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召忠,被争议被需要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sco_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最受欢迎的军事评论员,也是人们口中的“战略忽悠局局长”
  张召忠家里有两只鹩哥,电话一响,它们就自顾自“接”起来,很热闹地叽咕一通。但张召忠说:“它们从来不学我说话。”显然这两只鹩哥想象不出男主人说话的影响力——说对了是电视台的收视率保障,说错了是互联网的点击率保障。
  63岁的张召忠退休了。后来者想在军事评论员这个位置上干出他这样的影响力,难。首先,他的外形条件过硬,高而帅,1.81米的身高,78公斤的体重,一身便装站在路边接记者,仍是小白杨般的军姿,足以秒杀那些刚跻身副处长、副总经理就体型失控的中年男子。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军事节目也需要审美愉悦。其次,他的说话方式难以复制,敢言和犀利且不说,关键是有趣,他恐怕是唯一一个在大众媒体上说话有趣的现役军人。“中国跑上来了,美国也傻了,山大王拿个大棒子,往下砸中国,另外告诉日本往下拽。”这样的军事评论语言,独他一家,别无分号。
  形象好,表达能力强,这样的人搁在哪儿都容易成名,更别说是在军队。说张召忠是20年来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现役军人之一,绝非夸张。但成名的人搁在哪儿都容易争议缠身,毕竟树大了,并非每片叶子都无懈可击,自然招风。
  得名“局座”
  细究张召忠身上的争议,无非围绕两类事。其一是他在某些具体预测上失误,其二是他在战略上始终唱衰美国。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中央电视台第一次直播战争,第一次请军事人员对正在发生的战争进行实时评论。这个军事人员就是张召忠,他暴得大名,家喻户晓。他的搭档、央视主持人鲁健形容他的评论风格是“气场强大,舍我其谁”。
  如今再回看当年的直播视频,平心而论,鲁健并非谬赞,绝大多数时间里,张召忠都点评到位。关键的错处是,在美军派遣地面部队前夕,张召忠预测美军会陷入巴格达城市保卫战,萨达姆手上的共和国卫队、沙漠风暴中的坦克战、杀伤性武器等会让美国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没过几天,萨达姆政权溃逃,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面对直播画面,张召忠和亿万观众惊呆了:“萨达姆前两天还出来转悠,怎么就顷刻瓦解了?我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作为军人,我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为什么不炸桥不埋地雷啊?是不是怕累啊?挖两锹土很累呀。巴格达人呢,有时候就是会怕累,你不要以为我在开玩笑。”
  此言一出,网上非议汹汹,嘲笑四起。
  没多久,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宣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作战行动已结束”,央视这场空前的战争直播也将结束。张召忠偏偏非常肯定地在直播中说:“战争没有结束,一场新的战争正在开始,这就是伊拉克人民反对美国占领的战争,会长期进行下去,也许三年五年,有可能十年八年。”第二天,公众舆论全在骂他:“你以为伊拉克是越南啊?那是戈壁!反抗力量往哪儿藏啊?”
  前一个“烂预测”到了第二年才有新线索。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伊拉克战争指挥者汤米·弗兰克斯退役,出版回忆录《美国士兵》,首次披露美军早已将萨达姆共和国卫队的师长、旅长直至总司令全部策反。张召忠大悟:“这是绝密的情报,只有美国总统、国务卿、参联会主席等极少数人掌握,谁也预测不出来。我的预测是按照当时我们所拥有的常规情报,包括我曾经在伊拉克工作时所知道的他们请法国、意大利军事专家修了许多城防工事的情况,得出的正常分析结果。”
  后一个“烂预测”直到2011年才见分晓。美军全部撤离伊拉克,8年间,美军伤亡惨重,消耗军费超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伊拉克是第二个越战泥潭”成为美国朝野共识。张召忠说:“作为一个军事专家,有些话当时说,别人是不理解的,这没办法。过了8年再看看,我没说错吧?”
