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一锅浓浓乡味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q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吊锅,就是一种带有耳襻的小铁锅。过去,一直是乡下特别是山里人所特有的。如今,城里也开始雨后春笋般兴起这个农家产品了。这个支棱着两只耳朵,有点儿憨呆、有点儿土气的铁锅登堂入室到了城里,再用原来的名字,显然不合时宜,于是,文人墨客们就赋予它“吊锅”的雅称。
  在故乡地坪河,乡亲们都管它叫“炉子锅”。吊锅,在地坪河可谓历史悠久。我们小时候,地坪河的冬天清冷得出奇,房前屋后的水塘都结了厚厚的冰,上面可以行人。这时候,人们都离不开火塘和吊锅。他们边围着火塘取暖,边用铁罐煮饭、吊锅做菜,一家人围在一起拉家常、品饭菜,有时候还来点儿小酒,其乐融融也。
  地坪河物产丰富,河鱼野味、山珍地菇、腊肉豆腐、白菜萝卜、大蒜腌菜等等,随便几样皆可入锅,一锅乱炖味道好,人们不在乎锅里的内容,要的就是这种享受快意的火热生活。
  吊锅之下的火塘,多以松木、杂树蔸子为燃料。还未入冬,人们就会早早地在自家的自留山上伐些不能成材的歪树,把它锯成一截一截的,劈开、码好、风干,树蔸子也是平日就挖好了的,经过了半年或一个季节的翻晒,早已干得没有一点儿水分。松木本身带有油质,易燃且有一股自然的清香,故而,它与吊锅里那浓郁得化不开的香气融合起来,让一屋子都充满了诱人的味道。三年困难时期,农家的吊锅大都卸了铁襻,反扣着挂在土墙的一颗钉子上,里里外外布满了一层铁锈,有的甚至长年没有使用。后来,日子好了,吊锅又发挥了它的作用,而且,长年黑漆油亮的,像是向人们炫耀着它的滋润。吊锅里面的内容是没有定式的,可单一可丰富,如果女主人是个讲究的人,那她一定会巧手精心把吊锅做出花样,用料搭配、颜色组合都让人赏心悦目。那绿莹莹的是青葱韭菜;红艳艳的是熟透了的灯笼椒;黄澄澄的是蛋丝、蛋饼;白生生的是水灵灵的嫩豆腐;粉嘟嘟的是肉糕;青幽幽的是刚刚经霜的白菜。遇到这样的吊锅,没有人不眼放红光,有时候,恨不得连舌头都吞下肚里。
  冬日,是地坪河农闲季节。忙了一年的乡亲就会在这个时候适当休整,亲朋好友、邻里之间相互走动,串门叙旧拉家常。每当有客人或乡亲到来,主人便会备上比平时更加丰盛的菜品,挂上堆得满满的吊锅,煮得一屋子喷香。有盛情的还要烫一壶好酒,大家围着火塘落座,吃得满头大汗,喝得酣畅淋漓。人多筷密,你来我往,吊锅在吊钩上晃晃悠悠,欢声笑语向屋外恣意飘荡,像酒一样浓烈的亲情、乡情弥漫在村子上空,流淌在家家户户。饭毕,主人还会泡一壶好茶,端上南瓜籽、炒花生、苕果等,让客人们边吃边聊,挖古、侃神,天上地下、五湖四海的奇闻趣事都可以成为人们的谈资,直到客人们尽兴方歸。
  小时候,我们最盼望家里来客人。客人来了,我们这些小伢就像得到了肉骨头的狗子,满垸子疯跑。玩野了,疯累了,家中吊锅里的香味也一路打着旋儿飘进那爬满馋虫的胃里,坐到吊锅旁边,无视客人的斯文,兀自大快朵颐,直吃得小肚儿溜圆。
  吊锅虽简陋,却盛满了浓浓的情意。那平日里备好的食材哪一件不是家庭主妇们精心侍弄的结晶?她们把时光岁月揉进了肉糕丸子,把祝福心愿搁在煎饼里头。千般柔情,万般滋味,都浓浓地煮在吊锅里,那化得开的是满屋子的香味,化不开的是那难以释怀的深情厚意啊!
