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世纪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社会生活、就业、性生理与心理等方面的困惑与压力,情绪处于不稳定期,具有明显的情绪特征,这种情绪的差异性会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个性的发展。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的情绪表现和特征,提出了培养其健康心理、维持和谐人际关系的策略,以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大学生 情绪表现 特点 人际关系
[作者简介]国秀琴(1965- ),女,山东烟台人,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学;张继红(1966- ),女,湖南工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湖南 株洲 412008)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3-0124-02
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人们在认识和接触外界事物时,总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并伴随着各种相应的体验。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叫做情绪。人的情绪是对客观环境和事物经过内心体验所采取的态度,同时伴有外部表情,如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和个人立场、观点等。本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工作经验分析阐述大学生的情绪表现特点、情绪表现与人际交往的关系,并提出促进大学生情绪健康、改善其人际关系状况的意见和建议。
一、大学生情绪表现的特点
在新世纪大学生的情绪表现中,充分体现出半成熟的矛盾性特点,具有明确的两面性。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大学生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急风暴雨”一词来形容这个时期学生情绪强烈的特点。如对一件很不公平的事他们往往表现出愤慨、激动,反应强度很大。有时,他们又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如,许多大学生在阅读了一部文艺作品之后,会长时间地沉浸在某种情绪之中,一句话也不说,这种情绪不单纯来自于书中的内容,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他们的思考和遐想而派生出来的较为复杂的情绪和情感。
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大学生的情绪有时不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这是由于情绪体验不够深刻造成的。但有时他们的情绪又体现出固执性,如,一些学生因为几次失败便完全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
3.内向性和表现性。大学生在情绪上已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内向性和表现性并存。如,会在某种场合,可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然而有时候,为了从众或其他一些想法,会将某种原本的情绪加上一层表演的色彩,失去了童年时的那种自然性。
二、大学生的情绪变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情绪是人类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人类社会交往的存在和维持,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首先是语言交际的存在,同时情绪的作用一点也不亚于语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情绪通过表情渠道达到人们相互理解,它以十分微妙的表情动作传递着交际的信息,产生共鸣,培植友谊,成为人们建立相互依恋的纽带。人与社会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可以通过情绪反映出来,诸如爱和恨、快乐和悲伤、期望和失望、羡慕和嫉妒等,他们和语言一起或他们单独本身调节着人际行为。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前者的喜欢似乎是后者喜欢的一种回报,因而心理学家将这种相互吸引的现象称为回报性吸引。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就表现为,当一个人对对方表现出热情、真挚、友好情感时,这种情感通过表情等情绪来表达,对方也会给予同样的回报,从而有助于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而当一个人对他人表现出冷漠、无情时,则他人也往往会引起疏远、反感、甚至憎恶的情感,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不良发展。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的情绪表现直接影响其人际交往关系,对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新世纪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变化
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以往六七个学生在一起交往和游戏的情况,在大学生中就很难看见了。这是因为大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使他们需要有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而团伙的形式是不合适的。因此,他们交友的范围逐渐缩小,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一至两个。他们往往选择有共同志趣和追求、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性格相近、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的人做朋友,这一阶段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所建立起的友谊相对稳定。
2.朋友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一方面,朋友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有学者曾对我国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做过一项问卷调查,问题是:“你平时将自己内心想的事经常对谁讲?”中小学生的回答是父母,而大学生的回答则是朋友。他们认为:朋友之间能够同甘苦、共患难,能够从对方那得到支持和帮助。大学阶段朋友之间的友谊比以后各年龄段朋友间的友谊更直率,更易被观察到。有了朋友,他们表现得更热情、更积极、更富有信心和勇气。
