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丰饶的齐鲁大地自古就是人类孕育的摇篮,这也造就了以齐鲁文化为根柢的创作者。改革開放伊始,无论是再现广袤的山川土地或是记录多彩的人民生活,艺术家必然是围绕着民俗进行创作。而这一份“乡土”气息,随着时代的发展或多或少都遭受着误解与偏见,这也激发了新一批山东青年油画家的革新。改革开放至此,山东这种包容兼并的油画特色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传统与革新的脚步比肩并行。同样也留下了新的问题,如何平衡好传统与创新仍是山东油画家们砥砺前行的目标。
关键词:山东;民俗;创新;反思
油画自建国以后,因为国家建设需要、苏联现实主义的影响以及当时人民欣赏水平的局限,一直是作为宣传工具被使用。山东油画也是在这种环境下萌芽生长,大批的山东油画家投身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养分。这种重社会功利的艺术观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成为当时山东艺术家们创作实践的指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山东本土油画的挖掘才开始初露端倪。
一、改革开放初期以传统为本的山东油画创作
一个地区油画的发展历程是受各种因素影响而诞生的。从方法论来看,山东地区以传统为创作元素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不仅是根据创作者本人的意愿,更是取决于山东地区自古以来流传的美术创作“事件”或“现象”所产生的传播效应。这种关于美术或是说关于美的传播效应,是建立在接受者的角度上发生的,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解读。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本身就是一个历史雄厚的地区,无论是壮丽的山峦或是澎湃的海洋都是出自这方水土的一口颂歌。而齐鲁人民的生活习俗也早已烙入骨子之中,难以磨灭。因而山东油画的创作从体裁上就无法避免的从“土”入手。那么,怎么把这份“土”艺术化,怎么把山东的油画站上全国的舞台就成了改革开放后山东油画家们共同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在当时的中国艺术提出了“审美独立”、“形式自律”、“油画语言纯化”、“表现主义”以及“油画民族化”等命题。油画作为西方引入的画种,在当时如何与本土特色结合和如何表现成了主要问题。此时山东油画家面对风起云涌的西方美术热潮,开始思考本土文化资源,融合山东本土的民间美术尝试在油画上谱写新的篇章。而第一批恢复高考的美术学子开始在自己的家乡寻找养分,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中去生长。他们日积月累的观察生活,用速写的方式记录身边的人和事,及其渴望塑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山东油画,也正是这个时期,山东的油画之花已悄然绽放。在当时,有的人试图借鉴“印象派”的色彩去描绘胶东的海湾;有的人一心想把光彩夺目的山东民间艺术融入表现民间节日的油画创作题材;有的人则追索用汉代画像石那样古朴醇厚的艺术风格去表现劳动生活。
二、二十世纪末山东油画的发展
基于之前展览的的“乡土”气息,不乏有年轻的山东画家试图挣破这层枷锁,寻求“自我”的个性。1983年,杨庆义、王克举、宋齐鸣、徐彦洲、王力克和闫平等山东艺术学院首届油画毕业生正式毕业。较于之前风情展时参展的作品有着长足的进步,这也预示着山东油画新生代的崛起。
如果说早期山东油画像是叙事故事,那么此时的变革就是油画语言的独立性,在苏派油画影响诞生出的山东油画,开始出现了清新的气息。作为山东民间艺术杰出代表的木板年画等优秀艺术成为了山东油画新的养分,给予山东油画语言充分的探索空间。张洪祥、闫平、曹昌武等画家开始摆脱早年苏派的影子,借鉴民间年画、刺绣、剪纸的特色,对色彩、光线、造型等油画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注重画面的装饰性,追寻新的审美趣味。在那个年代的这些新星画家所扮演的不是延续既成的油画传统的角色,而是一个新时期的探索家,无论是从写实性、意向性、表现性还是抽象性,都是他们的新大陆,此时作为山东本土的民间艺术则是他们去遨游的方舟。
三、新世纪山东油画的步伐
