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系统理论在地下水水质预报中的应用

来源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k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述了“灰色系统”理论,模型建立步骤以及计算、检验、精度分析方法,并用郑州市地下水中氯离子浓度随时间变化作为实例进行了具体的预报。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1984/85年我国首次南大洋考察带回的燐虾样品,采用氟试剂比色法,分析研究了南极大燐虾(Eunhausia Superba)的氟含量,结果表明:南极大燐虾含有很高的氟.虾壳含氟量最高,平均为4303mg/kgF;其次是头胸部,为1890mg/kaF;整体含氟量为1191mg/kgF;肌肉中最低,为370mg/kgF.雄性燐虾与雌性燐虾对氟的吸收和需求不同.冰冻贮存的大燐虾氟含量超出了美国
期刊
1987年8月—31日在剑桥大学地球科学院分别举行了地质及固体地球物理工作组会议及混合会议.两天的会议主席都由新西兰人担任.地质工作组会议内容包括:1.开幕.自我介绍;2.圣迭戈会议提案采纳及执行情况;3.本次会议新议题:a.地质制图,主要确认专家组会议提出的协调分工、统一图例、在大剖面协作中统一比例尺等事项;b.地圈—生物计划设想;c.南极地球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d.工作组向SCAR的年度报告;
期刊
1980年以来,中国对南极的气象观测和研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1985年2月在乔治王岛建立了南极长城气象站,国际站号为89058,此后一直进行天气观测,并向世界天气监视网发出报告.近年来,根据观测资料并结合南极和南半球其他资料,开展了极区气旋、影晌南极半岛的天气系统、大气化学、高层大气、辐射特点、南极海冰状态与气候变化关系等项目研究.这些研究对了解南极当地气候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提
期刊
期刊
1985年1月在乔治王岛东北约25海里(水深460米)海域,曾观测到范围较大的大磷虾群.在约4海里范围内用垂直探鱼仪记录了虾群的映象,进行了水平拖网.对6网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虾群组成相当均一.体长频数分布样品间的百分比相似性指数平均为84.3%,性成熟度组成频数分布的相似性指数平均为75.6%,说明这些样品属同一虾群.磷虾平均体长为46.8毫米,成体虾占群体的96.5%,表明它们为一生殖群体.群
期刊
本文报导了南极大陆沿海伯尔顿湖两种越冬浮游动物:双刺镰状水蚤和球栉水母的耐热和耐过冷能力的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动物具有较强的温度耐性,其12小时LD_(50)的上、下限温度,雌性双刺镰状水蚤可在14.8℃和—10℃偏下,球栉水母可在13.1℃和—8℃偏下.它们忍受的温度范围大于其他一些南极沿岸海洋无脊椎动物的.这两种动物的耐温能力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表明动物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温度变化和生理调节能力,
期刊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1985年12月至1986年3月南极长城站与新乡的短波通信效果,可通信的时段与频段,并将频段与计算的MUF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经过南极区的短大圆路径的通信频段上限与计算的MUF基本相符;经过北极的长大圆路径的通信频段上限与计算的MUF有偏差.其次详细介绍了在1986年1月和2月进行的传播方位测量结果.在南极长城站至新乡电路上沿大圆路径传播是主要的,而在一定时间内存在着一些非大圆
期刊
南极半岛及附近地区经常出现大风天气,它是影响该地区的主要天气现象.造成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是极地气旋.极地气旋的强弱、移速和路径的不同,对南极半岛及附近地区的影响也不同.而周围的环境流场也是形成大风的重要因素.所以,分析天气形势背景,对做好该地区大风天气现象的预报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利用1985年1月到1987年10月中国南极长城站接收的智利南极弗雷气象中心播发的南半球地面传真天气图,北京气象中心绘制
期刊
南极生物群起源与演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5月24—26日在伦敦举行.会议由英国地质学会、古生物学会、南极调查所和国家科学基金会极地项目部联合举办.会议内容涉及生物的起源;冈瓦纳古陆分裂、气候变冷、冰川作用、火山活动、极地长夜、洋流温度与生物演化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期刊
麦阔里岛和戴维斯站分别位于极光带中心和极光带极向边缘区内.这两处的极光吸收次数在晚间多些,其中突然性吸收主要出现在午夜(当地地磁时间)前,缓变性吸收在午夜后.极光吸收与太阳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太阳风高能粒子主要沉降在极光中心带磁午夜区,然后向东西与南北方向扩散,以向西的电射流为主,向东的为辅.但向西的弱些、速度慢些;向东的强些、速度快些.太阳活动增强后,尤其是强的X耀斑事件后,向西的电射流增多增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