  浓浓的情意催生浓浓的亲情。吊锅出现在地坪河的时候,也就到了万家团聚的日子,一家人无论是在外工作、读书或者打工的,这个时候都像候鸟归巢,扑棱着翅膀飞回来。此时,火塘就成了他们的故事场,那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就像炉火越烧越旺。
  春节期间,我坐在堂哥的火炉前品尝他为我们精心准备的吊锅。堂哥问我,精明和细超你还记得不?我说,记得的,记得的。呵,他们都到城里开吊锅店了,据说还赚了不少钱。堂哥有些黑黑的脸上此时放出了红光,我似乎读出了里面太多太多的内涵,因为我和堂哥都知道精明和细超的故事。
  精明和细超是兄弟俩,精明精,细超梗。俗话说,“一娘生九子,九子九般形。”同是一母所生,性格却大相径庭。尽管差异大,可能是阴阳互补吧,两兄弟合得来。二人的父母长年多病,有点儿钱就扔进了药罐子,所以,精明再精,那日子过得也还是“睡猪槽盖冰块——没有一头热人”。二人老大不小了都没找上媳妇,其他季节还好,一到冬天,二人就赖火塘。母亲心疼柴火和电费,不好说精明就催细超,说,细超,还坐么事,困醒(睡觉)。细超颈一梗,说,困着有么事做哇?父母一听,知道二人有意见,得给他们说媳妇了,于是,到处托人做媒,好不容易给二人都找了媳妇成了家。这下可好,二人一吃完晚饭就搂着媳妇各自回房睡觉了。母亲又说细超,这么早就困醒,坐一下。细超说,坐着有么事吃呀?这个,在地坪河成了经典笑谈。
  父母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就决定分家,好让他们各自把小家经营好。家是分了,四壁空空,几年也不见好转。有一次,精明家来了两个客人,就把细超的碗借了,到吃饭时,细超靠在门框上嘟嘟囔囔地跟邻居说,你看我哥做的么事人家?来两个客跟我借碗,害得我用葫芦瓢吃饭。邻居一琢磨,差点儿把刚刚扒进嘴里的一口饭喷了出来。
  我们在不住的笑声中把精明和细超的故事又回忆了一遍,堂哥说,就这俩货,现在过得不比你差啊!唉!你们那点儿挨工资,连房也买不了,他们却都在城里买了别墅,滋润着哩!堂哥望了望我,又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地坪河哪个不为你骄傲啊!
  尽管故乡不再视我为唯一的骄傲,但我却为故乡而自豪!故乡在变,故乡的人更在变,我希望故乡的山水越来越美丽动人,故乡的人们越来越富足幸福!只是,不管怎么变化,千万不要把故乡的“根”变没了!
  这“根”到底是什么,我一时也说不清楚,或许,它就是地坪河的吊锅,浓浓的、酽酽的一锅汤吧。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去梧州北面山里的六姨家有多远?时空转回到二十多年前,搭班车,坐轮船,又搭面包车,再坐木渡船,然后翻山越岭,爬坡过坎,等到太阳落山,倦鸟归巢,看见山梁上高高举着火把,走在前面的妈妈就停下脚步,扭转身笑着对半弯腰身、两手摁住膝盖的我说:“丫头,看见了吧,翻过这道山梁,就到你六姨家啦!”  那时去六姨家,山势实在险恶,路途实在太遥远,遥远得去了一次六姨家,我回到家好长时间了,还在梦里累得叫苦连天,以至于
期刊
15年前,时任吉林省军区参谋长的我,去了一趟长白山,从此,便记住了那座山,便把一个“自己”留在了那座山上。  那年6月,百花盛开的时节,我从长春出发驱车赶往长白山。上长白山,并不是想去观赏天池风景,而是想去看看山上的那个哨所,看看哨所的那些战士,因为那个哨所的住址在吉林境内是海拔最高的、2749米的高峰上,除了一个季节性的气象站,方圆几十公里渺无人烟,他们大半年是与大风雪为伴。  我们是从长白山自
期刊
我们这一家子,有关内、关外之分。  关内是老家,在山东省肥城市的孙伯镇;关外是新家,在黑龙江省尚志市的一面坡镇。关内是大家,有父母,还有姐弟七个及其各自一家人;关外是小家,住着大哥、三哥、四哥及各自一家人。  一家分两地,看似复杂,其实也不复杂。若干年前,老家是出了名的穷山村。穷到什么地步呢?就是全家人成年累月、忙死忙活地干,但总是“采野蔬以充饥、扫落叶而为柴”。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天
