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利用复分解反应条件,有效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中的重点内容,在中考中覆盖面广,分值最重。学生必须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我在教学中巧妙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多年的中考中化学科都取得很好成绩。
  【关键词】有效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牵涉到物质分子(或晶体)化学组成的改变。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化学性质,这种化学性质是由构成它的分子决定的。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助燃性、腐蚀性,毒性等。它牵涉到物质分子(或晶体)化学组成的改变。
  分子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物质就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或离子)构成但这些结构已经和物质的化学性质根本不同了。
  化学性质的特点是测得物质的性质后,原物质消失了。如人们可以利用燃烧的方法测物质是否有可燃性,可以利用加热看其是否分解的方法,测得物质的稳定性。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氧化性、还原性、各类物质的通性等,都属于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例如“蜡烛燃烧”。
  化学性质,例如"蜡烛能燃烧”,在化学性质的描述中,常常伴随着“能、可以、会、易、具有”等的字眼。
  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是任何物质所固有的特性,如氧气这一物质,具有可燃性为其化学性质;同时氧气能与氢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水,为其化学性质。任何物质就是通过其千差万别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才区别与其它物质;化学性质是物质的相对静止性,化学变化是物质的相对运动性。 碳和碳的化合物中二氧化碳灭火、甲烷及乙醇等燃料的燃烧等融合在一起,而且还新增加了一些诸如燃料燃烧过程中能量的问题、燃烧后的物质(如酸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及新能源开发等知识,使得教材从知识体系上更加系统化,形成了以燃烧作为主线,燃料的利用、燃烧带来的不良后果、新能源急待开发等作为支线的一条知识带。
  例如,《燃烧和灭火》中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原来是一个由教师做的演示实验,现在改为由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并且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将实验进行了改进,即对仅仅验证白磷在热水中虽温度达到着火点,但由于没有接触氧气而无法燃烧的实验进行了延伸:将氧气通入烧杯中白磷的上方后,白磷在出乎学生意料的情况下燃烧了,这个现象极大地刺激着学生去探索其中的缘由,探究活动也顺理成章地被推到了高潮,学生在非常自然的情境中总结得出燃烧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原有的关于燃烧的体验在课堂中得到了理论上的提升。同时,该实验操作简单易行,很适合学生合作完成,确为教材改革中的成功之笔。
  再如,《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中增加了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有关酸雨的知识学生们在初一环境教育课程中就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由于酸雨对自然界的危害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够显现的,所以,学生无法对酸雨对自然界的危害产生强烈的感受。于是教材在此处安排了一个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用二氧化硫溶于水后所得到的溶液来代替酸雨,让学生观察其对金属、大理石和蔬菜等物品腐蚀的情况。实验实际上是将酸雨的效果进行了一些有效放大,实验中,在学生的视觉关注下镁带、大理石被蚕食着,新鲜的蔬菜在溶液中变黄、变黑等现象无一不使在场的学生受到了触目惊心的震撼,经过这样一个极为成功的体验性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酸雨对我们生存的环境的破坏这一事实,产生对新能源开发的迫切愿望。
  除了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实验以外,有些实验还具有生成的功能,如课题1《燃烧和灭火》中蜡烛燃烧现象不同的实验,教材只是注重了隔绝空气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会对燃烧造成什么影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前面对燃烧条件的探究结论,将实验进行再开发,如提供部分器材或直接由学生自己通过尝试性的实践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使正在燃烧的蜡烛熄灭,从这一活动的实施中我们看出学生的思维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尝试着各种方法,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外,还采用了书的扇动、用水喷淋、用剪刀剪去燃烧的烛芯等方法,这种尝试不是盲目的,是将前面得出的结论应用在他们的具体方法中,理论的精髓在这里得以体现。因此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生成性开发不失为一种值得探讨的手段。
  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中的重点内容,在中考中覆盖面广,分值最重。学生必须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我在教学中巧妙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多年的中考中化学科都取得很好成绩。
  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两种化合物。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1,有水生成;2,有气体生成;3,有沉淀生成。现在就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如下归纳。有水生成的有:金属氧化物(即碱性氧化物)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非金属氧化物(即酸性氧化物)和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有气体生成的:碳酸盐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沉淀生成的,先要了解碱和盐的溶解性。可溶解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铵,氢氧化钙(微溶)。盐的可溶性: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全都溶;硫酸盐不溶硫酸钡;盐酸盐不溶氯化银;碳酸盐只溶碳酸铵,碳酸钠,碳酸钾;磷酸盐只溶磷酸铵,磷酸钠,磷酸钾。由于碱和盐,盐和盐的反应都在溶液下进行反应,相互交换离子形成难溶物(即沉淀)。其中硫酸钡和氯化银两种物质不溶于稀硝酸。形成的沉淀物只有氢氧化铜是蓝色絮状沉淀,氢氧化铁是红褐色沉淀,其它的沉淀都是白色的。只要同学们上面的知识掌握了,就可以根据题目要求寻找物质进行反应,这不但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有机的集合起来,有效的掌握酸,碱,盐的性质,更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如果在教学中补充有色离子的知识讲解,如:含铜离子的溶液是蓝色的,含铁离子的溶液是红褐色的,含亚铁离子的溶液是浅绿色的。那么学生就会对离子共存题,物质推断题,实验探究题,除杂题都能解决。
其他文献
电势能是高中物理电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上承电场力、场强和电场线,下启电势、电势差。传统的教学中通常采用与重力势能类比的方法。但是由于正负电荷的存在、多变的电场情况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放性教学十分重要。当前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封闭性,应采用开放性教学模式,对初中物理教育进行改革,使教学模式满足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本文结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对开放性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从物理教学的角度,对开放性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物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开放性  1、前言  初
【摘要】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好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多媒体教学很早进入了学校,而且已成为教师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具。尤其作为自然科学像物理这样的课程更离不开多媒体。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来整合常规的实验教学,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降低难度,增进理解,使抽象问题变得直观易懂,使危险实验变成安全高效的实验效果,这是每一个使用多媒体的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话题。我的经验体
研究背景:许多因素例如老化、遗传、代谢异常、外伤、辐射、中毒、局部营养障碍等,均可引起晶状体囊膜损伤,使其通透性增加和丧失屏障作用,或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使晶状体蛋白
教育工作的进行应该以人为本,以往传统的应试教育工作,为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影响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另外,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为落后,校园的中缺乏对于心理健
详细介绍了应用于280 L/h液体空分设备中的PLC(SIMATIC S7)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硬件的配置。此控制系统成本较低,但功能较齐全,是小型空分设备理想的一种控制系统。图2
【摘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一、巧妙设计导语,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二、借助学生“喜欢实验”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 理论联系实际,体会知识的价值;四. 多法综合,灵活启发,培养学生能力;五. 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六. 灵活施教,巧加
铜绿假单胞菌,一种临床非常常见的致病菌,可寄生于人体各个系统,尤其以呼吸道更为常见。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均可携带该菌,但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致病,只有当人体由于各种因素导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他们对生活各个方面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给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国民必备的素质,创新能力应该从娃娃抓起。本文结合初中物理的教学工作,阐述了如何从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实验操作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实验操作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素质教育是深入推进新课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