  当然,在批评者眼里,这不过是张召忠的“找补”。他的批评者有新生代军迷、年轻精英、都市白领,都是习惯了网络舆论风暴的人。在他们的视角里,战争预测就是比拼即时分析准确与否,事后的情报和长期的趋势不能算数,他们依然对张召忠加以调笑,叫他“局座”,意思是“战略忽悠局局长”,说他擅长从战略上忽悠美国。张召忠知道这个绰号,“我是个懂得幽默的人,并不反感这么叫我。”
  不畏人言
  张召忠从没叫过屈。
  这一点,必须承认他做得好。不恼怒,不回嘴,亦不指责,不气急败坏,他平心静气,目不斜视,行走在各种或善意或恶意的调侃中,姿态始终很好,符合一个军人的形象。
  即使是应我们的要求对质疑进行回应,他也无一字指向批评者,仅仅陈述了自己的性格因素:不畏人言。“我经历过很多事情,从小就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这些事情包括,他是农民的儿子,“在河北盐山老家,日子过得很苦。”“我小时候看着也没啥突出的,别人提到我连感觉都没有,好像多这一个小孩子不多,少这一个小孩子不少,都不拿我当回事,我也不拿自己当回事。有人觉得我将来没什么出息,我感觉到这意思了,但我不多想,就日复一日地过日子。所以不管人们现在怎么骂我,我无所谓,都能高高兴兴的。网上的所有争议我都看,都知道,没什么,谁能一辈子不招人骂啊?”
  年少时,他有一个极不靠谱的爱好:文学。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60年代的乡村,这不是什么前途远大的爱好。“文青”张召忠在吟诗作画时,也没在乎过别人的指指戳戳。中学没毕业,他就到一家工厂实习了半年,工厂又把他推荐到当地的机电中专读书,学起了机械电子。他整天面对电子管、电路图,缠过发电机,装过收音机,还拆装过东方红拖拉机。“多务实的一个学科!一家伙把我所有的‘文青’情绪都弄没了。”好处是,这两年的理工科训练让他沉淀下来,“文学养成了我奔放热情的性格,机械电子养成了我不浮夸的行事方式。”
  乡村少年的不畏人言、奔放热情,到了日后的电视媒介上,就是一种极受欢迎的特质。这些年,人们聚焦于对“局座”的调侃,忽视了硬币的另一面——他的节目收视率很高,在有多位嘉宾的情况下,他说话的环节收视率也明显增高。是谁在支撑他的收视率呢?答案之一是普通老百姓。曾有观众写信给央视《防务新观察》节目组:“以后能不能让张教授多说一点,其他同场的嘉宾少说点?”有一次张召忠去甘肃酒泉讲课,一名工作人员坐出租车去现场,随口跟的哥说“快点,我要赶去张召忠教授那儿”,的哥立刻请求工作人员把自己捎进会场,一上午不跑活了,听课去。另一次张召忠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录制节目,几名老太太看见了,不管不顾,一定要把张教授拉出镜头合张影。他们喜欢他,因为他讲的军事听得懂。   
  答案之二是老一代军迷。上世纪80年代,张召忠在《舰船知识》《兵器知识》等公开发行的军事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包括主张立即建设中国自己的航母力量,还翻译了美国军事作家汤姆·克兰西的小说《追踪红十月号潜艇》,开当时风气之先河。他在那时就有了第一批“老粉丝”。老一代军迷至今还认为,“张召忠是军方专业人士面向大众推进军事科普第一人”。他们喜欢他,因为他是相伴最早、最久的军事专家。
  军旅变迁
  张召忠的军旅生涯长达45年。他把这45年分为3个时段,“每一个阶段,我都切身体会到军队的变革。”
  “从1970年到1980年,是我在军队的第一个十年,这十年的背景就是战争。”在举国认为随时有战争威胁的年代里,新兵张召忠作为一名中专生,实属高学历人才,直接就被分到山东文登的导弹部队。他的优势也体现了出来,有了机电中专打下的理工科基础,教导队讲的导弹知识他一听就明白。
  “当时军队时刻准备打仗,经费充裕。我所在的部队一年365天都处于战备状态。一个班十几个人,人手一条枪,随时放在枪架上,子弹袋就挂在旁边。每天都有紧急集合,所有的训练、演习都是实弹的。这和后来20多年里的军队有很大不同。”
  在导弹部队待了4年,张召忠被推荐上大学。起初听到的消息是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学习核潜艇技术,他很高兴;最后给的通知却是去北京大学学习阿拉伯语,“听说是北大招生的人看我长得还算周正,是个当外交官的材料。”
  
  
  