在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来,中国完成了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并加入了全球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中国人也终于站在了一个全球化的文化视点上,逐渐养成了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价值的包容心态。新时期中国美术的繁荣是以开放的姿态,引进西方的现代和当代艺术。2003年,山东举办了一次具有创新意义的画展,即《我们的时代——山东油画展》。曾经画家们念念不忘的乡土气息此刻荡然无存,迈向新世纪的脚步已经踏入齐鲁大地。曾经的青年画家们已经掌握了自己独特的油画语言与情感思想,在自己的领域内旺盛生长。又有着一批年轻油画家以充沛的创作热情和更具时代特色的探索步伐走上舞台,他们没有经历过革命年代,没有对于乡土的独特情怀,取而代之的则是对新生活的向往,都市生活和电子图像成为了他们的武库。
在新时代的洪流之中,“去民族化”的“超文化”开始兴起,不少“弄潮儿”都在试探西方的意志,品尝西方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却无视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人文风貌的巨大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下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心理带来的新风貌。还有一些人打着创新的招牌,追求标新立异的特色和光怪陆离的效果,只注重画面外表的冲击力,将本民族的精神内涵束之高阁,这点引起了山东成熟的艺术家们进行反思。我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姓氏,这是根植于我们思想的标志,我们的民族文化也是如此,不论社会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发展,我们的油画都应该姓“山东”,是我们本土民族的油画。就像这些老艺术家们,有分析也有鉴别,以本土文化为基石得以发展。传统需要创新,但创作上不能张冠李戴。艺术也需要发展,却不是盲目照抄。山东油画在新时期,只有保持民族艺术的独立性才能绽放于齐鲁大地。
四、结语
改革开放后,山东油画经历了“乡土美术”、“伤痕美术”等潮流,在羽翼愈加丰满之时,寻求自己本土的、有价值的艺术语言成为了共识。从最早的模仿再现,到后来深入于形式语言的变化,本土民俗文化功不可没。追根刨底山东油画也是在这一背景之下诞生的,无论是写实性、表现性、意象性或是抽象性,都寄托了山东民俗独特的精神灵魂和审美情感。纵观油画史,怎样在新的时期中,面对世界艺术交流的大环境下,如何在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油画作品,造就不随波逐流的艺术风格,才能于新时代的海洋之中远航。
关键词:山东;民俗;创新;反思
油画自建国以后,因为国家建设需要、苏联现实主义的影响以及当时人民欣赏水平的局限,一直是作为宣传工具被使用。山东油画也是在这种环境下萌芽生长,大批的山东油画家投身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养分。这种重社会功利的艺术观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成为当时山东艺术家们创作实践的指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山东本土油画的挖掘才开始初露端倪。
一、改革开放初期以传统为本的山东油画创作
一个地区油画的发展历程是受各种因素影响而诞生的。从方法论来看,山东地区以传统为创作元素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不仅是根据创作者本人的意愿,更是取决于山东地区自古以来流传的美术创作“事件”或“现象”所产生的传播效应。这种关于美术或是说关于美的传播效应,是建立在接受者的角度上发生的,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解读。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本身就是一个历史雄厚的地区,无论是壮丽的山峦或是澎湃的海洋都是出自这方水土的一口颂歌。而齐鲁人民的生活习俗也早已烙入骨子之中,难以磨灭。因而山东油画的创作从体裁上就无法避免的从“土”入手。那么,怎么把这份“土”艺术化,怎么把山东的油画站上全国的舞台就成了改革开放后山东油画家们共同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在当时的中国艺术提出了“审美独立”、“形式自律”、“油画语言纯化”、“表现主义”以及“油画民族化”等命题。油画作为西方引入的画种,在当时如何与本土特色结合和如何表现成了主要问题。此时山东油画家面对风起云涌的西方美术热潮,开始思考本土文化资源,融合山东本土的民间美术尝试在油画上谱写新的篇章。而第一批恢复高考的美术学子开始在自己的家乡寻找养分,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中去生长。他们日积月累的观察生活,用速写的方式记录身边的人和事,及其渴望塑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山东油画,也正是这个时期,山东的油画之花已悄然绽放。在当时,有的人试图借鉴“印象派”的色彩去描绘胶东的海湾;有的人一心想把光彩夺目的山东民间艺术融入表现民间节日的油画创作题材;有的人则追索用汉代画像石那样古朴醇厚的艺术风格去表现劳动生活。
