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纷纭复杂,不良风气甚嚣尘上,有识之士在扼腕叹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同时,疾声呼吁学校教育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上日程。然而,在具体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时,我们教者必须时刻警惕并把握好分寸。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寸
《国家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课程学习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块,且相辅相成、勿论主次。然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由于急功近利思潮的泛滥,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从而导致学校管理者及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只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贯彻与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形同虚设。在这种课堂教学熏染下,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畸形偏颇,精神遭受蒙垢失落,甚至与正常的社会道德背道而驰。春秋先贤管仲曾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由此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课程、课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素质教育的步履逐渐加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在日常课堂中频现踪迹:或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或旗帜鲜明、掷地有声;或刚柔并济、张弛有度。但是,近期笔者在观摩了几节地理课之后,内心可谓愁云惨淡、涟漪不断:部分地理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分寸的把握,有待商榷,甚至可以说是走向了误区。笔者现将管窥所思归纳如下:
一、蜻蜓点水 忌言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诸多细微之处,往往蕴藏着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契机,我们教者要适时、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细节信息,优化处理,牧养心灵。可能是出于自身能力、阅历所限,抑或外界种种藩篱枷锁的制约束缚,有些教师缧绁自己真实的内心,不会言、不善言、不敢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总是游离、飘忽、孤独于本质之外。
2013年暑期,笔者在江苏省启东中学聆听了若干地理公开课。其中有一节课课题名称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者扎实的基本功、灵活多变的方法手段、大方亲和的教态着实令人钦佩,从自然灾害的含义、产生原因、危害、防治措施等娓娓道来、一气呵成。在课堂临近结尾时,教者联想到发生在菲律宾的洪涝灾害,谈及我国给予菲律宾大量物资和人力上的援助,以此作为切入点,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一番热烈探讨之后,得出结论: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平等的,生命至上,我国给予菲律宾援助,正是体现了人类的大爱精神。诚然,教者所实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细细深究,是否仅仅局限于此呢?透过现象看本质,正如一些官方媒体所坦言,我国给予菲律宾援手,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出于一种外交策略、一种权谋,“上兵伐谋”,古来有之,无需讳言。我们教者,“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勇敢无畏直面客观事实,努力挣脱外界的掣肘,为受教者提供正确的是非观。换言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绝不能言不由衷、言之无力;不可以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抓本质、把好度;要会言、善言、敢言。
二、信马由缰 妄言
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应极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能被自身一些负面、消极、极端的情绪所左右或牵绊。教师虽然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但更应高屋建瓴,运用理性的目光审视、驾驭整个课堂教学。
2013年岁末,南通市区三校联合开课,其中一堂课的课题名称也是《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笔者抱着“同课异构”的心态,观摩了这堂课。可以看出这堂课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师生的互动环节等,近乎完美。临近末了,教者同样没有忘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教育,然而正是这个临终环节,有画蛇添足之嫌,饱受听课者的诟病。教者抛出“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案例,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自身的人生阅历,谈谈当自己面对日本发生这种自然灾害时,应该怎么做?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大灾面前,人人平等,生命至上”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慷慨解囊的义举……但是,其中也夹杂着些不和谐的声音——让所有日本人都被淹死!教者让发此言论的学生阐述理由,面对教者的质疑,听课教师的诧异,学生一时惶恐、不知所措。也许是为了救场,教者随即大谈“日军昔日侵华战争,如今企图篡改历史”、“日本与我国钓鱼岛领土的争端”、“日本首相朝觐靖国神社,军国主义的复苏”等,转而言及“因果报应轮回”之说,大有视在日本大地震中丧生的生命“轻若鸿毛、贱如草芥”之意,且呈怒发冲冠、义愤填膺之状。显而易见,此时教者已经不自觉地受到自身情绪的左右,进退维谷,身陷泥淖。不可否认,“不忘屈辱的历史,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倘若仇恨蒙蔽了良知、丧失了理性,大灾面前漠视生命、人性冷漠,只会让学生迷失自我、泯灭善良,从而偏离本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及初衷。以此为鉴,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客观、理性、公正地看待一切事物或现象,杜绝随心所欲、口不择言的陋习怪癖,还课堂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芬芳天地。
