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造环境 提升能力塑品牌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ieH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承德市农广校创建于1981年。30多年来,学校以加强内涵建设为抓手,抢抓机遇,不断拓展教育培训服务领域,从单纯的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发展成一所集普通中专、职业中专、中等技工、多层次成人学历教育、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引进示范推广等多位一体的公益性教育培训和农技推广综合机构,有效地服务了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叫响了农广校品牌,被社会赞誉为小舞台唱大戏的“塞外小黄埔”,成为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回顾总结30多年的发展实践历程,学校之所以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抓住了不同时期的政策机遇,适应了经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需求。
  一、抓住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技能提升的有利机遇,开展全日制职业中专教育
  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必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标志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重点正在发生重大转移,同时也为农广校指明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承德市农广校敏锐地抓住这一难得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师资、场地、设施资源优势,及时调整办学思路,调整、充实师资队伍,下大力气改善软硬件建设,率先探索并实践了全日制职业中专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果,并得到了市领导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肯定。经过积极努力争取,市政府和市编制部门先后为学校加挂了“承德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承德科技管理工程学校”(职业中专)、“承德机电工程技工学校”(中等技工)等牌子。9年来,累计招收全日制职业中专或中等技工学生6000余名。学员经过2~3年系统性教育培训后,获得中职或中等技工毕业证书和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掌握了在城市和非农产业就业必需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本领。学员毕业后到北京、天津、青岛等多家大型知名企业就业。由于学校坚持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并重,学员综合素质较高,深受企业欢迎,瑞萨半导体北京有限公司、国家重点产业基地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数十家大型知名企业与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在学校设立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或冠名班。就业学员月收入达到3000~9000元,每年为农民家庭带来劳务经济收入2亿元以上,实现了“培养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社会经济效益。学校多次被市政府评为全市劳务经济先进单位、就业再就业先进单位,并被团省委、省人社厅确定为青年创业培训基地。学校在农广校系统率先闯出了实体化办学、全日制教学的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的新天地。
  二、抓住国家实施惠农惠教的政策机遇,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地方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惠教政策,为学校开展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学校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合作培养,服务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是争取扶贫部门的支持。市扶贫办将市农广校确定为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对本校招收的全日制职业中专、中等技工班中的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每人一次性给予1000元扶贫资助金,2005年以来,950名学员享受到了扶贫资助。二是学校作为本市唯一一家实施“人口资源转化素质提升工程”的办学单位,开展了“青年创业培训”助学行动,为计划生育家庭子女搭建“青年创业”平台。市计生委从计划生育救助公益金中按每生800至1000元的标准一次性为计生家庭子女提供助学补贴。2007年以来,累计有1500名计划生育家庭子女得到了补助,实现了就业、创业的梦想,也有效助推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三是争取库区移民迁建部门支持。承德区域内库区众多,是京津两地的重要水源地,保护水资源和移民迁建难度较大,移民安置和再就业任务繁重。学校主动与市移民安置部门沟通,开展合作,被确定为本市库区移民村家庭子女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市移民迁建办公室从专项经费中为来本校就读全日制职业中专的库区迁建移民家庭子女给予每人1000元一次性就学补助,为库区移民迁建政策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是争取人社部门支持。2008年以来,通过积极争取,并经省人社厅及市政府批准,为学校加挂了“承德机电工程技工学校”牌子。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城乡技能就业辅助计划的有利机遇,开展中等技工教育,省人社厅每年直接为本校下达城乡技能就业辅助教育培训计划200~300人,率先实行了零学费职业教育,近千名城镇“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或人均收入在国家低收入人口贫困线以下以及病、残、单亲等原因导致贫困的家庭子女得到了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三、抓住教育系统建设实训基地的机遇,加快提升学校硬件水平