另一方面,真正的朋友越来越少,人际关系缺乏和谐。主要原因有:以自我为中心,看不起比自己差的同学,不虚心向他人学习或倾听他人意见;自我封闭,不肯轻易展露自己内心世界;缺乏自信、妄自菲薄,害怕被人瞧不起等。事实上,维护友谊,不等于迁就对方,附和对方。靠一团和气来调和矛盾,虽然表面上不伤情感,但实际上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交朋友必须坚持原则,有时不妨做诤友,给予他人真心的批评与建议,建立真正的、互帮互助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3.与父母关系的变化。在童年期的儿童眼里,父母的形象至高无上,他们对父母既尊重又信任。进入青春期后,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1)情感上的脱离:他们不再依恋父母。(2)行为上的脱离:独立的愿望强烈,很少主动和家长聊天,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3)观点上的脱离:不再信奉父母的观点,对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4)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其他人的形象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他们心目中,这些人又都是近乎理想水平的形象,相比之下,父母就黯然失色了;大学生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也使他们发现了父母身上的某些缺点,从而削弱了父母的榜样作用。
4.与教师关系的变化。大学生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他们开始品评教师,对自己喜爱的教师,他们会认为他十全十美,对他负责的科目会努力去学;对于这位教师所提出的各种要求,会十分认真地去执行。而对于自己所不喜欢的教师的各种意见都持拒绝态度。这都是大学生的情绪表现所致。当今的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发展,但有些教师仍然以成绩的好坏作为评定学生的唯一依据。如有些学生成绩好,老师就特别喜欢;有些学生成绩不好,老师就不理不问。这就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情绪的健康成长。
5.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进入大学以后,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双方都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并对对方逐渐发生了兴趣,但是,在最初阶段,他们对异性的兴趣却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予以表达,或者在异性同学面前表露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或者在言行中表现出对异性同学的轻视;又或者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从表面上看,他们并不互相接近,而是相互排斥。这从安排自由组合座位上就不难发现,男生找男生,女生找女生。到大学二年级后期,男女生之间逐渐开始融洽相处,而且,在一些男生与女生心中,会有一位自己所喜爱的异性朋友。
四、新世纪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1.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性。有的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做达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在交往中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时,不顾场合,也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高谈阔论,手舞足蹈,不高兴时,郁郁寡欢或乱发脾气。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无论他们多么精明,永远也不会与人建立牢固的、持久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2.冲动心理强烈。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发展期,自制能力弱,遇事易冲动,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做事爽快,实则也是冲动的表现。像骑车相撞以及类似的许多小事情,是大家都不愿意发生的,有时也很难断定谁是谁非,双方谦让一下就相安无事了,即使自己有理,也可以忍让一点,好言相对,然而大学生往往一时冲动,气势汹汹,把事情扩大化、严重化,破坏自己的人格魅力。
五、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情绪,改善其人际交往状况的策略
1.加强心理卫生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情绪。学校和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卫生课重要性的认识,防止在教学过程中走过场。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电话热线等;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保健等专题讲座;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注意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真正了解自身的发展状况,使他们对因自己的生理变化而产生的各种问题有所准备,教会学生调控情绪的技能技巧。
2.增加处世技巧教育。爱自己是天生的,爱别人则是要经过后天培养的。所以要教育学生理解并体察父母的爱心,进而恰当地用各种方式表达对父母的亲子之爱。大学阶段男女生之间的爱慕之情是很稚嫩的,缺乏牢固的基础,很少有保持下来并最终发展为爱情和婚姻的。但是,只要处理得当,控制在相当有限的程度内,这种感情也有一定的意义。当一个大学生喜欢上异性同学时,他(她)自然也希望对方能接受自己,于是就能自觉地按照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尽可能地去完善自己,从而促进自己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视情况而处理,不能单纯冠以“早恋”的帽子而一味地压制,应怎么有利就怎么去做。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情绪和人际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国教子的理念,摒弃子女私有、家长制、重智轻德的思想。授予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尽量使学生与家长达到心灵的沟通,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如对父母家长提出一些建议:(1)多了解孩子,读懂孩子的心理需要;(2)有条件的应及时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3)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并坚持指导;(4)做孩子的朋友,经常与孩子谈心,交流情感;(5)尊重孩子的朋友,不用成人标准要求孩子;(6)不拿孩子当出气筒,不在大庭广众之下揭孩子的“短”;(7)勇于承认过错,不摆家长架子;(8)父母教育要求要一致,要以身作则,少训斥。
4.心理互换与相容。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一方面,生活中常常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当你站在别人的位置看问题时,就会了解别人的所言所行,获得许多从未有过的理解,便会觉得心理上的距离缩短了。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意见和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的权利,所以只能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别人,而不可能强制改变别人。如果时时处处尊重和理解别人的选择,不过高要求别人,就可以减少误解。要努力使自己心胸豁达,相互谅解,从而达到心理相容。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耿文秀,查波,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张嘉玮.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大学生 情绪表现 特点 人际关系
