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娘减肥记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y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吃点,比什么都难
  我娘身高1米65,体重176斤,饭前。
  今年夏天,我爹发病入院。高糖高盐高油的饮食习惯,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偏瘫在床。之后我娘也突发眩晕,一周内被抬去多家医院,被核磁共振里外里照了好几轮。医生说她血脂超标几倍,血浓稠得像粥一样,再加上一侧颈血管细,再不注意就得步我爹后尘,血管梗死,下半辈子一直需要照料。
  “我要是也成了一个废人,变成你的负累,不如死了。”她对我说。
  这个55岁的女人开始减肥。
  第一天,她迈上体重秤,低头一看,沉默。几秒钟后嘟囔了几句,这个秤不准,今天衣服穿多了,手机忘了掏出来之类的。
  那之后,她在门口看见个药房就径直进去,称体重。轮番找了三四个不同的体重秤后,她勉强同意以第一个秤的数据为基础,176斤。
  我娘在饥饿和贫乏中度过了青春年代,18岁眼见着我姥姥因癌症去世,骨瘦如柴,40多岁看我姨夫去世,形容枯槁。于是她坚定地认为,太瘦不好,能吃是福。
  炒五六个人分量的大盘菜,两大碗米饭,配上若干零碎,一大锅肉汤,谈笑间灰飞烟灭,我娘是俗称的“橡皮肚子”。有她在的时候,桌上不会有剩菜。出去吃酒席总是不能尽兴,回家还要干掉一锅。吃什么都行,吃什么都香,她吃东西那个劲儿,让身边的人不由自主地想添饭。
  对她来说,“少吃点”这三个字,比什么都难。
  医学减肥
  减肥第一神器是医生。
  第一次看营养科,大夫问询之后开出了每餐的摄入量,然后谆谆叮嘱:50克生米等于130克熟米饭,50克重的面大约等于一个馒头。所有包子饺子馄饨之类的肉馅儿都含有肥肉,禁食。
  “喝点酒行不行?”我娘问。她还想保留点白酒特权。
  “白酒热量高绝对不行,想喝葡萄酒的话……”医生笑眯眯地说,“改吃几粒葡萄吧。”
  用“粒”作量词来讨论吃葡萄,让我娘目瞪口呆。
  “还有问题吗?”医生的微笑那么完美,简直能上电视。
  “没有了。”我娘灰着脸,垂头丧气。
  回家路上,我娘绝地反抗,先说电视上某中医讲过喝酒能软化血管,一会儿怒摔说,这样不给吃东西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再来就拍着胸脯保证,只要少吃点就能瘦下来,“真没必要按医生的来。”
  对此,我说了三句话:第一,这是全省城最好的医院的专家号,之后我们还会去全国最好的医院看,都比老中医权威。第二,关于人生乐趣,我们可以去看看老爹目前在医院过得怎么样。第三,你可以不听医生的,先试一周。
  我娘虽然未能如愿以偿,但至少讨价还价有所斩获,愿意回家了。
  那一周,她按自己的方式“少吃一點”,一边喊着饿啊饿啊,一边每天都赶在没吃饭的时候跳到秤上,然后灰溜溜地走下来,把秤推回去。
  当然,她的眩晕没有缓解。
  我们还给她挂过一个特需专家号。我娘可怜兮兮地跟专家诉苦,说眩晕可能是因为饥饿。这个省内排名第一的神内专家埋首于一堆核磁共振的片子,听到这句话,从眼镜上面抬眼看她,射出两道冷光,调子拖长:“你说说,都想吃点什么呀?”
  娘亲两眼放光,描述她喜欢吃的菜、肉、米饭、面食,说着说着,咽下一口口水,脸色也仿佛好了几分。罢了,她委屈万分地陈述,饿得难受呀,应该给多吃点。
  啪。专家老太太把笔往桌面上一拍,“你饿,我还饿呢,你看看现在谁能吃饱啊!”
  “就这么点大!这么点大!”老太太把手握紧,气愤地比划着半个拳头那么大的一个团,“我中午就吃了这么大的一个馒头,坐在这里,要撑满一下午,谁不是饥肠辘辘!谁不想吃!敢吃吗?你看你,血脂超标那么多倍,能吃吗?你现在这个样子,还得继续减肥,至少这个月要瘦十斤。”
  “那,饿的时候就忍着?”我娘战战兢兢。
  老太太冷笑,“是饿还是馋?下次说饿的时候,你用清水煮一棵西兰花,一口一口吃,吃到你不饿为止。”
  我娘不由地坐直了身子,点点头。
  饿得睡不着
  科学节食,器具、环境和步骤都很重要。
  我在网上买了一个精确秤,20块钱包邮。每餐饭前,先秤一个盘子当餐盘,去皮清零。放入110克米饭,差不多一个拳头大小,去皮清零。放入各种蔬菜共计150克,叶子菜一大把不占分量,一块拇指大的茄子就要20克——为了多吃一口,我娘后来很少再选果实类蔬菜。
  每餐最令人激动的时刻,是放入20克牛肉(猪肉戒掉)或者40克去皮白肉。按医嘱,鱼肉的话,连骨头都要计入重量。这时,我娘眼睛就在数字和鱼肉之间上下扫动,“要这块,这里骨头少……哎呀不要给我鱼皮,这都算重量的!”