古有“先修身、后治学”之说,今有“先成人、后成材”之言,无不强调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与“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拿捏好分寸,浓妆淡抹皆不宜:浓妆,则发鲍鱼之臭;淡抹,亦难嗅芝兰之香。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寸
《国家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课程学习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块,且相辅相成、勿论主次。然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由于急功近利思潮的泛滥,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从而导致学校管理者及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只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贯彻与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形同虚设。在这种课堂教学熏染下,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畸形偏颇,精神遭受蒙垢失落,甚至与正常的社会道德背道而驰。春秋先贤管仲曾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由此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课程、课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素质教育的步履逐渐加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在日常课堂中频现踪迹:或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或旗帜鲜明、掷地有声;或刚柔并济、张弛有度。但是,近期笔者在观摩了几节地理课之后,内心可谓愁云惨淡、涟漪不断:部分地理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分寸的把握,有待商榷,甚至可以说是走向了误区。笔者现将管窥所思归纳如下:
一、蜻蜓点水 忌言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诸多细微之处,往往蕴藏着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契机,我们教者要适时、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细节信息,优化处理,牧养心灵。可能是出于自身能力、阅历所限,抑或外界种种藩篱枷锁的制约束缚,有些教师缧绁自己真实的内心,不会言、不善言、不敢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总是游离、飘忽、孤独于本质之外。
2013年暑期,笔者在江苏省启东中学聆听了若干地理公开课。其中有一节课课题名称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者扎实的基本功、灵活多变的方法手段、大方亲和的教态着实令人钦佩,从自然灾害的含义、产生原因、危害、防治措施等娓娓道来、一气呵成。在课堂临近结尾时,教者联想到发生在菲律宾的洪涝灾害,谈及我国给予菲律宾大量物资和人力上的援助,以此作为切入点,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一番热烈探讨之后,得出结论: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平等的,生命至上,我国给予菲律宾援助,正是体现了人类的大爱精神。诚然,教者所实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细细深究,是否仅仅局限于此呢?透过现象看本质,正如一些官方媒体所坦言,我国给予菲律宾援手,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出于一种外交策略、一种权谋,“上兵伐谋”,古来有之,无需讳言。我们教者,“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勇敢无畏直面客观事实,努力挣脱外界的掣肘,为受教者提供正确的是非观。换言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绝不能言不由衷、言之无力;不可以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抓本质、把好度;要会言、善言、敢言。
二、信马由缰 妄言
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应极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能被自身一些负面、消极、极端的情绪所左右或牵绊。教师虽然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但更应高屋建瓴,运用理性的目光审视、驾驭整个课堂教学。
2013年岁末,南通市区三校联合开课,其中一堂课的课题名称也是《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笔者抱着“同课异构”的心态,观摩了这堂课。可以看出这堂课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师生的互动环节等,近乎完美。临近末了,教者同样没有忘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教育,然而正是这个临终环节,有画蛇添足之嫌,饱受听课者的诟病。教者抛出“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案例,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自身的人生阅历,谈谈当自己面对日本发生这种自然灾害时,应该怎么做?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大灾面前,人人平等,生命至上”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慷慨解囊的义举……但是,其中也夹杂着些不和谐的声音——让所有日本人都被淹死!教者让发此言论的学生阐述理由,面对教者的质疑,听课教师的诧异,学生一时惶恐、不知所措。也许是为了救场,教者随即大谈“日军昔日侵华战争,如今企图篡改历史”、“日本与我国钓鱼岛领土的争端”、“日本首相朝觐靖国神社,军国主义的复苏”等,转而言及“因果报应轮回”之说,大有视在日本大地震中丧生的生命“轻若鸿毛、贱如草芥”之意,且呈怒发冲冠、义愤填膺之状。显而易见,此时教者已经不自觉地受到自身情绪的左右,进退维谷,身陷泥淖。不可否认,“不忘屈辱的历史,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倘若仇恨蒙蔽了良知、丧失了理性,大灾面前漠视生命、人性冷漠,只会让学生迷失自我、泯灭善良,从而偏离本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及初衷。以此为鉴,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客观、理性、公正地看待一切事物或现象,杜绝随心所欲、口不择言的陋习怪癖,还课堂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芬芳天地。
古有“先修身、后治学”之说,今有“先成人、后成材”之言,无不强调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与“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拿捏好分寸,浓妆淡抹皆不宜:浓妆,则发鲍鱼之臭;淡抹,亦难嗅芝兰之香。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