  阿拉伯语直接把他带到了真正的战场——1979年,他被派往伊拉克担任翻译,次年两伊战争爆发,这对他的刺激极大。“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国民当时的生活非常优越。我的一个伊拉克朋友,开战前去法国度蜜月,没过几天就回来了,‘我在法国看到和伊朗开战的消息,回来参军。’我说:‘你度完蜜月回来也不迟啊。’他摇头:‘那可不行!’我第一次觉得,身为一个军人却只能和语言打交道,实在太遗憾了。”
  更强烈的冲击来自战争本身。两伊战争中,双方使用了大量先进武器,张召忠对这些武器却一无所知:“公路上每天都有坦克、装甲车开往前线,我站在路边,这些武器的型号、性能居然一个也说不上来。伊朗飞机时不时来空袭,当地人问我扔下来的都是什么炸弹,为什么威力这么大。我一个导弹兵出身的人,还是一句也说不上来!当时我感觉,强军还得靠科技。1980年回国后,我立刻回山东文登原部队。”
  “从1980年到2000年,这两个十年,是我在军队的第二个阶段。”此时,中国已经走上改革开放的新道路,中央军委确立了“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增强现代条件下作战能力,加强海空军装备建设,成了军队重点关注的领域。张召忠的选择正好与这一时代命题相向而行——解放军急需一批武器装备的研究人才,他被借调到海军总部的研究部门。
  张召忠很快发现,最先进的军事科技资料都是英语、日语写的,阿拉伯语里没有最新军事知识。他马上改学英语、日语。在国家对外开放的气氛下,军队的学术氛围也开始活跃,学术沙龙、研讨会很多,渐渐有了一个军事学术圈子。能直接看外文资料的张召忠在研究中占了很大便宜,发表了大量文章,介绍最新的世界军事技术,他在军事学术圈子的名气大了起来。
  “但这一阶段,实事求是地说,军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没能把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协调好。当时国家基于国内外形势,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队要忍耐’。军队就过起了苦日子,好多部队的经费周转不开,军人工资长期偏低,连军装都不够穿,我40多岁还和家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筒子楼里。这一时期‘允许军队经商’,成了现在军内一些腐败问题的源头。我们做科研的,只能是安守清贫,埋头研究。”
  “2000年以后的这些年,军队出现了根本变化,停止经商办企业,军费开支由国家保障,而且有了很大提高。2000年,我们的军费也就是100多亿美元左右,现在是1300多亿美元。而且,军队确定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其实,我们的机械化并没有全部完成,但我们决定让机械化和信息化同时进行。这些年多亏了这一步棋。”张召忠的个人命运也再次跟军队大势合拍——他的专业方向是未来学,专门盯着十五、二十年之后的事情,包括未来网络战、未来信息战等等。上世纪70年代,他提出要在南海建立海上浮动基地;2000年,网络尚未普及时,他出版《网络战争》一书。这些都是他的得意之事。“我的博士生看完这本书跟我说,‘导师,你十几年前预测的很多东西都实现了啊。’这就是真正的预测,基于系统的学术分析,而不是对碎片化的信息做评论。”在未来学这个专业领域中,张召忠够自信,他喜欢提到一个著作等身的细节:“我写了4000多万字的书,堆在一起比我这个人还高。”
  另一个张召忠乐于提及的细节是:“我这45年,从农家子弟到士兵,从士兵到将军,没送过一分钱,没送过一瓶酒一条烟。我完全靠能力走过来的。”
  
  形象缩影
  上述3个阶段的军队变迁,张召忠和他的同龄军人一道经历了。但另一件事,张召忠是特有的——1992年,40岁的张召忠首次走上央视,成为最早的现役军事评论员之一。其23年的军事评论生涯,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中国军队塑造现代化形象的一个侧影。
  用张召忠自己的话说,他第一次上节目完全没什么创造性可言,只不过是接到一个任务:“你去中央电视台《军事天地》栏目讲讲三十六计。”那时候选一个军事评论员极其严格,中宣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把关,“组织上选我去,一是我总发文章,有点小名气;二是觉得我形象适合上镜。”做了一段时间,张召忠就不想干了。每次撰稿人都提前写好稿子,他只需要把稿子记下来,然后背给观众听。“背别人写好的东西,你们还要我干吗?”