[作者简介]国秀琴(1965- ),女,山东烟台人,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学;张继红(1966- ),女,湖南工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湖南 株洲 412008)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3-0124-02
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人们在认识和接触外界事物时,总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并伴随着各种相应的体验。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叫做情绪。人的情绪是对客观环境和事物经过内心体验所采取的态度,同时伴有外部表情,如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和个人立场、观点等。本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工作经验分析阐述大学生的情绪表现特点、情绪表现与人际交往的关系,并提出促进大学生情绪健康、改善其人际关系状况的意见和建议。
一、大学生情绪表现的特点
在新世纪大学生的情绪表现中,充分体现出半成熟的矛盾性特点,具有明确的两面性。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大学生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急风暴雨”一词来形容这个时期学生情绪强烈的特点。如对一件很不公平的事他们往往表现出愤慨、激动,反应强度很大。有时,他们又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如,许多大学生在阅读了一部文艺作品之后,会长时间地沉浸在某种情绪之中,一句话也不说,这种情绪不单纯来自于书中的内容,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他们的思考和遐想而派生出来的较为复杂的情绪和情感。
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大学生的情绪有时不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这是由于情绪体验不够深刻造成的。但有时他们的情绪又体现出固执性,如,一些学生因为几次失败便完全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
3.内向性和表现性。大学生在情绪上已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内向性和表现性并存。如,会在某种场合,可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然而有时候,为了从众或其他一些想法,会将某种原本的情绪加上一层表演的色彩,失去了童年时的那种自然性。
二、大学生的情绪变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情绪是人类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人类社会交往的存在和维持,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首先是语言交际的存在,同时情绪的作用一点也不亚于语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情绪通过表情渠道达到人们相互理解,它以十分微妙的表情动作传递着交际的信息,产生共鸣,培植友谊,成为人们建立相互依恋的纽带。人与社会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可以通过情绪反映出来,诸如爱和恨、快乐和悲伤、期望和失望、羡慕和嫉妒等,他们和语言一起或他们单独本身调节着人际行为。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前者的喜欢似乎是后者喜欢的一种回报,因而心理学家将这种相互吸引的现象称为回报性吸引。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就表现为,当一个人对对方表现出热情、真挚、友好情感时,这种情感通过表情等情绪来表达,对方也会给予同样的回报,从而有助于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而当一个人对他人表现出冷漠、无情时,则他人也往往会引起疏远、反感、甚至憎恶的情感,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不良发展。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的情绪表现直接影响其人际交往关系,对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新世纪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变化
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以往六七个学生在一起交往和游戏的情况,在大学生中就很难看见了。这是因为大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使他们需要有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而团伙的形式是不合适的。因此,他们交友的范围逐渐缩小,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一至两个。他们往往选择有共同志趣和追求、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性格相近、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的人做朋友,这一阶段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所建立起的友谊相对稳定。
2.朋友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一方面,朋友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有学者曾对我国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做过一项问卷调查,问题是:“你平时将自己内心想的事经常对谁讲?”中小学生的回答是父母,而大学生的回答则是朋友。他们认为:朋友之间能够同甘苦、共患难,能够从对方那得到支持和帮助。大学阶段朋友之间的友谊比以后各年龄段朋友间的友谊更直率,更易被观察到。有了朋友,他们表现得更热情、更积极、更富有信心和勇气。
另一方面,真正的朋友越来越少,人际关系缺乏和谐。主要原因有:以自我为中心,看不起比自己差的同学,不虚心向他人学习或倾听他人意见;自我封闭,不肯轻易展露自己内心世界;缺乏自信、妄自菲薄,害怕被人瞧不起等。事实上,维护友谊,不等于迁就对方,附和对方。靠一团和气来调和矛盾,虽然表面上不伤情感,但实际上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交朋友必须坚持原则,有时不妨做诤友,给予他人真心的批评与建议,建立真正的、互帮互助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3.与父母关系的变化。在童年期的儿童眼里,父母的形象至高无上,他们对父母既尊重又信任。进入青春期后,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1)情感上的脱离:他们不再依恋父母。(2)行为上的脱离:独立的愿望强烈,很少主动和家长聊天,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3)观点上的脱离:不再信奉父母的观点,对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4)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其他人的形象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他们心目中,这些人又都是近乎理想水平的形象,相比之下,父母就黯然失色了;大学生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也使他们发现了父母身上的某些缺点,从而削弱了父母的榜样作用。
