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校区执行校长,我心中一直有个困惑——学生每天到学校的目的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会给出“学习知识”的答案,但各种课外班、学习机等都能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学习知识,那学生还到学校来做什么?对此,丰台五小教育集团的教师一直在不断思考和改变,并自2012年起,开始进行自主课堂研究,2016年与佐藤学先生和他的“学习共同体”惊喜邂逅,等到了这股变革的春风。
佐藤学先生走访了世界各地1000多所幼儿园、学校,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在学习中,我们看到学习共同体课堂是指向学生“学”的课堂,是指向学科素养的课堂,是基于“倾听”“互学”的润泽课堂。
听到心灵与思维碰撞的声音
学习共同体课堂强调“倾听”,“倾听”与“听”的不同在于,“听”是用耳朵单纯地收集信息,而“倾听”还要求听者将收集到的信息在头脑中进行思考和加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倾听中辨识自己的思考与他人发言间的关系,要在倾听中认识到课堂上每个人发言的价值,在倾听中学会吸收和接纳。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听到的一节高年级语文课——
在课上,一个孩子提出了一个在我听来十分有价值的问题,但因为人际关系不好,没有人愿意倾听,教室里甚至传来嗤之以鼻的嘲笑。此时,授课老师让全班同学都来倾听和分析她的问题,并且让大家带着她的问题再阅读文本。这时,学生们忽然发现,原来她的问题与文本的中心思想不谋而合。学生才意识到,每个人的发言都可能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去倾听的,班里的倾听状态有了很大的转变,学习、研究的氛围也更加浓厚。
这就是学习共同体“倾听”的价值所在: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在倾听他人的思维与价值,是在让孩子学会吸收、接纳和包容。在这样的倾听过程中,每个孩子都看到了自己和他人存在的价值,懂得了倾听比表达更加重要,为学习的真实发生奠定了基础。
在互学中品尝挑战与互助的乐趣
学习共同体课堂强调“互学”,但这并不等同于合作或者互相帮助,而是一种平等、协同、共生的关系,让学生感到彼此的存在对自己都很重要。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既能尝到挑战自我的“劲爆”,也能感到被指点迷津的乐趣。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表达见解,或是提出不同的观点,都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
记得听过一位年轻教师上《花羽毛的鸟》这节美术课。老师让二年级的孩子观察6张不同的鸟的照片,并把自己看到的色彩用油画棒画到学习单上。孩子们兴奋地观察着,涂抹着,突然,我旁边的小男孩高举起小手:“老师,白色在白纸上怎么表示啊?”老师故作神秘地一笑:“自己好好想一想,也可以和同桌商量。”小男孩冥思苦想,一分钟后,他用黑色的铅笔框,框住了一块白色的油画棒色彩,简单又清晰地表示出了白色的所在,这时旁边的小女孩也赶紧学起来。
这就是“互学”的课堂,孩子們既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也可以学着借鉴,既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也可以体验共同促进,深入学习的快乐,无论迎接挑战还是共同面对困难,都是学习真正发生的幸福!
学生能体验到安全与等待的温情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是润泽的课堂,学生可以安心地说出不懂,也应该学会耐心地等待。“不懂”是学习发生的起点,只有学生有不懂,学习才真有可能发生,“不懂”也是点亮课堂灵魂的烛光。因此,共同体课堂不是追求“顺利”的课堂,而是追求学术,敢于提出不懂,并解决学生不懂的安全、有价值的课堂。
一节五年级数学课上,老师让学生写出几个真分数并观察思考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通过讨论,几个反应快的同学说:“真分数分子永远比分母小。”其他学生纷纷点头。老师却发现小宽有点迟疑,于是鼓励小宽提出心中的问题:“为什么真分数分子永远比分母小?”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主动给小宽讲,却发现,要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并不简单。于是,大家一起想办法、理思路,想生活,找联系,最终不仅使小宽放松了皱紧的眉头,更让大家对真分数更加了解。
这就是润泽的课堂,孩子们可以大胆地提问,也可以在帮助他人时让自己获得提升与温情。润泽是心灵毫无保留的碰撞、分享,更是思维得到提升的喜悦,是彼此得到关照后的温暖。
为了让孩子们持久地听到不同的声音,感受学习真正发生的乐趣,体验教室中涌动的温情,作为教师,我们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我们沉浸在教材里,跨年段、跨学科地研究教学内容;我们走进去,把自己变成学生,体验他们的学习过程;我们微观察,在课堂上关注每个孩子的表情、动作,倾听交流的声音;我们真讨论,在课下交流,分享观察案例;我们真改变,做前测,设计预学单、导学单、思维导图,把课堂翻转,把更多地时间留给学生;我们站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去梳理教材,理清重点,给学生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作为教师,我们接纳了学习共同体,我们痛并快乐着前行,只为了让学生今天比昨天更热爱学习,明天比今天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未来我们将在学习共同体的改革中,开辟学习与人生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五小学京铁校区)
