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这一重要论断明确告诉我们,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
亿万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中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历来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政治资源。多年来,党依靠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形成了党群一心、团结奋斗的党群关系,使这种政治资源转化为政治优势,焕发出广大人民群众旺盛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历史告诉我们,政治资源不可能天然等同于政治优势。在面向“十二五”的新形势下,只有切实解决好党的群众工作中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才能使这种政治资源转化为政治优势,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这一转化工作?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我们足够重视和解决。
一是“领导是英雄”,还是“群众是英雄”?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个群众观点问题,它涉及到能否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最具有活力和革命性的因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生产力的直接创造者。因此,从最终意义上说,人民群众才是人类历史的缔造者,是社会进步的火车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本是历史唯物论的一个常识,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时会觉察到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我们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但有些领导干部在总结工作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较多地把取得的成绩归功于领导者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似乎领导成了英雄,而人民群众的作用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思想一旦蔓延,就会导致干群关系和彼此位置错位,致使一些人在思想上不尊重群众、感情上不贴近群众、工作上不依靠群众,其危害是很大的。决不可否认,领导干部的正确决策和有力领导,确实是所有政绩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问题在于,任何科学的决策,其来源恰恰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科学决策的实现,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干出来的,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农村改革中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围的指导。”(《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2页、382页)
牢固树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群众观点,就要求我们做到身为领导,实为公仆,应该永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应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始终尊重人民群众、信任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二是“想着少数人”,还是“顾及大多数”?
这是个能否站稳群众立场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党的性质以及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观点决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必然就要求我们党在制定任何重大决策时,首先必须坚定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多年来,我们党就一直是这么做的,所以在长期执政过程中,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以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过去多年中存在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外,又产生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等多种新的社会阶层,再加上由于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变化,社会上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利益群体,构成了人民内部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这对能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立场上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构成了严峻挑战。现在我们不难听到,一项重大的政策出台之前,往往都伴随着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为何要“博弈”?就因为制定政策的过程是顾及大多数老百姓利益,还是只想着少数特殊利益集团?是更多考虑穷人的利益得失,还是偏袒于富人的利益?这不仅仅是个决策过程的难度问题,更涉及决策者的政治立场。现在一些领导都喜欢“傍大款”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其中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不只是说明了一种腐败根源,还是一个在当今中国的执政者想问题、办事情的落脚点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一定要站稳群众立场,不管利益关系如何复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说话办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此基础上统筹兼顾好各个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
站稳群众立场,核心问题是要明确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人民群众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也应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果的最大受益者。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改革发展的成果一定要让全体人民公平地分享。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标准,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始终站在人民立场而不是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利益。
三是“因循守旧”,还是“创新方法”?
这是一个群众工作方法问题。群众观点、群众立场决定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群众工作方法则是做好群众工作、提高群众工作水平的保障。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许多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矛盾集巾尖锐,种种人民内部矛盾新的表现形式层出不穷,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难度。有些人至今往往还因循守旧,习惯于采用已被实践证明不再适用的一些工作方法同群众打交道,显然是事与愿违,无功而返。比如,有的人习惯于采用行政的手段,以为发个布告、下个命令就能解决问题,结果在房屋拆迁过程中屡屡因此法失灵而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损害了党群和干群关系。又比如,为了“维稳”,简单地采取把人强制带离等方法来解决部分群众上访问题,也屡屡引发矛盾激化,教训深刻。凡此种种,都启示我们,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当务之急之一是要改革创新,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的方式方法。
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很大程度上要靠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来保证,建立健全各种群众工作的制度,如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制度、信访制度、领导干部群众接待日制度,等等,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更重要的在于,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生、发展及化解的规律,对人民内部矛盾在新形势下一些新的表现形式采取新的更有针对性的有效化解方式,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更好地化解矛盾,做好群众工作。
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在党的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通过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真正调动起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夏玉兰
亿万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中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历来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政治资源。多年来,党依靠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形成了党群一心、团结奋斗的党群关系,使这种政治资源转化为政治优势,焕发出广大人民群众旺盛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历史告诉我们,政治资源不可能天然等同于政治优势。在面向“十二五”的新形势下,只有切实解决好党的群众工作中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才能使这种政治资源转化为政治优势,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这一转化工作?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我们足够重视和解决。
一是“领导是英雄”,还是“群众是英雄”?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个群众观点问题,它涉及到能否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最具有活力和革命性的因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生产力的直接创造者。因此,从最终意义上说,人民群众才是人类历史的缔造者,是社会进步的火车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本是历史唯物论的一个常识,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时会觉察到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我们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但有些领导干部在总结工作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较多地把取得的成绩归功于领导者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似乎领导成了英雄,而人民群众的作用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思想一旦蔓延,就会导致干群关系和彼此位置错位,致使一些人在思想上不尊重群众、感情上不贴近群众、工作上不依靠群众,其危害是很大的。决不可否认,领导干部的正确决策和有力领导,确实是所有政绩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问题在于,任何科学的决策,其来源恰恰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科学决策的实现,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干出来的,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农村改革中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围的指导。”(《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2页、382页)
牢固树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群众观点,就要求我们做到身为领导,实为公仆,应该永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应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始终尊重人民群众、信任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二是“想着少数人”,还是“顾及大多数”?
这是个能否站稳群众立场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党的性质以及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观点决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必然就要求我们党在制定任何重大决策时,首先必须坚定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多年来,我们党就一直是这么做的,所以在长期执政过程中,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以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过去多年中存在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外,又产生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等多种新的社会阶层,再加上由于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变化,社会上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利益群体,构成了人民内部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这对能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立场上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构成了严峻挑战。现在我们不难听到,一项重大的政策出台之前,往往都伴随着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为何要“博弈”?就因为制定政策的过程是顾及大多数老百姓利益,还是只想着少数特殊利益集团?是更多考虑穷人的利益得失,还是偏袒于富人的利益?这不仅仅是个决策过程的难度问题,更涉及决策者的政治立场。现在一些领导都喜欢“傍大款”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其中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不只是说明了一种腐败根源,还是一个在当今中国的执政者想问题、办事情的落脚点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一定要站稳群众立场,不管利益关系如何复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说话办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此基础上统筹兼顾好各个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
站稳群众立场,核心问题是要明确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人民群众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也应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果的最大受益者。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改革发展的成果一定要让全体人民公平地分享。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标准,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始终站在人民立场而不是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利益。
三是“因循守旧”,还是“创新方法”?
这是一个群众工作方法问题。群众观点、群众立场决定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群众工作方法则是做好群众工作、提高群众工作水平的保障。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许多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矛盾集巾尖锐,种种人民内部矛盾新的表现形式层出不穷,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难度。有些人至今往往还因循守旧,习惯于采用已被实践证明不再适用的一些工作方法同群众打交道,显然是事与愿违,无功而返。比如,有的人习惯于采用行政的手段,以为发个布告、下个命令就能解决问题,结果在房屋拆迁过程中屡屡因此法失灵而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损害了党群和干群关系。又比如,为了“维稳”,简单地采取把人强制带离等方法来解决部分群众上访问题,也屡屡引发矛盾激化,教训深刻。凡此种种,都启示我们,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当务之急之一是要改革创新,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的方式方法。
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很大程度上要靠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来保证,建立健全各种群众工作的制度,如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制度、信访制度、领导干部群众接待日制度,等等,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更重要的在于,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生、发展及化解的规律,对人民内部矛盾在新形势下一些新的表现形式采取新的更有针对性的有效化解方式,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更好地化解矛盾,做好群众工作。
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在党的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通过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真正调动起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夏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