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合作、探究式学生分组实验的尝试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ng6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教材安排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缺乏合作性和探究性。师生做实验的目的只是为简单地验证化学原理,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不能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学生不能主动思考问题,不能发现实验过程与所学知识理论的关系,达不到认知的平衡,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陷入被动的境地。
  笔者以为 , 在实验中学生亲自体验、探究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 , 提
  高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趣味性,深入加强化学实验的合作性、探究性势在必行。
  
  一、明确实验目的 , 避免盲目实验
  
  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实验,实验前应让学生复习好有关的课本内容,明确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时要严肃
  纪律,杜绝吵闹现象,要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言行, 使实验能井然有序地进行。
  在保持实验过程井然有序的前提下,允许同组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探究,欢迎学生对实验提出改进的方案,创设一种边实验边研讨的氛围。
  
  二、规范学生操作,形成操作技能
  
  学生在实验中常常会出现不规范的操作,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不时巡视,时刻注意学生实验中的不规范操作,及时加以纠正。不会操作的,一定要耐心地教。看到不良的实验习惯,一定要及时指正。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规范的操作技能。
  
  三、消除恐惧心理 , 大胆动手实验
  
  对于有恐惧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实验,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手来,形成人人争做实验的良好局面。有些仪器可以多放一些,尽可能地满足二人同时实验的需要,有些仪器只有一套,教师就要督促学生轮流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完成实验。
  
  四、注重观察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经过预习实验报告及教师的指导,已经有了充分的观察准备,知道了观察什么, 怎样观察。但学生的观察能
  力有强有弱,所以对同一实验现象的描述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例如 , 在试验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在烧杯中点燃一支蜡烛,然后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能力弱的学生描述为“蜡烛火焰熄灭”,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描述为“蜡烛火焰由大变小,最后熄灭”。
  所以在进行现象观察时,教师要悉心指导,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放过任何细微的现象。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要及时如实记录,不能仅凭书本知识而不顾实验事实猜想现象。
  
  五、诱发奇思妙想,鼓励学生创新
  
  在教导学生认真地按照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实验提出改进的方法,允许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并为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提供必要的仪器和药品。
  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氢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分组实验时就有学生提出了许多的奇思妙想,在制氢气时有位学生加好药品后不小心将试管底砸了个小洞,硫酸流了出来,他立即把试管放入小烧杯中,这时他惊奇地发现试管中的药品仍在反应,于是产生了用这个装置继续制取氢气的想法。
  我表扬了他后,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这个装置可以制备氢气 ? 用这个装置怎样加硫酸?这个装置能否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经过一番思考, 这位学生一一作了正确的回答,并且得出了这套装置优越于实验中的简易装置的结论。
  如果一发现学生砸破了试管就严厉地指责学生,那么学生也不可能有此创新了。所以在实验中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六、积极合作探究 , 防止不探不究
  
  实验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分组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活动。在学生实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 积 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思考进行实验的全程性探究,实现实验目的。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他们不可能完全独立地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在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方法上加以引导,引导学生投 入到探究活动中。
  总之,学生实验能以其生动的直观性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学生兴趣,把实验中的好奇、好玩心理引导到科学探究上来;
  要通过实验现象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所学书本知识进行论证,以巩固知识,掌握规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特殊爱好。
  (河南省周口市第七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学本族语如此,学习英语更是如此。但是如果教学得法,便可事 半功倍。要取得这样的好效果,趣味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好方法。   中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 用传统教学模式,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把他们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问他们灌输在 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便不感兴趣
期刊
一节课的开始与结尾都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开始的好就可以使学生精力集中,学好知识;课末小结的好,就会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以下,就数学课的导入和课末的小结,谈些建议。    一、小学数学课的导入    大家知道,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导入新课?我认为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选择较好的方法。  1.数学课导入的方法。  
期刊
在现代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缺乏自信、自尊 , 不敢表现自己,喜欢顺从权威 , 独立性较差,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在集体活动中不敢主动要求参加其他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而在交往中,他们总是听从能力较强的孩子的安排,面对挫折时,他们常常害怕、退缩,惧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  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充满自信,敢于大胆尝试,而有的孩子却自卑畏缩
期刊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仅是学生听之有趣,学有所获,想有所得,忆有所感;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又像是从事一种导演职业,想法子要把教和学的关系统一起来。它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专拣好听的讲,以讨好学生;也不是板上钉钉,有板有眼,一切依照既定模式,循规蹈矩,招惹学生反感。  好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多元的,经过优化组合的,不露痕迹的,但又是有据可查的;它应该是无迹可寻的,应该是贯穿课堂始终的,但不是主宰课堂成败的。
期刊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评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实现师生交流的一种渠道,也是师生交流的另一个平台,更是师生情感升华的催化剂。  因此,恰到好处的使用评语,能够使学生扬长避短,完善自我,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良好的人格形成都有积极的作用。为了使教育评价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为了学生健康成长,我在评语评价方面进行了尝试与探索。    一、评语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    过去的评语评价,
期刊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生活、活动和游戏的情境中,容易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创设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数学内容去思考,一般分为情境故事化、情景活动化、情境生活化和情境问题化。    一、情境故事化  
期刊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 的反应方式。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   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 ,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     一、以情激学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其乐于提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  因此,课堂上要
期刊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所在。创新是教学变革与发展的动力与灵魂。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让学生充满好奇心和兴趣,破旧立新,师生互动重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灵活多变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开阔知识视野,从而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  要达到这一目标要求,笔者认为数
期刊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呢?    一、让学生主动探索    1.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其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绝不一样,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