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80岁老人,在他生日那天,获得到了一个以“创新”命名的大奖。他虽然已经退休了,但在北大仍是一个传奇。在大家眼中,他是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更是一个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学者。
乐观者
2009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2009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厉以宁接受了2009年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以私人身份出席了颁奖礼,他的位置被安排在首排,厉以宁的左手边。坐上位置上的时候,李源潮发现,他的面前放着一张写有“首长”的名牌。他叮嘱工作人员将这个名牌撤去,换上了“李源潮”三字。
“在厉老师面前,我永远是学生,不是首长。”说完,李源潮向坐在身旁的老师深深一鞠躬。从1988年至1991年,李源潮曾在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科学中心(现光华管理学院)就读硕士在职专班,师从厉以宁。
厉以宁获奖的理由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以下简称“股份制”)。颁奖那天,厉以宁的儿子厉伟也坐在参会者之中。看着自己已是耄耋之年的父亲上台致词,没有人比他还清楚,为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父亲付出的有多少。
“80年代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期间,很多人对父亲的观点有不同看法,他也逐渐被边缘化。但父亲坚持‘可以不说话,但不改变自己的观点’。”谈起这段历史的时候,厉伟只用了“乐观”二字对父亲的人生观做了总结。
对“乐观”的另一个注脚,是厉以宁在“文革”期间填的一首《破阵子》——“既是三江春汛到,不信孤村独自寒,花开转瞬间。”
“厉老爷子”
不仅仅是“股份制”理论的提出,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厉以宁也功不可没。
在全国政协的支持下,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成立了以厉以宁为组长的调查组,对民营经济发展进行考察,并形成一份长达17页的调查报告,即《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
这一份报告提出“解决非公经济所有制歧视问题”、“放宽非公经济市场准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改革完善税制”、“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等建议。
2004年2月13日,这一份报告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名义,连同厉以宁教授的一封手写三页的信递交到国务院。就在当天,国务院领导批示,“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应有一个通盘考虑,着手研究一些重大的政策性问题,形成一个政策性指导文件。”
2005年1月12日,在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经讨论原则上通过。2005年2月24日,“非公36条”正式对外公布,新华社予以全文播发。
学生们私下里亲切地称呼厉以宁为“厉老爷子”。说到厉以宁的走红,学生们都会提到他曾经让北大学子们的“惊鸿一瞥”。
当年,厉以宁刚刚从图书室资料员走上讲师岗位,开了西方经济学的课程,身上没有任何光环。他的出名,源于他的课。
“印象中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别古典、老式,但厉老师的课却特别吸引人,深入浅出。”单忠东说,厉以宁讲课没有废话,会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穿插很多小故事。由于他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只要开讲,当年北大一教二教最大的教室都会是人山人海,还有外校的学生过来听。在30年后的今天,厉老的课仍是极受欢迎的。
厉以宁对讲课极投入的,对于学生的请教也尽心尽力。厉伟还记得,在他读高中和大学期间,每年春节父亲总会把没有回家的学生接到家里过节。腌腊肉、做泡菜,让学生们吃得饱饱的,还打包回去。平时有学生来家里请教问题,也会留学生吃饭,给他们改善伙食。也许正因为这种关心,厉的很多学生一直都和他保持着紧密联系。
经济学家的另一面
厉以宁已经退休了,但在北大仍是一个传奇。在新生们眼中,与其说他是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学者。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的一位老师说,厉以宁每年都会给刚入学的新生讲一堂诗词课,然后给每个学生发一本自己的诗集。
据单忠东回忆,有一次他在飞机上恰逢媒体对金庸采访,金庸也有提到厉老师深厚文学造诣的地方。“金庸说现在的大陆教授和以前的那种全才不一样,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中国古典文化方面的东西都忘尽了。但他说,北大的厉以宁老师还不错。”
不喝酒、不打牌,偶尔听一听京剧,却不是票友级别。退休后的厉以宁每天五六点钟起床,然后用一个小时时间写书,再给老伴做早饭。有时候会散散步,看看电视,和一个普通老人的日常生活没有区别,在有需要的时候会处理点公务。
“老爷子饭做得可好了!”这是厉以宁的学生和儿子一致的感慨。
