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当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提出了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合理地开展了体育教学,旨在为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
1.问题提出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健康心理教育的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然而在我国,人们对学校体育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更多的只是强调其强身健体的“生理功效”,而对它的“健心功能”一直未给予足够重视。纵观《体育与健康》课程整体改革,无论是在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策略上,还是在课程性质、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上,都把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因此,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教学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超过三成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健康合格率仅为二成多,优良率还不到一成,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青少年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及健康。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期望值较高,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存在过于重视智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成为教育的盲区。因此,学校应对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机会,协助人与人的沟通,增强人们的交际能力,协调人际关系,是步入社会的重要课程之一。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其心理上渴望得到社会及其他人的认可和鼓励。经常参加群体性体育活动,可以使他们接触不同的人,学到更多的处事方法,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使他们有更大的信心投入集体、社会,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3.2有效缓解压力,改善情绪状态。
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不成熟状态,经常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处理事情不当成为他们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源之一。这就需要有一定的释放与调节体育运动作为特殊的运动,其对调节心理有很大帮助,有节奏的呼吸、全身心的投入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力的释放、自由的运动可以使人的情绪得到发泄,宣泄心中的不快,从而达到放松与改善情绪的效果。
3.3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由于体育大多以竞技形式存在,因此,在体育运中就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竞争的胜负不能单靠两天的努力,或先天性的因素决定,它不仅是汗水智慧的结晶,还需不断努力。体育竞争越激烈,对参与者的要求也就越高,参与者必须具有良好心态,能承受一切失败或胜利的心理,真正达到“胜不骄,败不馁”。在失败中寻找经验教训,积极进取,在胜利中不断进步,从而达到不断进步和提高的目的。体育成绩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取得的,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获得。
4.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4.1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任何一种教学,其内容都离不开教材的范围。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因此,如何对教材进行筛选有的放矢地培养就成了教学内容能否顺利进行的要素。教师在对教材进行选编时,应尽量根据这一特点进行合理编写与安排,在优化教法的过程中,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勇敢、坚强、执著的精神。球类运动是集体运动项目,其能否顺利地展开,主要靠整体配合。在球类课程教学中,教育学生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并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
4.3创设特殊的比赛情境,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比赛往往能振奋人心,比赛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如最后的决胜阶段,这不仅是观众欢呼呐喊的最后时刻,而且是运动员最后考验心理的时刻。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局势,领先的一方如何保住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运动员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最后的结果往往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多创设类似情境,让学生亲自经受身心的考验,从而磨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5.结语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健康第一”,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帮助学生达到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体育课堂中,使得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效整合,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对体育老师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芙枚.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2007,3.
[2]姬上兵,冯要辉.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武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
1.问题提出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健康心理教育的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然而在我国,人们对学校体育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更多的只是强调其强身健体的“生理功效”,而对它的“健心功能”一直未给予足够重视。纵观《体育与健康》课程整体改革,无论是在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策略上,还是在课程性质、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上,都把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因此,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教学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超过三成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健康合格率仅为二成多,优良率还不到一成,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青少年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及健康。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期望值较高,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存在过于重视智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成为教育的盲区。因此,学校应对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机会,协助人与人的沟通,增强人们的交际能力,协调人际关系,是步入社会的重要课程之一。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其心理上渴望得到社会及其他人的认可和鼓励。经常参加群体性体育活动,可以使他们接触不同的人,学到更多的处事方法,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使他们有更大的信心投入集体、社会,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3.2有效缓解压力,改善情绪状态。
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不成熟状态,经常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处理事情不当成为他们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源之一。这就需要有一定的释放与调节体育运动作为特殊的运动,其对调节心理有很大帮助,有节奏的呼吸、全身心的投入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力的释放、自由的运动可以使人的情绪得到发泄,宣泄心中的不快,从而达到放松与改善情绪的效果。
3.3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由于体育大多以竞技形式存在,因此,在体育运中就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竞争的胜负不能单靠两天的努力,或先天性的因素决定,它不仅是汗水智慧的结晶,还需不断努力。体育竞争越激烈,对参与者的要求也就越高,参与者必须具有良好心态,能承受一切失败或胜利的心理,真正达到“胜不骄,败不馁”。在失败中寻找经验教训,积极进取,在胜利中不断进步,从而达到不断进步和提高的目的。体育成绩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取得的,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获得。
4.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4.1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任何一种教学,其内容都离不开教材的范围。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因此,如何对教材进行筛选有的放矢地培养就成了教学内容能否顺利进行的要素。教师在对教材进行选编时,应尽量根据这一特点进行合理编写与安排,在优化教法的过程中,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勇敢、坚强、执著的精神。球类运动是集体运动项目,其能否顺利地展开,主要靠整体配合。在球类课程教学中,教育学生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并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
4.3创设特殊的比赛情境,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比赛往往能振奋人心,比赛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如最后的决胜阶段,这不仅是观众欢呼呐喊的最后时刻,而且是运动员最后考验心理的时刻。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局势,领先的一方如何保住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运动员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最后的结果往往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多创设类似情境,让学生亲自经受身心的考验,从而磨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5.结语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健康第一”,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帮助学生达到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体育课堂中,使得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效整合,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对体育老师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芙枚.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2007,3.
[2]姬上兵,冯要辉.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武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