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演林奕华在香港大学任教,一节通识教育课上,他问同学:“香港人最崇拜的是谁?”五分钟的热烈讨论,得到的答案是:李嘉诚与刘德华。
一般人肯定觉得,李嘉诚排在刘德华的前面,原因在于——无论怎么说,艺人对社会的影响力,跟商界精英比起来,会显得稍逊一筹。但好玩的是,林奕华对此的解释,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路和理解。他在《等待香港》中反思,“香港人有多崇拜金钱尚属其次,更重要的是,香港人不崇拜勤劳。刘德华太勤劳了……”、“我们都叫他‘牛华’”……
听起来怪怪的吧,太过勤劳的人,反而不太被社会心态钦佩和推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有一句很特别的祝福语,只有在香港才会听见——“祝你不劳而获!”不要笑,这句话,说的人十分衷心,听的人大方接受。同样是中文,假如这句话在别处说出来,多半是讽刺的色彩超越了祝福的真挚,可是,在香港却名正言顺,理所应当。
这句话同时解释了为何刘德华的《天下无贼》在香港票房只能卖五百万上下,周星驰的《功夫》却有六千万票房。因为周星驰的电影,除了充满天马行空的搞笑以外,模式基本上属于“弱者拥有不为人知、不为己知的超能力”。看似小人物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梦想,可仔细想想,这真的是“平民”英雄吗?“平民”属性都是假的,寄希望于与生俱来的超能力,这难道不是一种不劳而获的心态?因为巧合而出现转机,小人物扭转大乾坤,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我麻醉?人们歌颂那些美好的旧时光,怀念那些一起打拼的峥嵘岁月,可是香港人,真的喜欢“努力”二字吗?
转念一想,就很好理解为什么这些年来港女变成“剩女”的情形:过于勤奋和刻苦去追求女生的男生,恰恰是能力不足的表现。港女们越来越独立,她们不喜欢为了送一个值不了几个钱的小礼物而跋山涉水付出辛劳的平民屌丝,他们再怎么努力,都没有什么了不起。港女们要的是高帅富,“不劳而获”、成王败寇才是正解。港女们择偶时不会把“有车有房父母双亡”挂在嘴边,但是,古典式的爱情模式,在大部分现代的港女心态中,正在崩溃瓦解。
香港的不少文化名人和社会研究学者,常常批评港女们的“公主病”。比如陶杰,口诛笔伐港女的种种毛病,分析她们找不到对象的心态和原因,引来社会上的大呼小叫。坦白讲,这确实也从客观上反映了港女变成“剩女”的原因。
但是,就像林奕华所说的,“不太崇尚过度的勤劳”,甚至有点喜欢“不劳而获”,是整个香港社会的心理取向,而非只有港女才有的特殊态度。港女们撒撒娇,挑剔一点,高标准、严要求一下自己未来的“另一半”,也挺正常,干吗非要叫大好年华的香港姑娘们,背上为整个社会心态埋单的沉重包袱呢?
香港姑娘们要明白的是,无论在香港还是北京,纽约还是伦敦,男女之间的感情,从两情相悦,到走向婚姻的殿堂,并非一上来就是面临“择偶”时间表的。与其探讨什么剩女不剩女的,不如好好地珍惜“牵手”前的相处,那个时候,是排除了私心杂念的相处,排除了社会压力下各种繁文缛节的相处,是两个个体作为两个“人”的平等相处,是考验一个女生心态是否健康的真正时期。
这个时间,或许很长,或许很短,不过,就算短到只有一分钟,也是决定你是否会成为“剩女”的关键一分钟。
一般人肯定觉得,李嘉诚排在刘德华的前面,原因在于——无论怎么说,艺人对社会的影响力,跟商界精英比起来,会显得稍逊一筹。但好玩的是,林奕华对此的解释,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路和理解。他在《等待香港》中反思,“香港人有多崇拜金钱尚属其次,更重要的是,香港人不崇拜勤劳。刘德华太勤劳了……”、“我们都叫他‘牛华’”……
听起来怪怪的吧,太过勤劳的人,反而不太被社会心态钦佩和推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有一句很特别的祝福语,只有在香港才会听见——“祝你不劳而获!”不要笑,这句话,说的人十分衷心,听的人大方接受。同样是中文,假如这句话在别处说出来,多半是讽刺的色彩超越了祝福的真挚,可是,在香港却名正言顺,理所应当。
这句话同时解释了为何刘德华的《天下无贼》在香港票房只能卖五百万上下,周星驰的《功夫》却有六千万票房。因为周星驰的电影,除了充满天马行空的搞笑以外,模式基本上属于“弱者拥有不为人知、不为己知的超能力”。看似小人物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梦想,可仔细想想,这真的是“平民”英雄吗?“平民”属性都是假的,寄希望于与生俱来的超能力,这难道不是一种不劳而获的心态?因为巧合而出现转机,小人物扭转大乾坤,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我麻醉?人们歌颂那些美好的旧时光,怀念那些一起打拼的峥嵘岁月,可是香港人,真的喜欢“努力”二字吗?
转念一想,就很好理解为什么这些年来港女变成“剩女”的情形:过于勤奋和刻苦去追求女生的男生,恰恰是能力不足的表现。港女们越来越独立,她们不喜欢为了送一个值不了几个钱的小礼物而跋山涉水付出辛劳的平民屌丝,他们再怎么努力,都没有什么了不起。港女们要的是高帅富,“不劳而获”、成王败寇才是正解。港女们择偶时不会把“有车有房父母双亡”挂在嘴边,但是,古典式的爱情模式,在大部分现代的港女心态中,正在崩溃瓦解。
香港的不少文化名人和社会研究学者,常常批评港女们的“公主病”。比如陶杰,口诛笔伐港女的种种毛病,分析她们找不到对象的心态和原因,引来社会上的大呼小叫。坦白讲,这确实也从客观上反映了港女变成“剩女”的原因。
但是,就像林奕华所说的,“不太崇尚过度的勤劳”,甚至有点喜欢“不劳而获”,是整个香港社会的心理取向,而非只有港女才有的特殊态度。港女们撒撒娇,挑剔一点,高标准、严要求一下自己未来的“另一半”,也挺正常,干吗非要叫大好年华的香港姑娘们,背上为整个社会心态埋单的沉重包袱呢?
香港姑娘们要明白的是,无论在香港还是北京,纽约还是伦敦,男女之间的感情,从两情相悦,到走向婚姻的殿堂,并非一上来就是面临“择偶”时间表的。与其探讨什么剩女不剩女的,不如好好地珍惜“牵手”前的相处,那个时候,是排除了私心杂念的相处,排除了社会压力下各种繁文缛节的相处,是两个个体作为两个“人”的平等相处,是考验一个女生心态是否健康的真正时期。
这个时间,或许很长,或许很短,不过,就算短到只有一分钟,也是决定你是否会成为“剩女”的关键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