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型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中一个新的挑战,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从明确课程设计、构建教学模式、制定评价体系、提高指导水平四个教学管理过程入手,探究学校和教师如何在探究型课程中呼唤学生的自主性。在课程设计方面,课程目标倡导生成性、表现性和差异性,课程内容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性;在教学模式方面,交互式的、对话式的、协商式的教学更有利于支持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评价体系方面,笔者建议使用档案袋评价,侧重于描述性评价,同时赋予学生自评的权利;在课程实施者方面,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信奉自由原则,优化学生的探究环境,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
关键词:探究型课程;自主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108
探究型课程的出现是新课程改革一个新的起点,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式、教学方式,更彰显着一代教育理念的更迭。传统应试教育的被动性一直以来都为世人所诟病,在它的条条框框束缚下,学校很难培养出具有主动创造性的人才。而现代社会的发展正需要这些自主创新人才的有力支撑。创新人才的培养必然是学校对学生自主性培养的结果。基础教育的“基础”在于使每个人成为人,唤醒人的自我。学校应该办回归教育本源的教育,办遵循规律的教育,办尊重人格的教育,办注重学生自主性的教育。而探究型课程恰好为正在四处找寻出路的学校打开了一个突破口,该类课程正是使每一位学生通过主观发现、自主探索和亲身体验的方式逐渐发展他们的自主性。本文将从明确课程设计、构建教学模式、制定评价体系、提高指导水平四个教学管理过程入手,探究学校和教师如何在探究型课程中呼唤学生的自主性。
一、不同以往的课程设计
1. 课程目标:倡导生成性、表现性、差异性
传统的课程是“行为目标”取向的,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受泰勒理论的“科技理性”所支配,体现的是“唯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虽然这种课程取向因其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而一度在课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其弊端也日渐显现。在单一的“行为目标”取向的控制下,课程目标成了外在于学生个体的存在。学生在接受科学制定的课程目标,中规中矩地沿着标准的行为路线前进的同时,已失去了活动的自主性,失去了个性化发展的机会,成为了任教师摆布的玩偶。
探究型课程的目标不同于传统课程,《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指出,研究型课程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倡导自主地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开展研究。由此可见,这样的课程目标在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类别划分中,应该是生成性和表现性的,更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性。探究型课程不再把教材当成“绝对真理”来宣讲,而是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真理相遇的场域,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利用已有的经验与真理进行对话,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去接纳、同化知识,又或是批判、改造知识,从而在课程中高扬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反思能力。
2. 课程内容: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性
传统的课程内容十分强调书本知识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大多以静止的结论性状态呈现。教材也多是封闭性的,往往被视为纯粹预设的、具有固定意义的“绝对读本”。因此,课程内容容易与学生的个体经验脱离,而给他们带来情感上的疑惑和理智上的困境。脱离学习者生活的固化知识对学生而言,仅仅是一堆死气沉沉、没有意义的符号。而探究型课程的内容是广域性的,开放而鲜活,为学生留有一定的“空白地带”和“不确定性”,给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留有更大的空间。
实践中,探究型课程内容一般涉及学科领域、活动领域、生活领域、环境领域和社会领域等多个领域。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围绕一个课题分小组进行探究,也可以在同一主题下,各小组从不同的角度选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许多学校还建立起了探究型课程专题网站。学校不妨在网站上开设“课题指南”栏目,在里面列出以往学生曾经探究过的课题名称,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
二、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程性质和特点的理解,也就是说,特定的课程观往往内在地决定了对特定的教学模式的偏好。探究型课程的内在本质要求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同观点的碰撞提供一个平台,因此,适用的教学模式也是交互式的、对话式的和协商式的,这有利于学生承担起课堂学习的权利和责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探究型课程的实施载体主要是课题,根据培养学生自主性的目的,笔者认为可以用“引导——探究——发展”作为教与学的基本模式(见下图)。
此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侧重于让学生独立钻研、合作探究、充分发展。因此,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都应发生巨大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三、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
关于探究型课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一直是一个难题。传统的纸笔测验显然与探究型课程的课程观不相符,此类课程中也无法用标准化测试来检测唯一的正确答案。在诸多的实践中,笔者认为档案袋评价不失为一种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性的评价方法。所谓档案袋评价是指有意收集记录学生在某一领域、某一时期学习过程中的有关材料,以学生现实表现来判断学生在该领域中的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发展水平的一种过程性评价方法。
档案袋评价属于质性评价的范畴,通过真实、完整、及时地收集学生在探究型活动中从头至尾使用的资料(包括课题方案、设计的调查问卷、访谈记录表、观察记录表、实验记录表、统计图表、摘录卡片、情况记录表等),记录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个人体会、感悟、体验和反思,对学生在探究型课程中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估。它作为一种成果展示形式,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经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运用的学习方法。运用档案袋评价,不仅可以有效发挥激励功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还可以推动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提高和能力发展。不同的学习小组在档案袋中放入个性化的材料,既做到了评价的差异性,更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分为等级评价和描述性评价两类,每一类中又设自评、互评、教师评三个维度。等级评价可以设置“优、良、合格、需努力”四个类别,描述性评价对主要问题或突出问题或某些特长进行评价。侧重点应放在描述性评价上,因为我们的目的并非为了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最重要的一点是赋予学生自评的权利,变评价客体为评价主体。由学生根据自我认知,自行评出各项预定指标的达成度,并写出定性的描述性评语。旨在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存在体验和自我价值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认识自己,不断地自我诊断和自我调节,从而获得自主发展的期望和自主发展的动力,而不是依赖强制的外部力量和标准。