4.与教师关系的变化。大学生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他们开始品评教师,对自己喜爱的教师,他们会认为他十全十美,对他负责的科目会努力去学;对于这位教师所提出的各种要求,会十分认真地去执行。而对于自己所不喜欢的教师的各种意见都持拒绝态度。这都是大学生的情绪表现所致。当今的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发展,但有些教师仍然以成绩的好坏作为评定学生的唯一依据。如有些学生成绩好,老师就特别喜欢;有些学生成绩不好,老师就不理不问。这就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情绪的健康成长。
5.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进入大学以后,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双方都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并对对方逐渐发生了兴趣,但是,在最初阶段,他们对异性的兴趣却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予以表达,或者在异性同学面前表露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或者在言行中表现出对异性同学的轻视;又或者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从表面上看,他们并不互相接近,而是相互排斥。这从安排自由组合座位上就不难发现,男生找男生,女生找女生。到大学二年级后期,男女生之间逐渐开始融洽相处,而且,在一些男生与女生心中,会有一位自己所喜爱的异性朋友。
四、新世纪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1.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性。有的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做达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在交往中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时,不顾场合,也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高谈阔论,手舞足蹈,不高兴时,郁郁寡欢或乱发脾气。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无论他们多么精明,永远也不会与人建立牢固的、持久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2.冲动心理强烈。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发展期,自制能力弱,遇事易冲动,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做事爽快,实则也是冲动的表现。像骑车相撞以及类似的许多小事情,是大家都不愿意发生的,有时也很难断定谁是谁非,双方谦让一下就相安无事了,即使自己有理,也可以忍让一点,好言相对,然而大学生往往一时冲动,气势汹汹,把事情扩大化、严重化,破坏自己的人格魅力。
五、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情绪,改善其人际交往状况的策略
1.加强心理卫生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情绪。学校和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卫生课重要性的认识,防止在教学过程中走过场。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电话热线等;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保健等专题讲座;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注意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真正了解自身的发展状况,使他们对因自己的生理变化而产生的各种问题有所准备,教会学生调控情绪的技能技巧。
2.增加处世技巧教育。爱自己是天生的,爱别人则是要经过后天培养的。所以要教育学生理解并体察父母的爱心,进而恰当地用各种方式表达对父母的亲子之爱。大学阶段男女生之间的爱慕之情是很稚嫩的,缺乏牢固的基础,很少有保持下来并最终发展为爱情和婚姻的。但是,只要处理得当,控制在相当有限的程度内,这种感情也有一定的意义。当一个大学生喜欢上异性同学时,他(她)自然也希望对方能接受自己,于是就能自觉地按照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尽可能地去完善自己,从而促进自己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视情况而处理,不能单纯冠以“早恋”的帽子而一味地压制,应怎么有利就怎么去做。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情绪和人际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国教子的理念,摒弃子女私有、家长制、重智轻德的思想。授予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尽量使学生与家长达到心灵的沟通,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如对父母家长提出一些建议:(1)多了解孩子,读懂孩子的心理需要;(2)有条件的应及时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3)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并坚持指导;(4)做孩子的朋友,经常与孩子谈心,交流情感;(5)尊重孩子的朋友,不用成人标准要求孩子;(6)不拿孩子当出气筒,不在大庭广众之下揭孩子的“短”;(7)勇于承认过错,不摆家长架子;(8)父母教育要求要一致,要以身作则,少训斥。
4.心理互换与相容。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一方面,生活中常常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当你站在别人的位置看问题时,就会了解别人的所言所行,获得许多从未有过的理解,便会觉得心理上的距离缩短了。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意见和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的权利,所以只能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别人,而不可能强制改变别人。如果时时处处尊重和理解别人的选择,不过高要求别人,就可以减少误解。要努力使自己心胸豁达,相互谅解,从而达到心理相容。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耿文秀,查波,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张嘉玮.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