,她曾把写的诗歌、小说拿给我看。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文学班毕业后,又取得了本科学历,现任辽宁电视台国家一级导演。耿柳可谓既有才气,又懂曲艺,由她访谈,当然是最佳人选。柳儿进入工作状态后,刻苦认真,除录音、整理这些正常事务外,她还回到父亲的家乡,采风调研,走访亲友。历经寒暑,完成初稿。她紧跟时代,先将初稿的部分章节在朋友圈里发表。我拜读了耿老的回忆,深受感动。耿瑛先生耄耋之年,回忆起数十年前的往事,条理清晰、内容生动,不论是轻松话题还是沉重感言,都饱含着真情。网上的章节也引起了朋友们的重视,大家纷纷留言,畅谈感受,都在期盼着此书尽早出版。千呼万唤,当我拿到这本43万字的新作后,一气读完,想就书中的“三性”浅谈读后感。
一、广泛性
这本《铁杆曲艺话今生》所谈内容广泛。以曲艺为轴心,记录了耿瑛的“今生”。在漫长的70年中,他写曲艺、编曲艺,谈成就、说失误,内容翔实,既讲述了他创作作品的经验与体会,又讲述了他在编辑出版曲艺图书时的心情,同时还讲述了他与名家的交往。如:向侯宝林组稿时,侯大师请他去全国政协餐厅吃黄花鱼;他初识马季,马先生领他拜访刘宝瑞,刘先生把珍藏的手稿拿给他看,新知若故交;在编辑《红楼梦子弟书》时,他把李绅的一首诗写成杜甫,两个字的错误,使这本被评为金奖的图书落马,深感对不起著名红学家胡文彬;老舍的作品收入《相声选》,他与老舍的书信往来等。这类趣闻都与曲艺有关,读来津津有味。在曲艺这条主干的周边,还延伸着文学、戏剧、民俗、美术等一道道支脉,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大小小的典故,使这本书更加丰富多彩。如《探阴山》中的“点天灯”、老道庙里的“跳板凳”、盂兰会上的“度亡魂”、冰雪河上的“画棚子”、硬纸板上的“刻影人”等,都绘声绘色,如同一幅幅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说回忆录内容广泛,耿老的回忆又不仅仅限于文化艺术。他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控诉了日伪时期侵略者的滔天罪行。1940年冬天,抗日英雄杨靖宇的人头挂在他的家乡辉南县城门之上,他年仅7岁的,上学、放学都能看见。他虽年幼,却记住了当时的民谣:“满天星,数不清。东边道,出英雄。抗日英雄无其数,杨靖宇数第一名!”耿老还回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社会面貌及重大事件,对今日的年轻人了解历史很有帮助。
二、文学性
此书具有较高的文学性。通观全书内容,在既不虚构。又不夸张的前题下,对大量的素材进行巧妙的组合。全书共分六辑,每辑主题鲜明,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反映出众多的人物事件。如在“编辑四十年,有苦也有甜”的章节中,讲述了他于1953年7月到辽东通俗出版社报到时,领导对他的热情与关爱,同时,领导出现了失误,他卻遭受批评。这段描写手法细腻,真实地刻画了领导的性情,对自己的内心独白亦笔笔出于自然,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再如,“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下放到农村,1973年回到出版社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扎进大仓库,翻动几十条大麻袋,寻找“文化大革命”前留下的、自己尚未处理的书稿。最终找到了傅惜华的《子弟书选》与陈青远的评书《烈火金钢》等,并将这些珍贵的手稿寄还给作者。众所周知,文学性要有人、有事、有物、有景,更要有情。耿老的这段回忆,细节铺陈得生动、环境渲染得鲜活,留给读者的回味是,在当时政治氛围中,能够如此,可谓感人心魄、令人动情。再从语言上看,每段章节都显得通顺幽默、精练准确。我了解耿瑛先生,他年事已高,口述难免会出现差误,可在柳儿的处理后,珠联璧合。意思、意味、意趣、意境、意图,以及语言上都有着强烈的情感。如“东北老书店,如今看不见”中,回顾了东北书店从成立到消失的过程,读者随着形象的语言,不知不觉中进入70年前的情境,自然而然产生兴奋,发出叹息。
三、随意性
如今,电视里经常出现访谈节目,大部分都很感人。少数访谈似乎有些人为迹象。观众猜疑,是不是访者与被访者事先商量好了,这种你问我答,多了呆板、少了活泼。熟悉耿老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很传统的人,凡事都讲一二三。柳儿更是了解她的父亲,这位国家一级导演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她的“导演”下,采用了“随意性”手法,说是访谈,更似父女闲唠家常,显得真实亲切、活泼生动,毫无雕琢感。如父亲说到小时候家贫,为人“压轿”赚了两角钱,供家中生活,女儿立刻“量活”说:第一桶金!再如,1946年,解放军打下辉南县,庆祝“七一”建党25周年,13岁的耿瑛自告奋勇,要写大话剧。一连奋战数日,还是写不上来,最后写了段相声。柳儿仍不忘“量活”:您这段相声就叫《画扇面》吧。美人改张飞,张飞改石头,最后改成黑扇面了!父女二人,一庄一谐,这种随意性的对话,无形之中增添了很多趣味。故事在随意中,如同一道道清凉的小溪,畅快地流淌出来。
总之,这本《铁杆曲艺话今生》内容丰富,十分可读。难怪初稿在网上试发后,那么多朋友点评。作者把这些点评附在正文之后,一道出版,为这本书增添了色彩。
可惜的是,在《铁杆曲艺话今生》出版的两个多月前,耿老不幸辞世,没能看见这本好书。柳儿告诉我,她将书放在父亲的灵前,向天祈祷。老人家有知,您的心愿已经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