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它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出发,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体服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探究式学习,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所谓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以下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保证探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教师要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要多鼓励表扬学生,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探究成果,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应指导学生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完成探究学习任务。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由于创设了探究性的学习氛围,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都能以积极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3.给足时间空间,引导独立探究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取代学生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独立探究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4.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
小学生受知识的经验及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其探究能力的独立发挥,还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而指导的关键还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与策略。
4.1 根据需要,运用适当的探究形式。
探究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独立探究。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不同意见,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二是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通过认真听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得到提高。
4.2 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
4.2.1 观察——归纳即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如:观察一组算式:25×4=4×25,62×11=11×62,100×6=6×100……归纳出乘法交换率:在乘法算式里,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2.2 操作——发现即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如:学习圆的周长,先滚动直径不等的几个圆,再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接着找出直径与周长的关系,从而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2.3 猜想——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这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4.2.4 类比——联想即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以及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推出结论。如:学了长方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两对角线相等这一知识后,学生们可以推导出:正方形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两对角线也相等;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两对角线也相等。
5.挖掘探究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可以问学生:取一根18厘米长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8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逐步培养他们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增强他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探究式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教学形态,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它的成效不在于学生获得重大的创新成果,而是在于学生获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意谓和态度倾向。它顺应了课改综合化的走势,促进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文海山.《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当代教育理论研究》,2009.6.
[2] 石国利.《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实施探究性的策略》《中国教育发展与创新》,2010.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探究式学习,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所谓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以下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保证探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教师要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要多鼓励表扬学生,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探究成果,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应指导学生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完成探究学习任务。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由于创设了探究性的学习氛围,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都能以积极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3.给足时间空间,引导独立探究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取代学生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独立探究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4.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
小学生受知识的经验及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其探究能力的独立发挥,还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而指导的关键还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与策略。
4.1 根据需要,运用适当的探究形式。
探究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独立探究。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不同意见,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二是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通过认真听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得到提高。
4.2 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
4.2.1 观察——归纳即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如:观察一组算式:25×4=4×25,62×11=11×62,100×6=6×100……归纳出乘法交换率:在乘法算式里,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2.2 操作——发现即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如:学习圆的周长,先滚动直径不等的几个圆,再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接着找出直径与周长的关系,从而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2.3 猜想——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这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4.2.4 类比——联想即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以及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推出结论。如:学了长方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两对角线相等这一知识后,学生们可以推导出:正方形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两对角线也相等;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两对角线也相等。
5.挖掘探究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可以问学生:取一根18厘米长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8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逐步培养他们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增强他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探究式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教学形态,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它的成效不在于学生获得重大的创新成果,而是在于学生获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意谓和态度倾向。它顺应了课改综合化的走势,促进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文海山.《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当代教育理论研究》,2009.6.
[2] 石国利.《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实施探究性的策略》《中国教育发展与创新》,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