期刊
都不容易,都在奔波中活着。只为,看到父辈的银丝。  都不容易,都在拼搏中屡试,只为,遇见久违的春雨。为父、为母,都不易。我不愿长大,可是,你已經变老了。  夜读你的背影,顿悟人生遭际种种,良久。
期刊
我几乎每天晚饭后都会来到河堤。一边是潺潺的河水,一邊是树木葱茏的小区公园,河堤就在这之间延伸。  也有三四年了吧,因为一场有惊无险的恙疾,我从忙碌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突然停了下来,这期间,想得最多的是人生的意义。病房里酒精药水混合的气味像无形的警钟,只要是醒着,就一直敲击着我的内心,像灌满铅一样沉重。结果是一场虚惊。出院的那天艳阳高照,我的主治医生笑眯眯地对我说:“就当你是来减肥的。瞧,你现在多年轻
期刊
我记得老家门前的墙角,有棵桃树,是母亲栽的,但不知哪年栽的。樹的主干粗壮,枝叶繁茂。春天桃花盛开,艳溢芳香。春风吹拂,花瓣凋落。下雨时,把泥土染得红红的。到了七八月,绿叶下硕大的桃子一串串的,成熟时呈玉白色、粉红色,犹如玉雕。有一年探亲回家,正是桃子成熟时,尝到了母亲亲手摘的桃子,那满口的桃水,蜜甜蜜甜的,是名副其实的水蜜桃。  今年是母亲病逝十周年。中秋前夕,我回老家,看到门前墙角的桃树已干枯,
期刊
一直灰蒙蒙的天空昨晚终于下起了大雪,早上起来便看见大片大片的雪花飘落。看着洁白的雪花,便想起了奶奶。  吃过午饭,踩在因多人踩踏而开始渐渐融化的雪上,我拨通了奶奶的电话。一片悦耳温暖的铃声之后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是爷爷接的电话,我告诉他学校这边下了好大的雪,还有同学在雪地上打雪仗呢!爷爷乐呵呵地说家乡永州也是下着雪,是米霰子(小冰雹),走到户外挺冷的,之后就是一大串的叮咛要我多穿点衣服别冷着多
期刊
2019年7月27日上午,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周总理家乡淮安区举行。梁晓声的《人世间》等6部长篇小说获奖。  评委会关于《人世间》的授奖词是这样说的:这是一部真诚而厚实的现实主义作品,态度诚实,描写切实,风格朴实。小说叙述耐心而周到,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社会最近五十年艰难而辉煌的巨变历程,细致地展示了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坎坷而又滞重的生活。梁晓声的写作温和、亲切,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物
期刊
5岁那年,父母请人给我看了一次相。  看相人并没有看我长得怎么样,五官如何,是否健壮,只问了我的生辰八字。然后两目紧闭,抬手掐算,满脸严肃,嘴里还念念有词,给人感觉他掌握着多么高深莫测的学问,觉得这行当也有公式、有定律、有运算。父亲在一旁静静地杵着,紧张地等着答案,那神情像是等着法官的宣判。几分钟以后,看相人睁开眼,脸也舒展开来,拖着长长的语调说:“这孩子命成不错,但犯西方。”“犯西方,就是往西方
期刊
青浆,是我们苏北农村一种普通的饭食。浆是自留地里收的花生磨的,青头是园头地脑长的。家常的青菜萝卜的清淡和花生的浓香拥抱在一起,再点上一把虾皮,就能激发出美好的味道。  老家房前屋后的小园地里,乡亲们总爱种些花生、玉米、西红柿、黄瓜,父亲也一样。在离家不远的后山坡上,有两块长条状的自留地。自留地是包产到户之前生产队按集体耕地面积比例分配给社员的,照顾社员种点儿蔬菜瓜果。我们家的五分地,一直保留至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