  但这档节目让张召忠渐渐火起来,其他军事节目的邀约接踵而至,张召忠琢磨讲些自己的东西。“我是个学者,别人说过的观点,我去电视上重复,这不是丢人现眼吗?我只说新东西。”
  当时军事评论员是新事物,他想讲可以,但总政治部把关很严,上电视节目要一事一报,一次一批。这样的管理方式持续了10年左右。“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总政治部列了一个单子,单子上的现役军事学者,可以不经批准就到电视台做节目。这是个转折点,以后就宽松多了。”这一变化,与设立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设置军队开放日、披露军事演习信息、邀请外国媒体进军营等举措一道,被视作中国军队日益开放、透明的标志。“马上就建军88周年了,我们这些人能走上荧屏,和军队自信心越来越强有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军事评论员的经历也算是解放军进步的一个缩影。”
  张召忠超期服役了3年,如今退役,他不会再出现在突发新闻事件的评论节目中。“我不用再承担到媒体发声的任务了。但一些有多年交情的老节目,如果人家不嫌我烦,我会做下去,也就是央视的《海峡两岸》《防务新观察》,北京台的《军情解码》,吉林台的《召忠论剑》。”张召忠数了4个节目,“水上漂着的浮萍我就不谈了,我去寻找扎在水下的根。我想好了,以后我要讲的,定位就是两句话,一句‘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一句‘新闻背后的故事’。”
  沉默了片刻,张召忠精神一振:“来,替我拍几张照片吧!这是我最后一次穿着军装、佩戴军衔拍照了。过去也不知多少媒体拍过我的照片,但我一张都没拿到。这就算最后的纪念了。”他站起来,镜头里又出现了亿万中国人熟悉的面孔和一丝不苟的发型。叽咕的鹩哥也安静了,和大家一齐盯着镜头里的主人。
其他文献
英国大选终于尘埃落定,没有党派获得单独组阁的半数以上选票,政治上处于“悬浮议会”状态。为阻断工党联合其他党派组阁的机会,保守党领导人、现任首相特蕾沙·梅6月9日晋见女王,然后宣布与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组建联合政府。新政府能否顺利组成和正常运行?对英国内政、外交的影响几何?这些都有待观察。  首先,保守党内部团结面临考验。此次大选颇富戏剧色彩,保守党现在比选前少了10多个议席,特蕾沙·梅遭到党内强烈指
“他喜欢每个人如履薄冰地工作。”这是白宫工作人员和特朗普相处4个月后得出的结论。早年,商人特朗普就要求员工必须对他忠诚,做不到就立刻解雇。现在,当了总统的特朗普依然这样要求下属。他突然宣布解雇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局長科米,也就不足为奇了——科米正在调查去年美国大选时特朗普竞选团队成员与俄罗斯接触的事。在特朗普眼里,这就是背叛。他给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科米缺乏领导FBI的能力”,就把科米解雇了
本刊赴台北特派记者孙立极  这是《环球人物》记者第二次采访黄智贤了,上一次是在2017年。她是个很好相处的人,谈笑不拘,明快爽朗,尽管是电视节目里的“名嘴”,平日里却常身着T恤、短裤、运动鞋,毫无矫饰。  黄智贤的日程表很满,周一到周五每天录制政论节目《夜问打权》,周末也不全休。平日里,她笔耕不辍,写脸书(Facebook)、写微博、写微头条——那篇传遍国内外的《对美国副总统彭斯的回应》就是这样写