四、面临挑战的教师素养
在培养学生自主性的过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纵然有教育管理人员正确的指导思想是不够的,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做法才是关键。如果我们的教师都不想“为”更不会“为”,那学生永远不可能在自主性的养成上有所进步,探究型课程也将形同虚设。因此,除了在课程建构和教学管理上加强研究外,还要着力引导教师在教育理念等思想建设上与之相适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通过探究型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性尤为重要的一环。
首先,教师要信奉自由原则,赋予学生批判、建构知识的权利,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使被长期忽略或漠视的自我认同感、存在体验、自我价值感等自我意识提升出来。否定洛克的“白板说”,关注学生的自我知识,尊重学生的自主构建,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前理解结构”自主地生成课程知识的意义。改变知识在课程中的呈现方式,将系统知识与学生的个人经验联系起来,并动态地组织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经验、习惯、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尊重每一个个体独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自主行为。
其次,教师要优化师生之间的人际环境和学生的思维环境。人际环境是指,教师是否具有民主精神,是否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否有能力创设宽松的气氛,这些都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至于思维环境,教师不仅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更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异想天开,使学生感到有自主感。只有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才能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勇于进行探究的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
最后,要想将上述意识层面的素养充分体现在实践中,教师自身的研究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媒介。教师自身缺乏专业自主性必然也无法培养起学生的自主性。要求学生学会自主,教师首先要有自主意识,要有积极改造客观事物现状的思想和欲望。不仅要有探究意识,而且要具备探究能力。由于探究型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模拟科研方法实施的,对于之前没有科研经验的教师,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专家进行有关基本科研方法的培训,使教师更具改革创新的信心。只有像这样以身示教,才能更科学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探究型课程的新内涵,其意义在于让学生从消极被动的任务性学习转变为积极自主的发展性学习,这有利于他们一生的发展。我们要抓住当下这一契机,培养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自主性的人。
(作者单位: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200062)
关键词:探究型课程;自主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108
探究型课程的出现是新课程改革一个新的起点,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式、教学方式,更彰显着一代教育理念的更迭。传统应试教育的被动性一直以来都为世人所诟病,在它的条条框框束缚下,学校很难培养出具有主动创造性的人才。而现代社会的发展正需要这些自主创新人才的有力支撑。创新人才的培养必然是学校对学生自主性培养的结果。基础教育的“基础”在于使每个人成为人,唤醒人的自我。学校应该办回归教育本源的教育,办遵循规律的教育,办尊重人格的教育,办注重学生自主性的教育。而探究型课程恰好为正在四处找寻出路的学校打开了一个突破口,该类课程正是使每一位学生通过主观发现、自主探索和亲身体验的方式逐渐发展他们的自主性。本文将从明确课程设计、构建教学模式、制定评价体系、提高指导水平四个教学管理过程入手,探究学校和教师如何在探究型课程中呼唤学生的自主性。
一、不同以往的课程设计
1. 课程目标:倡导生成性、表现性、差异性
传统的课程是“行为目标”取向的,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受泰勒理论的“科技理性”所支配,体现的是“唯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虽然这种课程取向因其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而一度在课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其弊端也日渐显现。在单一的“行为目标”取向的控制下,课程目标成了外在于学生个体的存在。学生在接受科学制定的课程目标,中规中矩地沿着标准的行为路线前进的同时,已失去了活动的自主性,失去了个性化发展的机会,成为了任教师摆布的玩偶。
探究型课程的目标不同于传统课程,《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指出,研究型课程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倡导自主地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开展研究。由此可见,这样的课程目标在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类别划分中,应该是生成性和表现性的,更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性。探究型课程不再把教材当成“绝对真理”来宣讲,而是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真理相遇的场域,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利用已有的经验与真理进行对话,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去接纳、同化知识,又或是批判、改造知识,从而在课程中高扬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反思能力。
2. 课程内容: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性
传统的课程内容十分强调书本知识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大多以静止的结论性状态呈现。教材也多是封闭性的,往往被视为纯粹预设的、具有固定意义的“绝对读本”。因此,课程内容容易与学生的个体经验脱离,而给他们带来情感上的疑惑和理智上的困境。脱离学习者生活的固化知识对学生而言,仅仅是一堆死气沉沉、没有意义的符号。而探究型课程的内容是广域性的,开放而鲜活,为学生留有一定的“空白地带”和“不确定性”,给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留有更大的空间。