对于厉老生活的节俭,他的在读博士生郑少武也很有同感,他告诉记者,厉老目前还是住在北大的教工宿舍,家里非常朴素,最多的东西就是书。
据单忠东回忆,厉以宁曾去日本领过一次奖,奖金为5万美金,后来全部捐了出去,为贵州毕节一个贫困乡建了所希望小学。
乐观者
2009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2009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厉以宁接受了2009年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以私人身份出席了颁奖礼,他的位置被安排在首排,厉以宁的左手边。坐上位置上的时候,李源潮发现,他的面前放着一张写有“首长”的名牌。他叮嘱工作人员将这个名牌撤去,换上了“李源潮”三字。
“在厉老师面前,我永远是学生,不是首长。”说完,李源潮向坐在身旁的老师深深一鞠躬。从1988年至1991年,李源潮曾在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科学中心(现光华管理学院)就读硕士在职专班,师从厉以宁。
厉以宁获奖的理由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以下简称“股份制”)。颁奖那天,厉以宁的儿子厉伟也坐在参会者之中。看着自己已是耄耋之年的父亲上台致词,没有人比他还清楚,为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父亲付出的有多少。
“80年代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期间,很多人对父亲的观点有不同看法,他也逐渐被边缘化。但父亲坚持‘可以不说话,但不改变自己的观点’。”谈起这段历史的时候,厉伟只用了“乐观”二字对父亲的人生观做了总结。
对“乐观”的另一个注脚,是厉以宁在“文革”期间填的一首《破阵子》——“既是三江春汛到,不信孤村独自寒,花开转瞬间。”
“厉老爷子”
不仅仅是“股份制”理论的提出,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厉以宁也功不可没。
在全国政协的支持下,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成立了以厉以宁为组长的调查组,对民营经济发展进行考察,并形成一份长达17页的调查报告,即《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
这一份报告提出“解决非公经济所有制歧视问题”、“放宽非公经济市场准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改革完善税制”、“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等建议。
2004年2月13日,这一份报告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名义,连同厉以宁教授的一封手写三页的信递交到国务院。就在当天,国务院领导批示,“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应有一个通盘考虑,着手研究一些重大的政策性问题,形成一个政策性指导文件。”
2005年1月12日,在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经讨论原则上通过。2005年2月24日,“非公36条”正式对外公布,新华社予以全文播发。
学生们私下里亲切地称呼厉以宁为“厉老爷子”。说到厉以宁的走红,学生们都会提到他曾经让北大学子们的“惊鸿一瞥”。
当年,厉以宁刚刚从图书室资料员走上讲师岗位,开了西方经济学的课程,身上没有任何光环。他的出名,源于他的课。
“印象中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别古典、老式,但厉老师的课却特别吸引人,深入浅出。”单忠东说,厉以宁讲课没有废话,会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穿插很多小故事。由于他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只要开讲,当年北大一教二教最大的教室都会是人山人海,还有外校的学生过来听。在30年后的今天,厉老的课仍是极受欢迎的。
厉以宁对讲课极投入的,对于学生的请教也尽心尽力。厉伟还记得,在他读高中和大学期间,每年春节父亲总会把没有回家的学生接到家里过节。腌腊肉、做泡菜,让学生们吃得饱饱的,还打包回去。平时有学生来家里请教问题,也会留学生吃饭,给他们改善伙食。也许正因为这种关心,厉的很多学生一直都和他保持着紧密联系。
经济学家的另一面
厉以宁已经退休了,但在北大仍是一个传奇。在新生们眼中,与其说他是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学者。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的一位老师说,厉以宁每年都会给刚入学的新生讲一堂诗词课,然后给每个学生发一本自己的诗集。
据单忠东回忆,有一次他在飞机上恰逢媒体对金庸采访,金庸也有提到厉老师深厚文学造诣的地方。“金庸说现在的大陆教授和以前的那种全才不一样,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中国古典文化方面的东西都忘尽了。但他说,北大的厉以宁老师还不错。”
不喝酒、不打牌,偶尔听一听京剧,却不是票友级别。退休后的厉以宁每天五六点钟起床,然后用一个小时时间写书,再给老伴做早饭。有时候会散散步,看看电视,和一个普通老人的日常生活没有区别,在有需要的时候会处理点公务。
“老爷子饭做得可好了!”这是厉以宁的学生和儿子一致的感慨。
对于厉老生活的节俭,他的在读博士生郑少武也很有同感,他告诉记者,厉老目前还是住在北大的教工宿舍,家里非常朴素,最多的东西就是书。
据单忠东回忆,厉以宁曾去日本领过一次奖,奖金为5万美金,后来全部捐了出去,为贵州毕节一个贫困乡建了所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