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生将达到630万人,加上去年未就业毕业生80万人,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作为就业的主要群体,2010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一、今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近年来一直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大学生就业压力源于结构性的矛盾
这里所说的“结构性矛盾”包括短期供给过量、区域选择不均衡、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
首先,在时间结构方面,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大大超出了需求的增长,特别是自1999年以来各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其次,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很大,东西部地区之间、发达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城乡之间都存在差异。再次,在能力结构上,目前的高校教育模式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或工作过程的需要进行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2、大学生的择业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没有着眼国家需求,未能让自己的就业预期适应国家发展的实际;让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大小上,而是一味放在了“起薪”水平和社会地位上。他们不想从基层做起,而想直接挤进机关;不想在企业“吃苦”,而想直接做个高级白领;更没有勇气自主创业,甚至干脆在家等待机遇。
(二)经济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运营困难甚至倒闭,部分跨国公司的利润也骤减。这些企业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被迫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校招数量明显萎缩,部分企业甚至取消了校招计划,这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在就业岗位减少的同时,大学生就业还面临“挤出效应”。首先,由于经济危机重创欧美经济,一些留学生将因国外就业机会减少而回国,他们将挤占部分就业岗位。其次,新经济形势下,一些企业将裁员,这些裁员中有学历、有就业经验者的再次就业也将挤占部分新增岗位。再次,名校好专业学生为实现就业将降低其就业期望值,他们将往下挤占就业岗位。
另外,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社会上除大学生以外的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目前,吸纳就业能力比较强的企业,一般对知识和素质要求不高,甚至很多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也不高,普通劳动力就能应对,更何况针对失业人员的社会培训非常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一)政府应强化促进就业责任
面对经济危机的压力,要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有关政策消除体制内和体制外就业的差异,提高体制外就业的稳定性和保障水平。同时,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择业观一定要跟得上经济的变化。先就业再择业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为职业发展积累人力资本,也为自己积累工作经验。虽然中小企业的报酬较低,但接触的业务面会广一些,学到的东西自然多,能为以后的成功打好基础。
第二,通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增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同时,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
第四,可以考虑一些西方国家将创业培训教育纳入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鼓励有能力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一些相关政策法规,比如免税政策和贷款政策,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二)高等院校应创新教学模式,做好职业指导服务
大学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基地和摇篮,应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坚持“能力本位、德技并举”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四个一体”涵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即就业能力与发展潜力一体,教育与教学一体,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一体,课内与课外一体化),校企合作,以实习基地为依托构建基于企业岗位群需求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在校生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零距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高校除了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外,更为有效的是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的机会,职业体验除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外,还包括让学生亲自寻找招聘信息并做分析、写求职简历和自荐信、参加就业双选会等。另外,通过校企合作,了解社会需求,基于社会的需求创新课程体系,创新专业甚至于创新大学。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服务,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就业岗位的“市场能力”。
(三)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一是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二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三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四是正确的择业心态是提升就业能力的保证。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
三、大学生的就业前景
尽管当前大学生就业仍然困难重重,有些短时间难以调整或彻底解决,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总会过去,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中国有足够大的经济体量,在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用人需求仍然会伴随GDP的增长而增长,大学生就业在其中不会是一个遇到巨大问题的阶段。2009年面临经济危机的巨大压力,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了8.7%的高增长,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说明。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增加居民消费摆在扩大内需的突出位置,“扩大内需”、“推进城镇化”、“优化产业结构”成为2010年经济结构调整的三大着力点。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要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稳步扩大农村需求;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巨大的。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特别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需要我们坚定信心。
(刘秀丽,山东淄博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助教)
一、今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近年来一直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大学生就业压力源于结构性的矛盾
这里所说的“结构性矛盾”包括短期供给过量、区域选择不均衡、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
首先,在时间结构方面,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大大超出了需求的增长,特别是自1999年以来各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其次,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很大,东西部地区之间、发达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城乡之间都存在差异。再次,在能力结构上,目前的高校教育模式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或工作过程的需要进行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2、大学生的择业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没有着眼国家需求,未能让自己的就业预期适应国家发展的实际;让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大小上,而是一味放在了“起薪”水平和社会地位上。他们不想从基层做起,而想直接挤进机关;不想在企业“吃苦”,而想直接做个高级白领;更没有勇气自主创业,甚至干脆在家等待机遇。
(二)经济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运营困难甚至倒闭,部分跨国公司的利润也骤减。这些企业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被迫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校招数量明显萎缩,部分企业甚至取消了校招计划,这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在就业岗位减少的同时,大学生就业还面临“挤出效应”。首先,由于经济危机重创欧美经济,一些留学生将因国外就业机会减少而回国,他们将挤占部分就业岗位。其次,新经济形势下,一些企业将裁员,这些裁员中有学历、有就业经验者的再次就业也将挤占部分新增岗位。再次,名校好专业学生为实现就业将降低其就业期望值,他们将往下挤占就业岗位。
另外,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社会上除大学生以外的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目前,吸纳就业能力比较强的企业,一般对知识和素质要求不高,甚至很多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也不高,普通劳动力就能应对,更何况针对失业人员的社会培训非常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一)政府应强化促进就业责任
面对经济危机的压力,要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有关政策消除体制内和体制外就业的差异,提高体制外就业的稳定性和保障水平。同时,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择业观一定要跟得上经济的变化。先就业再择业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为职业发展积累人力资本,也为自己积累工作经验。虽然中小企业的报酬较低,但接触的业务面会广一些,学到的东西自然多,能为以后的成功打好基础。
第二,通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增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同时,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
第四,可以考虑一些西方国家将创业培训教育纳入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鼓励有能力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一些相关政策法规,比如免税政策和贷款政策,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二)高等院校应创新教学模式,做好职业指导服务
大学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基地和摇篮,应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坚持“能力本位、德技并举”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四个一体”涵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即就业能力与发展潜力一体,教育与教学一体,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一体,课内与课外一体化),校企合作,以实习基地为依托构建基于企业岗位群需求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在校生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零距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高校除了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外,更为有效的是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的机会,职业体验除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外,还包括让学生亲自寻找招聘信息并做分析、写求职简历和自荐信、参加就业双选会等。另外,通过校企合作,了解社会需求,基于社会的需求创新课程体系,创新专业甚至于创新大学。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服务,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就业岗位的“市场能力”。
(三)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一是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二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三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四是正确的择业心态是提升就业能力的保证。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
三、大学生的就业前景
尽管当前大学生就业仍然困难重重,有些短时间难以调整或彻底解决,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总会过去,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中国有足够大的经济体量,在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用人需求仍然会伴随GDP的增长而增长,大学生就业在其中不会是一个遇到巨大问题的阶段。2009年面临经济危机的巨大压力,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了8.7%的高增长,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说明。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增加居民消费摆在扩大内需的突出位置,“扩大内需”、“推进城镇化”、“优化产业结构”成为2010年经济结构调整的三大着力点。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要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稳步扩大农村需求;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巨大的。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特别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需要我们坚定信心。
(刘秀丽,山东淄博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