实践中,探究型课程内容一般涉及学科领域、活动领域、生活领域、环境领域和社会领域等多个领域。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围绕一个课题分小组进行探究,也可以在同一主题下,各小组从不同的角度选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许多学校还建立起了探究型课程专题网站。学校不妨在网站上开设“课题指南”栏目,在里面列出以往学生曾经探究过的课题名称,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
二、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程性质和特点的理解,也就是说,特定的课程观往往内在地决定了对特定的教学模式的偏好。探究型课程的内在本质要求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同观点的碰撞提供一个平台,因此,适用的教学模式也是交互式的、对话式的和协商式的,这有利于学生承担起课堂学习的权利和责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探究型课程的实施载体主要是课题,根据培养学生自主性的目的,笔者认为可以用“引导——探究——发展”作为教与学的基本模式(见下图)。
此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侧重于让学生独立钻研、合作探究、充分发展。因此,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都应发生巨大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三、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
关于探究型课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一直是一个难题。传统的纸笔测验显然与探究型课程的课程观不相符,此类课程中也无法用标准化测试来检测唯一的正确答案。在诸多的实践中,笔者认为档案袋评价不失为一种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性的评价方法。所谓档案袋评价是指有意收集记录学生在某一领域、某一时期学习过程中的有关材料,以学生现实表现来判断学生在该领域中的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发展水平的一种过程性评价方法。
档案袋评价属于质性评价的范畴,通过真实、完整、及时地收集学生在探究型活动中从头至尾使用的资料(包括课题方案、设计的调查问卷、访谈记录表、观察记录表、实验记录表、统计图表、摘录卡片、情况记录表等),记录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个人体会、感悟、体验和反思,对学生在探究型课程中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估。它作为一种成果展示形式,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经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运用的学习方法。运用档案袋评价,不仅可以有效发挥激励功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还可以推动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提高和能力发展。不同的学习小组在档案袋中放入个性化的材料,既做到了评价的差异性,更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分为等级评价和描述性评价两类,每一类中又设自评、互评、教师评三个维度。等级评价可以设置“优、良、合格、需努力”四个类别,描述性评价对主要问题或突出问题或某些特长进行评价。侧重点应放在描述性评价上,因为我们的目的并非为了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最重要的一点是赋予学生自评的权利,变评价客体为评价主体。由学生根据自我认知,自行评出各项预定指标的达成度,并写出定性的描述性评语。旨在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存在体验和自我价值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认识自己,不断地自我诊断和自我调节,从而获得自主发展的期望和自主发展的动力,而不是依赖强制的外部力量和标准。
四、面临挑战的教师素养
在培养学生自主性的过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纵然有教育管理人员正确的指导思想是不够的,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做法才是关键。如果我们的教师都不想“为”更不会“为”,那学生永远不可能在自主性的养成上有所进步,探究型课程也将形同虚设。因此,除了在课程建构和教学管理上加强研究外,还要着力引导教师在教育理念等思想建设上与之相适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通过探究型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性尤为重要的一环。
首先,教师要信奉自由原则,赋予学生批判、建构知识的权利,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使被长期忽略或漠视的自我认同感、存在体验、自我价值感等自我意识提升出来。否定洛克的“白板说”,关注学生的自我知识,尊重学生的自主构建,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前理解结构”自主地生成课程知识的意义。改变知识在课程中的呈现方式,将系统知识与学生的个人经验联系起来,并动态地组织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经验、习惯、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尊重每一个个体独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自主行为。
其次,教师要优化师生之间的人际环境和学生的思维环境。人际环境是指,教师是否具有民主精神,是否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否有能力创设宽松的气氛,这些都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至于思维环境,教师不仅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更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异想天开,使学生感到有自主感。只有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才能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勇于进行探究的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
最后,要想将上述意识层面的素养充分体现在实践中,教师自身的研究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媒介。教师自身缺乏专业自主性必然也无法培养起学生的自主性。要求学生学会自主,教师首先要有自主意识,要有积极改造客观事物现状的思想和欲望。不仅要有探究意识,而且要具备探究能力。由于探究型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模拟科研方法实施的,对于之前没有科研经验的教师,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专家进行有关基本科研方法的培训,使教师更具改革创新的信心。只有像这样以身示教,才能更科学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探究型课程的新内涵,其意义在于让学生从消极被动的任务性学习转变为积极自主的发展性学习,这有利于他们一生的发展。我们要抓住当下这一契机,培养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自主性的人。
(作者单位: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