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课堂”联动机制在外语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o573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浙江“重要窗口”建设的提出,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外语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成为了高校一大重点工作。通过围绕浙江外国语学院实施的“四课堂”联动机制,以“中法文化交流周”项目为例,探究该机制在高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四课堂”联动;外语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1-0100-03
  现今,“一带一路”倡议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浙江寄予了建设“重要窗口”的厚望,因此外语人才的培养就成为了一大重点。作为直接输出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院校一直在探索如何通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为社会提供实用型语言人才,并将语言学习和专业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专门人才。高校语言专业的学生如何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所长,将所学专业与实践能力有机融合,从而为“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实现助力护航值得思考。
  近年来,在传统的“三课堂”基础上延伸出了“第四课堂”。关于“四课堂”的定义尚无统一的说法,比较主流的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网络媒体四个课堂 (李珂, 2017)。而浙江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为“浙外”)结合自身的外语特色提出了全新的阐释,即课堂教学、校内拓展、校外实践及海外实践,并已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配套以《浙江外国语学院课程学分替换管理办法》《各专业“四课堂”联动课程学分替换管理实施方案及细则》《第二、三、四课堂成绩单清单》《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附件。“四课堂”联动必将成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流机制,在这样的改革中,每一位相关系部的教职工都应参与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作用。总体而言,高校教育工作应该用“四个课堂”构建起“协同育人”工作大格局,并在“四个课堂”之间建立有效畅通的联动机制,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
  一、项目定位与目标
  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法文化交流周”项目依托于国家汉办“汉语桥——法国学生秋令营”项目。该项目是立足于学校办学特色,依托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势打造的促进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互助成才的实践平台。“中法文化交流周”将积极围绕浙江“重要窗口”建设战略,积极推动中法民间文化教育交流,认真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法国师生看浙江、看中国的窗口,也做好中国师生看法国的窗口。
  二、项目建设现状
  从2014年起,“中法文化交流周”已顺利举办了六届。目前,该项目以中法民间交流为立足点,举办丰富多彩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动,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已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打造国际教育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
  “中法文化交流周”依托法语社、渭泱汉服社、书法社、器乐社等社团举办中法文化周开幕式,中法学生在舞台上交流中法文化。邀请相关教师共同参与中法学生的讲座和论坛,双方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畅谈两国在中文和法语学习方面的经验和困惑,促进教育文化交流。
  (二)搭建中法民间交流的桥梁
  为了推动中法民间交流,浙外组织中外学生结成语伴,通过博物馆参观、购物实践、中法学生汉语角、法语角活动等形式,鼓励中法学生深入交流,中法学生在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三)打开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
  为了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浙外为法国学生打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内容涉及中国历史、教育、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组织观看经典华语电影等娱乐活动。学校还积极拓展校外合作平台,加强与海亮外国语学校等校企单位的合作,扩大该项目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每年都会让一些对中国文化有向往的法国青年在浙外享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这也促使浙外学子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其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四)建设学生专业实践的平台
  浙外将文化周活动打造成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相互联动的平台,同时为浙外学子今后的第四课堂做好了铺垫。让法语专业学生在真实的法语情境中锻炼语言能力,提升语言水平,增强文化自信,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中国心、国际眼、全球脑”。
  通過连续六届的深耕与探索,“中法文化交流周”系列活动已经初步定型,得到了校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三、项目特色
  (一)形成“一条主线、两个带动、三项建设”的工作思路
  坚持“以促进文化、学习交流为主线”,实现“以语言交流与开拓视野带动多元文化融合,以创新实践与积极响应带动民族文化传承”,加强活动依托平台的建设,加强活动宣传教育的建设,加强活动特色项目的建设。
  (二)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帮助来华法国学生提高汉语水平,了解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讲好中国故事,实现自我教育和各类文化知识的内化,从而实现文化育人。
  (三)推动专业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切实形成“四课堂”联动机制
