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li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6月19日,“文学批评与当代文化建设”研讨会在苏州大学召开。诸位专家学者针对当代文学批评问题,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这个小专辑共4篇文章,郜元宝教授的《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个模糊印象——从<创业史>的批评与研究说起》是一篇“真诚”之作。他总结梳理了《创业史》在1960初、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两个“阐释高潮”,但这并不是一种考古学的趣味使然,而是在缅怀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形成的优良传统,并反思这个传统在当下的危机。经典作品有强大现实影响力,并由此也形成了诚恳、扎实、深刻,同样与时代保持血脉相连关系的“文学批评传统”。刘大先是一个有强烈主体实践情结的批评家。在他對人民性,及文艺四个标准的重新解读之中,我们可清晰地看到左翼文学精神在他身上的传承。刘大先的视野很开阔,充满激情与力量,甚至有几分“侠气”。他所推崇的批评标准,是一种有道德、有目的,不忘初心的批评,也要求批评家具有敏感观察力,理性清明的洞察,平等公正的善良,同情弱者与抗争不义的勇气。曹霞教授的《文学批评与时代的精神状况》也是一篇反思当代文学批评现实精神缺失问题的论文。她呼吁文学批评必须对时代发言,必须强化对当下性文本的阐释,重视批评的思想深度,这都是针对当下文学批评最重要的几个弊病的一家之言。曹霞问脉极准,思路清晰准确,她对余华的《第七天》引发的批评问题的反思,有着独到的见解。韩松刚博士的《文本细读与当代文学研究》则犀利、沉痛,还有着青年学者独有的躁动。他的反思主要集中于“文本细读”作为方法论和批评精神,在当下文学批评之中的缺失。“好的文学史既要有对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又要在文学发展视阈中关注文本的历史关联、思想关联、美学关联”,在对前辈学者大胆但真诚的批评之中,韩松刚展现了青年一代学者的时代担当。
其他文献
他从乡间来到城市  在一个酒店大厅揣摩世界  总想擦去梦中厄运  地板上种出的都是影子  每日重复默写生命的程序  在记忆中还铭刻对牲口的吆喝  那儿时在练习本上的橡皮擦,在这里  却擦拭着一茬又一茬上帝的脚印  仿佛行走在平靜的海面  大理石的心情随枯燥起伏  灯影闪烁着虚幻  惆怅的飘泊  无法在这坚硬的水面抛锚
期刊
手艺人将泥土捏成活人  时间将活人捏成泥土  女人的胸脯总塑得很凹凸  因为,人生出来就爬在乳房中  死后也卧在山峦上  捏的娃个个土得掉渣  其实明星邓超也剃这个牛屎巴  杜甫瘦得能看见肋骨,担心  那首诗挂不住乔口的落日  当模特的女娃都着旗袍  不僅曲线下省了许多细节  姿态中积累了  几个朝代的秀色  我初学捏泥人  捏出的胳膊很粗但无力  不能定名为《掷铁饼手》  捏出的头和身子一样粗 
期刊
离开古镇很久了  小河中的月亮打磨得很薄  岁月将它揣在背包里  每在梦中打开行囊  就轻轻播放出  妈妈哼着的那首童谣  沧浪之水将月亮  冲刷得像块薄薄的鹅卵石  在波纹中晃动  我再不想用它打水漂  真担心那些光腚的镜头  从溪水中飞出  清辉洒在老屋的窗欞上  月亮薄得像张窗纸 泛着乳白  我蹑足从窗下经过  卧房里有急促的呼吸声  我缩回那胆怯的手指  不敢戳穿那个害羞的月亮  记得月亮
期刊
有些历史用手写在纸上  轻轻地便翻阅过去  这里的演义  用脚拓印在石板上  厚重得不易折叠  时光将半边古街  打磨得发亮  凡是路过的人  低头可以找到影子  对照前人的风范  还能整理自己的衣冠  每一块青石板  印刷着古老的脸面  踩着那些凹凸的节奏  腳底涌动千年底气  铿锵的经典里  行走着几分羞愧
期刊
那些粗糙简单的岁月  总把那幼小的纯洁  磨得破损裸露  但总有一种情结  将祖宗的传承搓成细线  把人间的羞耻缝补和遮掩  在那时街坊的世俗里  针线是一曲女儿经  补丁被翻看成弟子规  生活中知微见著的崇尚  都用四书五经中的精气神  日复一日缝补出来  每当行走在耀眼的时尚之中  總想从这个光鲜的世界里  找到一块新鲜的裸露  让快要失传的针线  派上真实的用途  但我发现祖传的手艺  已无
期刊
1990年代以来,伴随着商业经济对构成社会根基的经济结构的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从以伦理结构社会转向以经济结构社会。相應地,建筑在强化群体伦理基础上的文学的教育作用趋向弱化,建筑在商业个体人生基础上的文学的娱乐功能消费功能得以强化,类型文学渐成文学时潮,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科幻小说、悬疑小说、公案小说等等,不一而足。每种类型文学,都自有其文体形式,譬如,武侠小说,快意恩仇,魔道斗法;言
期刊
村头磨房边的老水车  好像城里的大钟  虽没有鸣响,没有指针  但那嘎吱嘎吱的叫声  经常咬痛我的梦  村子似个大磨盘  父亲是那推碾的人  白天推着太阳  晚上转动着月亮  老把日子碾成泡沫  将星星磨出泪水  如今碾子失業了  水车仍在空转  它把故乡的发条  一天一天拧得很紧  却一直没能敲响  那口孤独的钟
期刊
我听见嘭的一声  门就关上了。那是无风的日子  瞬间被关在门外的  是许多熟悉的人  以及我热爱的人  嘭的一声,他们就转身离去  他們不可思议地离去  在关门之后  我还记得他们的声音和表情  在那些无风的日子出门  让我难以相信,他们像一次远行  像失踪者那样  没有归期  只有嘭的一声,只有我看见了  关门的那只手
期刊
即便是一丝轻风  也能吹动  墙上那本斜挂的旧历  时间在风中晃荡  如钟摆,衰老的显现  让我一次又一次  低下头来  看不到很远,我就开始关注  更弱小的事情  我低头时,只需要浇灌  窗前的綠萝  这一刻的黄昏如此生动  想起多年前阅读  一封旧信,青石阶上的脚步声  越来越近  风吹过的日子,落叶满地  我知道自己  正在回来的路上
期刊
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  是无意义的,只是无痕的风  吹过我岁月的门窗  我注视这日常世界  所有的事物  都留下比事物更轻的阴影  我不再追问什么  生命就变得明亮,四季安然  认真地重复每一个日子  在鸟声中早起  等待一场相同的雨  像面对诗歌,在时光中放弃  那些重量的词语  顺从季节的秩序,我能看见  秋天消逝,冬天降临  仿佛是某种衰老的象征  因简单而纯粹  我已坦然于这一切悄然无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