  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需要良好的实践与示范基地和实训场地设施,理实结合、产教融合,从而提高教育培训效果。2004年以来,学校争取政府及教育、财政、发改、人社等有关部门专项资金支持,用于学校教学实训硬件建设。一是2002年以来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学校硬件建设,教学培训用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二是2008年以来,建设了数控加工实训室,配备实验教学培训系统,现代化教学实训设备;建设了机床电器维修实训室、中级电工实训室、电气控制与PLC实训室等,形成了完整的机电数控实训体系平台,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奠定了硬件基础。2012年,学校又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基地,投资280余万元,购置计算机等硬件370台套,应用软件系统30多个,建设了电子商务综合实训、物流管理、网上支付等实训平台。三是建设了现代化市级重点农业检测实验室,购置了高精尖检测实验实训仪器设备80余台(件),为开展产学研协作项目提供了检测数据支撑。建设了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的远程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可融入省厅视频会议网络,覆盖8所县农牧局终端和学校主会场及各培训教室,实现了与农牧系统、农广校系统、校内主分会场的网络信息融合,搭建了无线卫星小站与有线网络双路远程教育培训平台,以此探索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新模式。建立教育培训实践示范和实训基地,用于涉农专业教师教学实践和成果展示,起到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良好示范作用。四是在市校的协调带动下,8所县分校年财政拨付572万元,共有办公、教学培训用房面积6181平方米,教学用计算机600余台;投影仪30余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专用车12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实训能力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为产教融合、理实结合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活动奠定了较好基础。   四、引进示范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引领区域农业科技进步
  多年来,学校先后从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河北农大、中国农大、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合作引进新技术、新成果20多项,落实在产业园区、农户田间、种养大户,让学员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体现了农广校农民职业教育特色,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亿多元。其中,2003年引进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与北京仲元公司合作研发的植物氨基酸矿质肥和液态肥施肥模式,在本市蔬菜、果树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成为绿色蔬菜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该项目2007年获承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从河北农大中国枣研究中心引进的酸枣改接大枣技术已在承德市适宜区域示范推广,嫁接优质鲜食大枣100多万株,过去酸枣坡,如今已变成农民的致富坡、花果山;学校组织编写的《三优一化苹果栽培技术》和《河北月光鲜食枣栽培技术》已由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布实施,《灰树花仿野生栽培技术》已通过省质监局审核验收,即将颁布实施。在2013年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省农业厅将坝下张承地区精特蔬菜技术推广试验站建立在学校,并组建了创新工作团队,这在河北省农广校系统尚属首家。
  五、勇于担当,积极探索农民培训之路
  1. 敢于创新,率先探索新阶段送教下乡新路径。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对专业技术知识的需求愈加迫切。从2009年开始,学校带领8所县分校,率先在全省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涉农专业农民中专学历教育。在尊重农民意愿、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前提下,改要求农民进校学为教师进村到家,送教下乡、农学结合,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就需学习。通过对农业主导产业聚集区域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3990名青年农民进行3年系统性职业教育培养,使其成为了既有较高综合素质、又有专业技能科技的致富双带头人。由此摸索出的“依托主导产业定专业,优选师资教好课,健全制度严管理,培树典型引好路”的农民职业教育模式、实行双班主任制度、设立专职督学、常态化教学评估、理实结合、流程化管理等质量控制的经验做法受到省农业厅、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在全省推广。
  2. 注重实效,探索阳光工程技能培训绩效管理的承德模式。2011年以来,通过多次深入基层开展农民科技需求调查,将外阜先进经验与本市实际有机融合,不断加以完善和创新,初步探索出阳光工程培训与培育主导产业相结合、与重点农业建设项目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相结合、与基层区域站服务职能发挥相结合的“五结合”模式,运用固定课堂、田间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带动全市农业科技培训达4万人次,有效助推了区域设施蔬菜、食用菌、果品、肉(奶)牛、生猪、肉鸡、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和玉米、水稻高产示范方创建、配方施肥、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等项目的落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 大胆实践,趟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路子。2012年以来,根据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需求变化,学校积极主动到农业部和省农业厅汇报,争取到承德、围场两个县为全国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隆化、平泉两个县为全省试点县。随后及时深入试点县开展调查研究,征求基层意见,与试点县农广校一起共同探索制定出区域《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及管理办法》,明确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和认定标准,摸索出技术专家与培育对象结对子、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菜单式”培训模式。2013年6月28日围场县召开的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现场会上,市农广校的典型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出台了整合惠农资金,项目补贴集中倾斜、园区建设补助、贷款担保贴息、土地流转补偿、农业保险等一系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真正实现了农民“培训有机会,学习有榜样,政策有支撑,创业有平台”培育目标,初步探索出区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多年实践使承德市农广校深刻体会到:机遇稍纵即逝,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以战略眼光不失时机地发现机遇,并准确把握利用好机遇,才能不断增强农广校发展后劲,推动农广校办学持续健康发展。
  河北省承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张学东
其他文献