  “中法文化交流周”项目举办的活动均立足专业,挖掘学科资源,促进专业学习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法语系专业老师在第一课堂为学生巩固中国文化、旅游等相关的法语表达,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为“中法文化交流周”做好各个专题的准备,为法国团组接待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辅导员负责组织开展“中法文化交流周”校内活动(第二课堂)和校外活动(第三课堂),期间法语系专业老师也大力配合,提供翻译、陪同等支持。而浙外学子在期间得到的成长以及与法国师生结下的深厚情谊,也为其后续赴法(第四课堂)打下了基础。   四、育人实效
  (一)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除第一课堂的汉语教学外,浙外还安排结对学生一对一带领法国学生去食堂就餐、去超市和商场购物,作为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语言实践。第一课堂以任务式教学法和交际法为统领,针对零起点的汉语学习者,将话题、功能和语言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配以丰富的练习和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打好汉语学习的基础,掌握最基本的交际技能。轻松活泼的语言课和丰富实用的实践课深受法国学生的欢迎。同时,该项目为中国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法语口语练习机会。通过与法国小伙伴的交流,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法国这个国家及文化,从而增强了继续学习法语的兴趣。
  (二)进一步提升中法民间交流感情
  以2019年为例,在秋令营学生来华之前,浙外组织培训了50余名法语专业结对本科生。十多天里,法国同学和中国大学生结对,朝夕相处。平日里,他们一起去超市购物、一起做运动、一起参加文化课学习,因为在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与文化,双方的交流没有多少障碍,在短短几天里他们就变得亲密无间。不仅在杭州市,法国学生也去到了诸暨市,和当地的同龄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浙外通过与海亮外国语学校的合作,安排中法学生进行了趣味运动会和文艺汇演,并体验了空竹、包饺子等活动,从而使中法青少年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三)进一步提升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对于浙外学子而言,该项目给了他们一个平台,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为丰富法国学生的体验,学校邀请到了几位优秀的学子为法国学生进行武术、水墨画、汉服舞蹈等基本知识的介绍和学习。法语系学生在课上担任翻译,在法方学生们碰到较难的中文时提供语言支持,老师们则手把手教法国学生练习。无论是武术课、水墨画课,还是汉服舞蹈课,一堂课下来学生们都能有模有样地打几招武术动作、画出一幅江南名居图、跳上一曲优美的汉服舞蹈了。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在教授、翻译、传递的过程中,她们更加懂得如何用法语来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了她们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四)进一步提升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法方师生在项目结束时表示对浙外组织的活动十分满意,他们表示一直以来出现在课本里的中国就这样真实地被展现到眼前,他们不仅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爱上了中国,还在中国收获了珍贵的友谊。通过历届“中法文化交流周”活动,浙外在300多位法国师生的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此外,精彩纷呈的活动也引来《杭州网》《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等媒体报道。
  五、结论
  未来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法文化交流周”项目将立足于“四课堂”联动机制,围绕现有文化活动,注重文化提炼,进行品牌提升,明確育人理念,多管齐下打造全方位的国际化校园文化。一是做好国家对外的窗口,扩大合作广度与深度;二是扩大活动的覆盖面,打造专业文化“名片”;三是搭建沟通“内外”的实践平台,扩大社会影响力。从“中法文化交流周”进一步思考“四课堂”联动机制的实际应用,也得出以下两点总结。
  (一)学生工作办公室与各系合力探索外语专业学生培养机制
  一是挖掘当今社会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二是安排丰富多样的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海外实践,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三是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海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切实增强“四课堂联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展开细则制定,使其规范化、制度化。主动加强与专业课老师的联系。结合小语种专业学生课堂内容,选择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应用浙江省教学研究基地、实践平台等,激发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遵循人人参与原则,紧密围绕第一课堂,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个人兴趣,广泛开展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海外实践,开展“四课堂”联动,真正让“四课堂”联动惠及每个学生,将学风建设工作推向新高度。
  总而言之,高校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机制仍需不断探索,如何使“四课堂”真正地联动起来、如何培养“外语+”和“+外语”的复合人才等都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思考和协作。我们应立足地方和学校实际,紧密配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用发展的眼光和系统的思维去开展各项学生工作,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珂. “四个课堂”联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7,(2):122-125.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echanism of combining the “Four Classrooms” in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Take the “Sino-French Cultural Exchange Week” project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ENG Jia-wei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important window” construction in Zhejiang, how to cultivate excellent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to serve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major focu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mechanism of combining the “Four Classrooms” implemented by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and takes the “Sino-French Cultural Exchange Week” project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is mechanism in training applied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mportant window;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our Classrooms”; training of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责任编辑    兴   华]