  同桌的人简直要被这种吃法笑死。他们一边捂着肚子闷笑,一边划拉点食物给我娘,劝着多吃一点,“吃一点没事的”。
  我娘看看我的脸色,正义凛然而又心有不甘地拒绝了。
  我爹娘常年饮食习惯不好。早餐基本是主食,少量面条稠粥或炒饭,午餐是大量炒菜、米饭和汤,晚饭和午饭基本相似,主食分量成倍增加。
  健康饮食的理念,要完全颠倒这种结构。
  每天早餐是一天中最豪华的,主食和肉类可以吃到两份,牛奶、鸡蛋和蔬菜都要吃,敞开吃,“违禁”食品比如猪蹄、汤包也可以尝。午餐按照医生推荐的分量称重,如果早餐主食吃了双份,中午就没有主食吃。晚餐能不吃就不吃,实在扛不住,吃少量蔬菜,禁食任何包括玉米、红薯、米面等碳水化合物。
  这套方案看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却很难。
  饿的滋味每晚袭来。从身体的不知什么地方涌动,从模糊变得清晰,直到明确地折磨胃、虐心。开始几天,我娘的情绪变得沮丧,晚上总是饿得睡不着,重重叹气。为了让她坚持,我也开始陪着挨饿,每天晚上不吃或者少吃。   一到晚上8点,我们俩躺在床上,就看着天花板沉默。咕噜噜的声音从肠道中传出来,此起彼伏,唱一曲隐忍的赞歌,渐渐浮现出某种喜感。
  “谁肚子叫?”“可能是我吧。”“我的好像也叫了。”“那再听听。”
  过一会儿,我娘说:“我饿。”我说:“我也饿。”
  我娘说:“我起来喝口水压一压。你呢?”
  我说:“睡了。明早敞开吃,做梦计划一下吃什么。”
  还能为你服务十年
  是否应该节食减肥因人而异。对我娘来说,细腰和锥子脸不是目标,瘦多少斤也不是目标,培养并维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是最重要的。
  到了实际执行这一步,也就一周左右。那七八天她饿得火烧火燎,考验耐心和意志力,但成效也很明显。几天内我娘的体重掉了6斤,这让她信心大增。
  再没两天,她已经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适应了这种倒金字塔的饮食结构。能按医嘱进食,晚上不再限制主食,只是稍微减量。但体重一直在逐步减轻。于是,从她第一天跳上秤的时候算起,一个月后,她饭后体重为150斤。作为额外红利,我也减轻了10斤。
  26斤肥肉都去哪儿了?我娘的脸不再浮肿,身体轻健一些,二十多年不能够盘腿而坐,现在从盘腿坐地到站起来,轻巧自如,肩颈腰椎压力得到缓解。以前常年服用可能造成肝功能损害的降血脂药,血脂依然超标3倍多,现在停止服药,血脂仅仅是轻微偏高。
  这超额完成了医生定下的“不可能完成的指标”。为了防止体重下滑过快,我娘适当增加了饭量。
  她真的很强大,是不是?
  很久以后,我娘吐露了一件小事。
  刚开始节食的某天,她从医院坐公交车回家。公交车站有个烧饼铺,芝麻、面、油和烤炉的颜色以及香气,猛烈袭击她的全部感官。那个下午,她站在烧饼铺前面,使劲儿闻着,看着师傅的手上下翻飞,摊一张、烙一张、摊一张、烙一张、摊一张、烙一张……
  她的手揣在兜里,紧紧抠着两枚硬币。她的胳膊想要伸出去,抓两块烧饼,塞到嘴里,咽下。
  她的心里還有个声音在盘算,如果配上酱牛肉,能吃多少个。而且这样吃,没有任何人看见,没有任何人知道,每一粒芝麻都会被小心地吃下去。
  她不记得站了多久,最后双腿如何艰难迈步,“我是为了你减肥的,我答应了你不能偷吃零食,不能当骗子,所以我走开了。”
  “你放心,”她拍拍胸脯,“我现在这体格,还能为你服务十年。”
其他文献
建议广大女性去读一读毛姆的名著《月亮和六便士》,这当然是一本讲梦想的书,但它也可以是一本情感指南——把毛姆降格成陆琪,文青们会打我吗?  书中的男主角查尔斯,是伦敦股票经纪人,40岁的某天,留下一张“晚饭我准备好了”的纸条,就拍拍屁股,抛妻弃子,去巴黎学画画了。  有人问,你怎能一个铜板不留就把你女人甩了呢?  查尔斯说,为什么不能?我已经养活她十七年了。为什么她不能换换样,自己养活自己呢?或者,
期刊
她叫陈媛,是个不幸的孩子。一岁多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脑瘫。母亲本想将她抛弃,但奶奶死活不答应。为了照顾陈媛,奶奶提前两年退休,带着她四处求医。几年后,病情无任何好转。到了上学的年纪,也没有学校肯接收她。奶奶只得在家里弄了间小教室,里面有黑板和桌椅。因为生理缺陷,一个简单的汉字陈媛要认几十遍、上百遍,可奶奶依旧不厌其烦。  教室并不是陈媛唯一的学习场所,奶奶时常背着她来到野外,教她读书识字。洁白的云朵