农民是新常态、新阶段背景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人数最多、潜力最大、需求最旺的重要群体,农民创业创新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储备和培养大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蓄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必然选择,是留住农村资源要素和人气的有效手段,也是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当前在国家政策的感召下,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民纷纷回到家乡,加入到创业创新的队伍中来,农家乐、休闲山庄、民宿、休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按照这个标准,金岭镇山上张家村“小米大王”张万寿还真有点长寿之相,但就是这个看起来干瘦羸弱的小个子,却顶起了金岭镇小米生产销售的一片天,不仅如此,他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开放,在山村的小小舞台上唱起了一出出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的大戏。  金岭镇是标准的丘陵地形,山丘连绵,地势起伏,附近的雾云山长年云雾缭绕,宛若仙境。这样的地理特点非常适合种植小米,前些年农户只是自发零星种植,虽然
近期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新增“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近日获悉,根据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审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委员讨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反复推敲和认真修改,共修改16处。其中,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中“积极推进农村改革”一段,增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适应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需要。  人大代表职教谏言  亟需抓紧修订完善职业教育法  王书平: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基础工程、民生工程。上海市委市政府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列入年度重点工作,综合施策,扎实推进。目前,全市共累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0539人,其中生产经营型4217人、专业技能型3342人、专业服务型2980人。  一、持续夯实职业培训基础  上海市根据自身实际,提出到2020年培育2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农业从业人员持证占比达到70%。为此,
近日,农业农村部向社会推介北京市房山区等100个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要求充分发挥这些范例在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指导各地交流做法经验、开阔工作思路、落实政策措施、建立推进协调机制、加强公共服务,营造农村创业创新良好氛围。农业农村部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各类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推介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做法和经验,充分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积极推动落实政策措
面对生源急剧减少、普及高中教育的教育形势,如何落实招生计划是摆在庄河农广人面前的一道考题。为了搞好招生工作,推进全市农广教育的发展进程,庄河市农广校采取依靠“政府搭台、中学导演、乡镇职校唱戏”的策略,保证了近几年招生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一、政府搭台  政府搭台就是市农广校通过市教育局以文件的形式下发招生计划,并出台对乡镇中学、乡镇职校的考核奖励办法。每年初,市教育局都要下发一份专门的招生工作文件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民,重点在农业。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农业在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外出人员不愿回乡种地,留守的农民种不好地,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要解决好“谁来种地”的
编者按:  田间学校作为一种新兴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组织农民参与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共同讨论、分享成果。如何更好地建设、运作和管理农民田间学校,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期专题展示各地推动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民田间学校的模式和经验。  寒冬时节的西春岗村,正好到了草莓扣棚后田间管理的关键时节。走进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草莓大棚,嫩绿的草莓叶郁
编者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调整结构,矫正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农业本身作为供给侧,亟待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分层次、多类型、常态化的系统工程,涵盖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培育体系和专业资质认证体系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教育培训体系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本期专题就新常态下专门机构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进行
2012年,湖北省农业厅坚持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培养农业和农村人才、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全省农业科教系统以阳光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培训为抓手,依托各行业、各部门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培养扎根乡野的“田秀才、土专家”,为全省粮食“九连增”、农民收入“九连快”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一、2012年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1. 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为实施好阳光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