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脑出血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且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易發生脑出血。脑出血诱发患者神经功能受损,严重者影响其生活质量。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康复、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9月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1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神经康复、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包括肢体功能、社会角色、家庭角色、情绪状况、思维状况、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评分均高于护理前,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10d及出院时两组组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上述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8.18%)高于对照组(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45%)低于对照组(14.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促进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快速康复,改善生活质量及预后,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预见性;神经恢复;护理满意度
脑出血主要是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导致的,老年患者居多,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且发展迅速、预后多变。目前临床上对不同脑出血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与治疗,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易造成医疗资源不合理利用,同时也会延误最佳治疗护理时机,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恶化。而预见性护理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护理模式,可为脑出血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法,改善其生活质量,快速恢复受损神经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选择110例术后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其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9月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接受尿激酶冲洗及颅内血肿钻孔引流术后的脑出血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男28人,女27人;平均年龄(63.36±7.27)岁;高血压平均时间(10.11±4.78)年;脑出血部位:小脑6例,脑叶8例,丘脑18例,基底节23例;观察组男31人,女24人;平均年龄(64.47±7.38)岁;高血压平均时间(10.37±5.15)年;脑出血部位:小脑7例,脑叶9例,丘脑17例,基底节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属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内容包括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生命体征测量及护理指导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过程如下:①充分了解脑出血病情治疗、护理特点,查阅并收集相关资料,根据医生诊疗方案及专家意见,由医生、护士、营养师等多学科医护人员共同制订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②成立脑出血实施小组,对小组内人员进行专业性分层培训,包括护士长、护理骨干、护士。明确各自主要职责,学习并熟练掌握脑出血相关知识、实施要点及特殊情况处理方法。③主管护士严格督查脑出血患者护理情况,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④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记录,及时作出评价并改善护理措施。详细记录病情发展情况并上报护理小组,及时分析病因,设计合理的应对方案。⑤护士长随机检查、督导,及时纠正偏差,并在患者出院前完成问卷调查。预见性护理措施如下:①危险因素预见性评估。②饮食护理。③心理干预护理。④生命体征预见性护理。⑤呼吸道预见性护理。⑥皮肤预见性护理。⑦泌尿系统预见性护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肢体功能、社会角色、家庭角色、情绪状况、思维状况、活动能力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10d及出院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8.18%)高于对照组(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45%)低于对照组(14.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出血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且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易发生脑出血。据报道,我国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率高达30%,而急性期致死率可达40%。脑出血诱发患者神经功能受损,严重者影响其生活质量。临床上多采取手术清除颅内血肿,缓解颅内高压进行治疗,但效果不理想,尤其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故术后采取有效护理措施继续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而护理干预措施是治疗期间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可忽略,临床上多采用NIHSS评估患者神经损伤情况及预测卒中结局,采用SF-36评价患者的社会功能改善情况。
有研究表明,对脑出血患者采取及时全面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对脑出血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结果显示,预见性护理干预组总有效率(94.55%)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80.00%),且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点对应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预见性护理干预组患者的神经康复情况明显改善。对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病情发展快速的患者,给予专人护理及预见性护理,极大地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本研究显示,预见性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5.45%)低于常规护理组(14.54%),提示预见性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本研究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患者的满意度为98.18%,社会功能各项指标评分均提高,这与以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本研究采用的预见性护理结合NIHSS评分可增强护理效果,值得临床应用。由于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为医师和护理人员共同拟定,使护理措施及预防路径更加完善,同时可使护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积极与患者交流,从多方面护理患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对术后脑出血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可有效利用医院资源,合理实施个性化护理方案,促进神经系统功能康复,改善生活质量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坚娥,黄菊.颅脑手术围术期实施预见性护理对肺部感染的预防作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12):167-169.
关键词:护理干预;预见性;神经恢复;护理满意度
脑出血主要是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导致的,老年患者居多,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且发展迅速、预后多变。目前临床上对不同脑出血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与治疗,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易造成医疗资源不合理利用,同时也会延误最佳治疗护理时机,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恶化。而预见性护理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护理模式,可为脑出血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法,改善其生活质量,快速恢复受损神经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选择110例术后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其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9月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接受尿激酶冲洗及颅内血肿钻孔引流术后的脑出血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男28人,女27人;平均年龄(63.36±7.27)岁;高血压平均时间(10.11±4.78)年;脑出血部位:小脑6例,脑叶8例,丘脑18例,基底节23例;观察组男31人,女24人;平均年龄(64.47±7.38)岁;高血压平均时间(10.37±5.15)年;脑出血部位:小脑7例,脑叶9例,丘脑17例,基底节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属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内容包括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生命体征测量及护理指导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过程如下:①充分了解脑出血病情治疗、护理特点,查阅并收集相关资料,根据医生诊疗方案及专家意见,由医生、护士、营养师等多学科医护人员共同制订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②成立脑出血实施小组,对小组内人员进行专业性分层培训,包括护士长、护理骨干、护士。明确各自主要职责,学习并熟练掌握脑出血相关知识、实施要点及特殊情况处理方法。③主管护士严格督查脑出血患者护理情况,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④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记录,及时作出评价并改善护理措施。详细记录病情发展情况并上报护理小组,及时分析病因,设计合理的应对方案。⑤护士长随机检查、督导,及时纠正偏差,并在患者出院前完成问卷调查。预见性护理措施如下:①危险因素预见性评估。②饮食护理。③心理干预护理。④生命体征预见性护理。⑤呼吸道预见性护理。⑥皮肤预见性护理。⑦泌尿系统预见性护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肢体功能、社会角色、家庭角色、情绪状况、思维状况、活动能力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10d及出院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8.18%)高于对照组(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45%)低于对照组(14.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出血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且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易发生脑出血。据报道,我国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率高达30%,而急性期致死率可达40%。脑出血诱发患者神经功能受损,严重者影响其生活质量。临床上多采取手术清除颅内血肿,缓解颅内高压进行治疗,但效果不理想,尤其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故术后采取有效护理措施继续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而护理干预措施是治疗期间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可忽略,临床上多采用NIHSS评估患者神经损伤情况及预测卒中结局,采用SF-36评价患者的社会功能改善情况。
有研究表明,对脑出血患者采取及时全面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对脑出血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结果显示,预见性护理干预组总有效率(94.55%)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80.00%),且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点对应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预见性护理干预组患者的神经康复情况明显改善。对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病情发展快速的患者,给予专人护理及预见性护理,极大地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本研究显示,预见性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5.45%)低于常规护理组(14.54%),提示预见性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本研究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患者的满意度为98.18%,社会功能各项指标评分均提高,这与以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本研究采用的预见性护理结合NIHSS评分可增强护理效果,值得临床应用。由于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为医师和护理人员共同拟定,使护理措施及预防路径更加完善,同时可使护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积极与患者交流,从多方面护理患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对术后脑出血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可有效利用医院资源,合理实施个性化护理方案,促进神经系统功能康复,改善生活质量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坚娥,黄菊.颅脑手术围术期实施预见性护理对肺部感染的预防作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12):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