期刊
黄矿岩这个名字或许没人知道,但他的书《放飞美国》却家喻户晓。作为旅美教育家,现任迈阿密大学教授黄全愈的儿子,黄矿岩五岁时跟随父母来到美国,四年级进入各种天赋班学习,成为一个真正在中西文化合璧下成长的孩子。  等老爸黄全愈用零零碎碎的时间将儿子15岁的作品阅读完,再对比自己的著作《素质教育在美国》、《玩的教育在美国》等书全然不同的风格后,不禁赞叹:“我怎么养出了这么个儿子。”故意紧皱的眉头下,有一丝
期刊
S小姐的高调生活  S小姐是我们每次聚餐的必备压轴话题,方便入口,耐嚼易咽,人人都有兴趣掺和几口。  无论聚餐的主题是什么,差不多茶足饭饱了,总会有人提上那么一句,“哎,你们看了S最近的朋友圈没?”  这句话一抛开,就像扔出个手榴弹,原本瘫在椅子上昏昏欲睡的人群立刻炸裂开来,因为S的微信朋友圈,总是变着法的精彩。  “听好了,”有人掏出手机,点开微信,开始念,“昨天累得心力交瘁,和张导聊天时透露了
期刊
爱美的舅妈,  却嫁了个游手好闲的男人  “你这个小拖油瓶呀!”舅妈常这样说我,当她烦恼的时候,生气的时候,心有不甘的时候,她就会用食指点着我的头这样说。  我三岁时,爸妈离婚,我被判给了妈妈。妈妈再嫁,继父容不下我,我就被丢给了外婆。从此,妈妈除了寄来生活费,很少来探望我。外婆跟舅舅、舅妈住在一起,所以我也就等于是住在舅妈家里。外婆很疼我,有什么好吃的常常趁表哥出门玩时,偷偷塞给我。舅妈发现后就
期刊
顽童”肖山作為专业的儿童形体教师,经常带队参加全国乃至国际的各类儿童模特赛事。“T台上,腿就是模特的第二张脸。”但很多小模特的腿型并不完美,他们当中甚至不乏“内八字”、“外八字”,“O”型腿和“X”型腿。然而,大多数父母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平时走路跑动都正常啊!”而内行人肖山却明确告知:腿型出问题,也许和父母的健康教育观有莫大关系。  畸形腿究竟拜谁所赐  薇薇妈最近正为孩子的畸形腿发愁,三岁的薇
期刊
很高兴自己生了病  出差两个月,下火车第一件事就是往父母家跑。迎接我的却是爸爸那一纸漂亮的书法:即日起,高明与高山断绝父子关系,双方老死不相往来。  高明是爸爸,高山是我。虽然到今年法律才规定不探视父母犯法,但爸爸在三年前就给我判了个“死刑”。  妈妈数落爸爸:“闲出毛病了吧,孩子才刚下火车,你就不能让他消停一会儿啊。”  爸爸的怒火一下子就转向老妈:“如果你也烦我,嫌我不中用了,你也走,我们离婚
期刊
全家人约好周末去公园,快到周末时,女儿因为一点小事闹了脾气,便说“我不去了,你们三个人去好了。”到了周末,她却开始兴冲冲地做各种出门的准备,我问她:“你不是说不去了吗?”她有点不高兴地说:“我当然要去!”  女儿爱使性子不是一天两天了,而研究调查也表明90%的孩子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任性表现,父母究竟该怎么应对呢?对于孩子爱使性子,家长或许会认定是性格使然,实际上,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行为习
期刊
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通过动手实践或借助新技术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但这一潮流与技术绝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专利。  你一定看过家中小孩着迷于绘画、积木或手工的专注模样,很多父母见此,担心孩子读书无法专心,殊不知,这很可能是某种天赋的表现。美国旧金山12岁的希薇雅热衷实验并经常有些小发明;她的同龄人阿瑞亚则非常喜欢摆弄机器人,仅仅用了四个星期,便设计出一个会爬墙的机器人……
期刊
希来你好,我是一名90后的小白领。现在资讯很发达,投资理财的渠道和方法也很多,我不知道是不是方法不得当,我选择的理财项目赚得总是不多,结果总是处于不亏不赚,甚至比在银行吃利息赚的钱还少。另外平时买的东西也蛮多,网上买东西很方便,又经常有打折,自己常常管不住手。  现在延迟退休的消息传出来了,我也比较着急,如果不打点好理财规划恐怕没法安心养老,但自己又控制不住要乱花钱。请问,我应该怎样消费、投资理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