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课堂中出现的意外,转化成一种有效的课堂资源,巧妙地化解尴尬,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及和谐的师生关系,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意外;生成;课堂资源;教学机智;以学定教
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些意外,特别是在新课程大力推进的今天,提倡科学探究学习,提倡师生的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很多的教学“意外”在我们的课堂中屡见不鲜。有的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了,净是“瞎捣乱”。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是想尽办法引回预设的轨道,还是将错就错?有人说过: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将之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烧起来。而实际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
一、面对“意外”,教师要树立课堂资源意识,有效利用宝贵资源
树立课堂资源意识就是相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即将课堂教学中“暴出”的意外情况,看成是能利用的教学契机。新的课程观超越了“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狭隘观念,确立了教师即课程、学生即课程、教学环境即课程等新的观念。因此,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教教材”“教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创新和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越来越淡化了那种线性的、以预设为主的、忽视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更多地关注了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作为学习材料,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和生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突发的“节外生枝”乍看似乎完全属毫无用处的奇思怪想。但当我们真正去关注它、研究它时,却会发现这些“节外生枝”中也不乏隐藏着极具教学价值的课堂资源,这或许就是成就整个精彩课堂的亮点。因此,当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预设之外的“意外”时,不管是什么观点、看法、内容,教师都要树立“可能是一个良好的教学契机”的意识。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位老师让学生讨论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其中一式是2x 2(1-x)=0。有学生说是,有学生说不是。当时有很多老师在听课,执教老师很紧张,不敢就这个话题展开,而是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去解决。其实,精彩的对话就应该从这个地方开始。因为答案不一样肯定会引发大家的争议,“其他同学的意见呢?”这样一问,又把新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其他的学生进一步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确保学生更浓兴趣、更大动力的激发,产生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面对“意外”,教师要提高教学机智,借机施教,化解尴尬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是教育机智的集中体现,这些机智是我们在预案中无法设计的,面对“意外”,教师若能随机因势利导,巧妙转移,就能融化怪问,化弊为利。
我们最怕课堂中出现意外问题,出现尴尬事件,特别是上公开课的时候。但是在课堂中出现的意外、“出轨”都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我们教师的处理方法是否恰当。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充满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
然而,有时教师却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面对意外,信心不足,顾虑较多,要么担心无法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要么担心出现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宽或者自己的能力驾驭不了整个课堂,所以不敢正视这些“意外”,常常通过“回避”的方法,“巧妙”地避免“尴尬”场面,尽可能地“防患于未然”,使本应精彩的课堂变得暗淡无光。这样做不但使学生的好奇心下降,最重要的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原本勤于思考的学生也会变得懒惰。其实,正是课堂中出现了这些意外,说明了我们的学生是有个性的、有思考的;正是这些意外,才使我们的课堂能够耳目一新;正是这些意外,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只要我们提高即时应对的教学机智,借机施教,一定能够“化干戈为玉帛”。
三、面对“意外”,教师要“以学定教”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也深深注入了每一位教师的灵魂深处。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牢固树立“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作为教师,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只有灵活调控课堂教学,“以学定教”,才能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真正焕发出课堂的生命活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重组者”,是“动态”生成的推进者。教案不是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是像一部不能画上句号的手稿,一直处于自我矫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在教学中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这就需要教师能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四、面对“意外”,教师要用理智驾驭感情,正确面对
在课堂中也存在着与教学内容完全脱离的意外事件。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否则,只会造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如果教师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的无能。
倘若学生产生的意外无法转化为教学资源时,教师也需要以理解的态度应对,毕竟这意外也非学生所愿的。切不可简单地批评、指责、嘲讽,而应该用将心比心的关怀,让他们恢复原先的轻松、安全,只有感受到浓浓的人文关怀,才能继而再次认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正如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04-07.
[3]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名师教学机智例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县秋瑾中学)
关键词:意外;生成;课堂资源;教学机智;以学定教
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些意外,特别是在新课程大力推进的今天,提倡科学探究学习,提倡师生的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很多的教学“意外”在我们的课堂中屡见不鲜。有的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了,净是“瞎捣乱”。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是想尽办法引回预设的轨道,还是将错就错?有人说过: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将之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烧起来。而实际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
一、面对“意外”,教师要树立课堂资源意识,有效利用宝贵资源
树立课堂资源意识就是相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即将课堂教学中“暴出”的意外情况,看成是能利用的教学契机。新的课程观超越了“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狭隘观念,确立了教师即课程、学生即课程、教学环境即课程等新的观念。因此,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教教材”“教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创新和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越来越淡化了那种线性的、以预设为主的、忽视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更多地关注了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作为学习材料,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和生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突发的“节外生枝”乍看似乎完全属毫无用处的奇思怪想。但当我们真正去关注它、研究它时,却会发现这些“节外生枝”中也不乏隐藏着极具教学价值的课堂资源,这或许就是成就整个精彩课堂的亮点。因此,当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预设之外的“意外”时,不管是什么观点、看法、内容,教师都要树立“可能是一个良好的教学契机”的意识。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位老师让学生讨论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其中一式是2x 2(1-x)=0。有学生说是,有学生说不是。当时有很多老师在听课,执教老师很紧张,不敢就这个话题展开,而是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去解决。其实,精彩的对话就应该从这个地方开始。因为答案不一样肯定会引发大家的争议,“其他同学的意见呢?”这样一问,又把新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其他的学生进一步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确保学生更浓兴趣、更大动力的激发,产生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面对“意外”,教师要提高教学机智,借机施教,化解尴尬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是教育机智的集中体现,这些机智是我们在预案中无法设计的,面对“意外”,教师若能随机因势利导,巧妙转移,就能融化怪问,化弊为利。
我们最怕课堂中出现意外问题,出现尴尬事件,特别是上公开课的时候。但是在课堂中出现的意外、“出轨”都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我们教师的处理方法是否恰当。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充满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
然而,有时教师却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面对意外,信心不足,顾虑较多,要么担心无法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要么担心出现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宽或者自己的能力驾驭不了整个课堂,所以不敢正视这些“意外”,常常通过“回避”的方法,“巧妙”地避免“尴尬”场面,尽可能地“防患于未然”,使本应精彩的课堂变得暗淡无光。这样做不但使学生的好奇心下降,最重要的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原本勤于思考的学生也会变得懒惰。其实,正是课堂中出现了这些意外,说明了我们的学生是有个性的、有思考的;正是这些意外,才使我们的课堂能够耳目一新;正是这些意外,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只要我们提高即时应对的教学机智,借机施教,一定能够“化干戈为玉帛”。
三、面对“意外”,教师要“以学定教”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也深深注入了每一位教师的灵魂深处。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牢固树立“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作为教师,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只有灵活调控课堂教学,“以学定教”,才能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真正焕发出课堂的生命活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重组者”,是“动态”生成的推进者。教案不是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是像一部不能画上句号的手稿,一直处于自我矫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在教学中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这就需要教师能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四、面对“意外”,教师要用理智驾驭感情,正确面对
在课堂中也存在着与教学内容完全脱离的意外事件。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否则,只会造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如果教师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的无能。
倘若学生产生的意外无法转化为教学资源时,教师也需要以理解的态度应对,毕竟这意外也非学生所愿的。切不可简单地批评、指责、嘲讽,而应该用将心比心的关怀,让他们恢复原先的轻松、安全,只有感受到浓浓的人文关怀,才能继而再次认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正如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04-07.
[3]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名师教学机智例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县秋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