尼尔·莫瑞兹慧眼挑中《速度与激情》,把爆米花电影打造成吸金神器  人物简介:尼尔·莫瑞兹,知名制作人、编剧, 1959年出生于美国洛杉矶,1985年硕士毕业于南加州大学。1992年因制作犯罪电影《哈雷兄弟》成名,2001年起担任系列电影《速度与激情》的制作人,其他作品包括美剧《越狱》、电影《我是传奇》等。  上映不到10天,电影《速度与激情8》的全球票房就突破了9亿美元(1美元约合6.88元人民币
她是体育界出名的高身材、高颜值、高学历,急流勇退做起了体育公益事业  知道惠若琪很高,但见到身高192厘米的她时,《环球人物》记者还是有些发愣,实在太高了,以至于坐在椅子上也明显比常人大一号。  坐在化妆间的惠若琪与赛场上的她判若两人,没有凶狠的杀球和嘶吼的鼓舞时,她温柔安静的一面便展现了出来:说话慢条斯理,偶尔语笑嫣然,印证了那句“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9月17日,惠若琪参加了一档名叫《为爱
韩浩月 专栏作家  演员周一围最近从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那里接过了一纸任命书,为大型文化季播节目《上新了·故宫》担任“故宫文创新品特邀开发员”。这个不是官职,“开发员”的名头似乎也并不“高大上”,但真正值得关注的点不在这里,而是故宫在网络化、潮流化、综艺化路上一直奔跑不停的姿态。  这几年,闯入公众视野的故宫新鲜事太多了,卖萌皇帝表情包、恶搞鳌拜、淘宝创意礼品店……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国家宝藏
首尔新沙洞新开了一家烹饪图书馆。整个图书馆共有5层,藏有1万多本与烹饪相关的书籍。图书馆中有两处开放厨房供人使用,人们在3楼的厨房可以参照食谱自行烹饪食物,如果不想当场吃掉,还能打包带走;在4楼的厨房则可以好好向韩国顶尖厨师取经。这么“学以致用”的图书馆,可不是人人都能去的。圖书馆只对一家信用卡公司的持卡会员开放,在馆内的消费均需用这家公司的信用卡支付。信用卡公司公关人员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这样
理发店主里奇名下有4家理发店,也算是个有钱人,但是得知店里铺地板要花1000英镑(约合8641元人民币)时,他急得跳脚:“这是明目张胆地抢钱!我才不会让他们得逞呢!”不铺地板,怎么办?里奇想出一招,他让伙计们拿出店里所有的零钱,足足7万枚硬币,一枚一枚在地面铺开。伙计们也顾不得给客人理发,每天弓着腰趴在地上粘硬币。大家折腾了一个多星期,花完了所有硬幣,整出了“快来看啊,这里满地是钱”的效果。店里生
较之基辛格,曾在卡特政府任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的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博士在同我谈论中国时显然更具锋芒。  与基辛格一样,布热津斯基在华盛顿的办公室也在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总部大楼内。2013年3月7日下午,我和同事李博雅就在他的办公室内对他进行了专访。  布热津斯基生于波兰华沙,当时还差20天就满85周岁。身材修长、相当清瘦的他步态矫健,反应机敏。我问他:“您怎样保持得这样健康?”他笑着反问道
关颖珊曾说,自己与前夫如同双人滑组合一样默契。离婚后她仍旧积极出席各类活动,以乐观姿态面向大众。  人物简介 关颖珊出生于1980年7月,祖籍广东中山,曾获得9次美国花样滑冰锦标赛及5次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冠军,是美国历史上最出色的花样滑冰选手之一。  华裔花样滑冰女王关颖珊经历了一场狗血式离婚戏。离婚申请是男方克莱·佩尔提出的,说二人婚姻有“无法弥合的分歧”。佩尔还登报声明:“很遗憾地宣布,我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