其他文献
游艇码头是主要采用基于定位桩的浮式结构,定位桩多采用钢管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长期浸没在水中,服役状态复杂。在受到波浪、水流、船舶撞击等可变荷载作用的同时,钢管遭受腐蚀,自身承载能力随时间不断衰减,所以码头可靠性设计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结构可靠度在设计中往往只提出了结构在达到设计要求情况下的可靠度和失效概率,忽略了结构在设计服役年限内的可靠度变化,即时变可靠度。本文以杨府山2号游艇码头工程定位桩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复杂非基岩地质条件下定位桩时变可靠性,发现未能满足最低可靠度要求。通过分析不同桩长下定位桩时变可靠
随着长江上游航道条件不断改善,货运量递增,船舶大型化、标准化趋势明显。相较于长江航道数字化与智能化起步晚,信息服务能力弱的现状,矛盾凸显。本文基于osgEarth、OSG、SketchUp等软件平台,利用Matlab、Python等编程语言搭建了三维数字航道平台,构建了重庆至涪陵段航道要素数学模型,通过网络手段得到了影响数学模型因子的关键参数,实现了航道要素预报。分析了影响通航的水文条件及相关规范,利用Python编程实现了航道要素的可视化及不同等级船舶的适航区判别。通过粒子测速技术结合修正后的兹万科夫公
渗透破坏与水土流失都是我国水土资源保护与社会民生保障面临的重要问题。土体在水流作用下的水力侵蚀是造成渗透破坏和水土流失发生的根源,每年由水力侵蚀引发的水土流失及水利设施失事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水力侵蚀过程中,土体细颗粒受孔隙中水流渗透作用的影响发生颗粒流失,从而形成渗漏通道,最终破坏土体的整体稳定性。为了探究水力侵蚀过程中颗粒的运动规律,需要从细观层次进行水力侵蚀机理的研究。并根据所得机理对水力侵蚀的防治方法进行探索。本文结合透明土与粒子示踪测速技术,对水力侵蚀细观机理进行了研究,探究了水力侵蚀过程
摘 要:智能化是世界各国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在智能化提升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企业研发投入的力度和方向。针对2012—2019年东北地区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门限模型分析,分别以政府补助相关变量和税收相关变量为门槛变量,分析政府补助、税收对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补助和税收均对企业研发投入有非线性的显著激励效应。同时,测度政府补助和税收的最优区间,认为应将政府补助强度控制
期刊
摘 要:基于2006—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扩展的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且我国当前除西藏自治区外,其余各省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均高于“最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第二产业的“最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略高于第三产业。因此,建议政府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期刊
三峡水库蓄水后,变动回水区水沙条件发生较大改变,这导致洛碛河段鱼类生境发生改变,影响鱼类的栖息越冬。因此,本文主要基于实测资料分析、现场测量及数值模拟,在分析三峡成库后泥沙淤积分布和水文变化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三峡变动回水区水质变化对鱼类栖息及水文变化对鱼类越冬场的影响,以期对三峡成库后洛碛河段鱼类越冬特性有总体性的认识。研究结果如下所示:(1)三峡成库后,泥沙淤积的变化影响着TP、AN及Pb、C
自密实混凝土因其良好的工作性能同时具有优化施工环境、提高施工效率等优良性能而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中。粉煤灰的添加对早期混凝土的水化热、开裂和后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方面都有良好的改善而常常参与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为基于净浆流变理论,提出含粉煤灰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实现从净浆流变性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预测,从而简化含粉煤灰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过程,节约配制自密
随着近海工程的不断开发,大量的海洋结构物已在近海区域建设。对于海洋结构物而言,不可避免地要经受各种复杂海洋动力荷载的侵扰。在波浪与结构物相互作用过程中,波浪荷载往往是结构设计的控制荷载。然而,以往研究多将海床视为刚性不可渗的固体,忽略了砂质海床对波能耗散带来的影响。为此,本文针对不同波浪条件(波高、周期、水深)以及海床特性(孔隙率、颗粒直径、海床厚度),研究其对单桩所受波浪荷载的影响,以此分析砂质海床土体对波浪能量的耗散机理,进而揭示波浪参数、海床特性对砂质海床中单桩所受波浪荷载的影响规律。
  本
本文针对植生混凝土在消落带和河岸边坡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开展研究,进行了植生混凝土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和植生性等工作性能试验,并对其抗冲刷性能进行了具体的水流冲刷试验研究和基于PFC3D颗粒流数值模拟植生混凝土抗冲刷性能仿真分析,在数值仿真结果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消落带处和河岸边坡区域的植生混凝土护坡配合比设计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粗集料为10~20mm和20~40mm石子粒径,以混合粒径级配
摘 要:2019年,黑龍江省省委、省政府提出未来七年对“数字龙江”的规划发展。黑龙江省不仅要积极响应数字中国的建设,更要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因此,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总结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建设“数字丝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支撑体系,培育数字服务新业务和培养数字人才的实施方案,以激发“数字龙江”创新创业的活力,贡献新方案,促进黑龙江省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