佐藤学先生走访了世界各地1000多所幼儿园、学校,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在学习中,我们看到学习共同体课堂是指向学生“学”的课堂,是指向学科素养的课堂,是基于“倾听”“互学”的润泽课堂。
听到心灵与思维碰撞的声音
学习共同体课堂强调“倾听”,“倾听”与“听”的不同在于,“听”是用耳朵单纯地收集信息,而“倾听”还要求听者将收集到的信息在头脑中进行思考和加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倾听中辨识自己的思考与他人发言间的关系,要在倾听中认识到课堂上每个人发言的价值,在倾听中学会吸收和接纳。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听到的一节高年级语文课——
在课上,一个孩子提出了一个在我听来十分有价值的问题,但因为人际关系不好,没有人愿意倾听,教室里甚至传来嗤之以鼻的嘲笑。此时,授课老师让全班同学都来倾听和分析她的问题,并且让大家带着她的问题再阅读文本。这时,学生们忽然发现,原来她的问题与文本的中心思想不谋而合。学生才意识到,每个人的发言都可能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去倾听的,班里的倾听状态有了很大的转变,学习、研究的氛围也更加浓厚。
这就是学习共同体“倾听”的价值所在: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在倾听他人的思维与价值,是在让孩子学会吸收、接纳和包容。在这样的倾听过程中,每个孩子都看到了自己和他人存在的价值,懂得了倾听比表达更加重要,为学习的真实发生奠定了基础。
在互学中品尝挑战与互助的乐趣
学习共同体课堂强调“互学”,但这并不等同于合作或者互相帮助,而是一种平等、协同、共生的关系,让学生感到彼此的存在对自己都很重要。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既能尝到挑战自我的“劲爆”,也能感到被指点迷津的乐趣。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表达见解,或是提出不同的观点,都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
记得听过一位年轻教师上《花羽毛的鸟》这节美术课。老师让二年级的孩子观察6张不同的鸟的照片,并把自己看到的色彩用油画棒画到学习单上。孩子们兴奋地观察着,涂抹着,突然,我旁边的小男孩高举起小手:“老师,白色在白纸上怎么表示啊?”老师故作神秘地一笑:“自己好好想一想,也可以和同桌商量。”小男孩冥思苦想,一分钟后,他用黑色的铅笔框,框住了一块白色的油画棒色彩,简单又清晰地表示出了白色的所在,这时旁边的小女孩也赶紧学起来。
这就是“互学”的课堂,孩子們既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也可以学着借鉴,既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也可以体验共同促进,深入学习的快乐,无论迎接挑战还是共同面对困难,都是学习真正发生的幸福!
学生能体验到安全与等待的温情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是润泽的课堂,学生可以安心地说出不懂,也应该学会耐心地等待。“不懂”是学习发生的起点,只有学生有不懂,学习才真有可能发生,“不懂”也是点亮课堂灵魂的烛光。因此,共同体课堂不是追求“顺利”的课堂,而是追求学术,敢于提出不懂,并解决学生不懂的安全、有价值的课堂。
一节五年级数学课上,老师让学生写出几个真分数并观察思考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通过讨论,几个反应快的同学说:“真分数分子永远比分母小。”其他学生纷纷点头。老师却发现小宽有点迟疑,于是鼓励小宽提出心中的问题:“为什么真分数分子永远比分母小?”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主动给小宽讲,却发现,要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并不简单。于是,大家一起想办法、理思路,想生活,找联系,最终不仅使小宽放松了皱紧的眉头,更让大家对真分数更加了解。
这就是润泽的课堂,孩子们可以大胆地提问,也可以在帮助他人时让自己获得提升与温情。润泽是心灵毫无保留的碰撞、分享,更是思维得到提升的喜悦,是彼此得到关照后的温暖。
为了让孩子们持久地听到不同的声音,感受学习真正发生的乐趣,体验教室中涌动的温情,作为教师,我们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我们沉浸在教材里,跨年段、跨学科地研究教学内容;我们走进去,把自己变成学生,体验他们的学习过程;我们微观察,在课堂上关注每个孩子的表情、动作,倾听交流的声音;我们真讨论,在课下交流,分享观察案例;我们真改变,做前测,设计预学单、导学单、思维导图,把课堂翻转,把更多地时间留给学生;我们站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去梳理教材,理清重点,给学生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作为教师,我们接纳了学习共同体,我们痛并快乐着前行,只为了让学生今天比昨天更热爱学习,明天比今天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未来我们将在学习共同体的改革中,开辟学习与人生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五小学京铁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