二、二十世纪末山东油画的发展
基于之前展览的的“乡土”气息,不乏有年轻的山东画家试图挣破这层枷锁,寻求“自我”的个性。1983年,杨庆义、王克举、宋齐鸣、徐彦洲、王力克和闫平等山东艺术学院首届油画毕业生正式毕业。较于之前风情展时参展的作品有着长足的进步,这也预示着山东油画新生代的崛起。
如果说早期山东油画像是叙事故事,那么此时的变革就是油画语言的独立性,在苏派油画影响诞生出的山东油画,开始出现了清新的气息。作为山东民间艺术杰出代表的木板年画等优秀艺术成为了山东油画新的养分,给予山东油画语言充分的探索空间。张洪祥、闫平、曹昌武等画家开始摆脱早年苏派的影子,借鉴民间年画、刺绣、剪纸的特色,对色彩、光线、造型等油画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注重画面的装饰性,追寻新的审美趣味。在那个年代的这些新星画家所扮演的不是延续既成的油画传统的角色,而是一个新时期的探索家,无论是从写实性、意向性、表现性还是抽象性,都是他们的新大陆,此时作为山东本土的民间艺术则是他们去遨游的方舟。
三、新世纪山东油画的步伐
在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来,中国完成了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并加入了全球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中国人也终于站在了一个全球化的文化视点上,逐渐养成了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价值的包容心态。新时期中国美术的繁荣是以开放的姿态,引进西方的现代和当代艺术。2003年,山东举办了一次具有创新意义的画展,即《我们的时代——山东油画展》。曾经画家们念念不忘的乡土气息此刻荡然无存,迈向新世纪的脚步已经踏入齐鲁大地。曾经的青年画家们已经掌握了自己独特的油画语言与情感思想,在自己的领域内旺盛生长。又有着一批年轻油画家以充沛的创作热情和更具时代特色的探索步伐走上舞台,他们没有经历过革命年代,没有对于乡土的独特情怀,取而代之的则是对新生活的向往,都市生活和电子图像成为了他们的武库。
在新时代的洪流之中,“去民族化”的“超文化”开始兴起,不少“弄潮儿”都在试探西方的意志,品尝西方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却无视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人文风貌的巨大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下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心理带来的新风貌。还有一些人打着创新的招牌,追求标新立异的特色和光怪陆离的效果,只注重画面外表的冲击力,将本民族的精神内涵束之高阁,这点引起了山东成熟的艺术家们进行反思。我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姓氏,这是根植于我们思想的标志,我们的民族文化也是如此,不论社会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发展,我们的油画都应该姓“山东”,是我们本土民族的油画。就像这些老艺术家们,有分析也有鉴别,以本土文化为基石得以发展。传统需要创新,但创作上不能张冠李戴。艺术也需要发展,却不是盲目照抄。山东油画在新时期,只有保持民族艺术的独立性才能绽放于齐鲁大地。
四、结语
改革开放后,山东油画经历了“乡土美术”、“伤痕美术”等潮流,在羽翼愈加丰满之时,寻求自己本土的、有价值的艺术语言成为了共识。从最早的模仿再现,到后来深入于形式语言的变化,本土民俗文化功不可没。追根刨底山东油画也是在这一背景之下诞生的,无论是写实性、表现性、意象性或是抽象性,都寄托了山东民俗独特的精神灵魂和审美情感。纵观油画史,怎样在新的时期中,面对世界艺术交流的大环境下,如何在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油画作品,造就不随波逐流的艺术风格,才能于新时代的海洋之中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