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踏着晚霞归来,拖着懒散的身体,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忙碌,早已饥肠辘辘,回家倒在床上,却开始过分的回想起过去的各种不顺,今夜,注定失眠……
如何停止这种过分的想呢?过分的想只是徒增烦恼!与其冥思苦想深陷其中,还不如自我反省,独辟蹊径,另寻一个出口!
埃利斯ABC理论与“境由心生”
和配偶因小事儿闹别扭、家里现金给骗走……生活中,很多人遭遇不愉快的事后,会因为胡思乱想而失眠。然而,过分的想能解决什么呢?带来的无非是进一步的埋怨、恼怒和失望……因为事实已经发生,多想无益,还不如静下心来,努力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何必再去追索毫无意义的过去呢?
过分的想,不是出口。当友情、亲情、爱情这些温暖的字眼,在你的眼里突然变成伤害、问题、纠结的时候,这时你需要另寻一个出口,让这些伤害、问题、纠结消失在光明之中。
过分的想不是一扇门,而是一条不归的路,生活在黑暗之中,体味着无尽的煎熬。
在心理学里,可用埃利斯的ABC理论来对此进行解释——人的情绪C,实际上并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A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决定的。
当你习惯将造成你烦恼的负面情绪C归根于已经发生而不可改变的事实A,揪心、煎熬,而放弃你唯一可以掌控和改变的因素B,B是你的信念或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诠释。事实上,与其去改变外在的人、事、物,不如改变自己的内心来得省事省心。当你发现你的内心改变后,环境也会跟着改变,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
想是一种思维,思维具有定势。当你过分地想进入死胡同的时候,你的思维就会发挥定势作用,从而发狂,让你像龙卷风一样呼啸而过,只能伤及无辜,而此时的你就只会收获到精神的刺激。如果你真的需要改变,那么转换你的注意力吧!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以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的才能、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方面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或者是商界首领、乞丐或窃贼。”离开这个繁琐的环境,跟你喜欢的、天真烂漫的孩子在一起,你就会被他感染而开怀。
认知疗法,于心中内省
如何才能停下来而不过分地想?那一念,轻轻的、静静的、闪闪的一念。但要得到这一念,需要一定的工具——知识性工具:
第一,告诉自己:你是一个人,一个宇宙中的人,你存在的目的是让宇宙的奥秘得到展示,所以你得自信,你跟世界上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体一样,你是宇宙某一方面的代言人。
第二,你是一个实体,但你的这个实体存在诸多的空间,还有看不到的空间,充满你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它就是你的精神世界,它是你解决一切障碍的海,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所不能……
第三,你是一个动静结合的个体,动是为了接受信息,静是为了发送信息,接收和发送必须有电台,而这电台就是无形的静,要凭感觉掌控,而不是思维来掌控。感觉来自哪里?来自宁静的心。
这里提出的几点,符合心理学家贝克的认知疗法。当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会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并通过自身感受而内省,然后,不过分就事论事而通过天人合一,感化行事。
当夜幕降落,你卧在床上,也许会感觉到你很烦!很累!你想停止想,却停不下来!那么,谁在绑架你、威逼你、控制你呢?没有呀!那就停下来吧!
此时,你可以透过纱窗,感受窗外斑驳的树叶,它是那么自在、那么逍遥地在跟自己逗,叠了分,分了叠,才有这摇曳的影,似涟漪的轻滑、似电影的素淡、更似人心的离合。看上去好美!叠得不深不浅,离得不亮不暗,巧成一份缘,相投在夜幕……
这在心理学上,是罗杰斯的求助者中心疗法——让痛苦人寻找迷失的自我,协助自己体验成为一名“充分发挥机能人”的过程,从而变得开放、协调、信任、适应,并愿意让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不仅能解决目前的烦恼,还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因为流动的生命才富有活力。
这些心理学的原理,或深或浅,你没有必要去弄明白,生活自然会告诉你。你要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记住这些,自信并无所畏惧地拿出实际行动,生活在当下这一刻,去感受和观察你身边实在的、美好的风景,把早已存在或者未来的都放一放,腾空你自己,丰富你的感官,你就没有时间去过分的想,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烦恼、痛苦和煎熬。通过腾空和感受,你会习惯地停止思维,吸纳静美。(编辑/夏冬)
如何停止这种过分的想呢?过分的想只是徒增烦恼!与其冥思苦想深陷其中,还不如自我反省,独辟蹊径,另寻一个出口!
埃利斯ABC理论与“境由心生”
和配偶因小事儿闹别扭、家里现金给骗走……生活中,很多人遭遇不愉快的事后,会因为胡思乱想而失眠。然而,过分的想能解决什么呢?带来的无非是进一步的埋怨、恼怒和失望……因为事实已经发生,多想无益,还不如静下心来,努力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何必再去追索毫无意义的过去呢?
过分的想,不是出口。当友情、亲情、爱情这些温暖的字眼,在你的眼里突然变成伤害、问题、纠结的时候,这时你需要另寻一个出口,让这些伤害、问题、纠结消失在光明之中。
过分的想不是一扇门,而是一条不归的路,生活在黑暗之中,体味着无尽的煎熬。
在心理学里,可用埃利斯的ABC理论来对此进行解释——人的情绪C,实际上并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A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决定的。
当你习惯将造成你烦恼的负面情绪C归根于已经发生而不可改变的事实A,揪心、煎熬,而放弃你唯一可以掌控和改变的因素B,B是你的信念或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诠释。事实上,与其去改变外在的人、事、物,不如改变自己的内心来得省事省心。当你发现你的内心改变后,环境也会跟着改变,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
想是一种思维,思维具有定势。当你过分地想进入死胡同的时候,你的思维就会发挥定势作用,从而发狂,让你像龙卷风一样呼啸而过,只能伤及无辜,而此时的你就只会收获到精神的刺激。如果你真的需要改变,那么转换你的注意力吧!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以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的才能、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方面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或者是商界首领、乞丐或窃贼。”离开这个繁琐的环境,跟你喜欢的、天真烂漫的孩子在一起,你就会被他感染而开怀。
认知疗法,于心中内省
如何才能停下来而不过分地想?那一念,轻轻的、静静的、闪闪的一念。但要得到这一念,需要一定的工具——知识性工具:
第一,告诉自己:你是一个人,一个宇宙中的人,你存在的目的是让宇宙的奥秘得到展示,所以你得自信,你跟世界上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体一样,你是宇宙某一方面的代言人。
第二,你是一个实体,但你的这个实体存在诸多的空间,还有看不到的空间,充满你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它就是你的精神世界,它是你解决一切障碍的海,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所不能……
第三,你是一个动静结合的个体,动是为了接受信息,静是为了发送信息,接收和发送必须有电台,而这电台就是无形的静,要凭感觉掌控,而不是思维来掌控。感觉来自哪里?来自宁静的心。
这里提出的几点,符合心理学家贝克的认知疗法。当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会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并通过自身感受而内省,然后,不过分就事论事而通过天人合一,感化行事。
当夜幕降落,你卧在床上,也许会感觉到你很烦!很累!你想停止想,却停不下来!那么,谁在绑架你、威逼你、控制你呢?没有呀!那就停下来吧!
此时,你可以透过纱窗,感受窗外斑驳的树叶,它是那么自在、那么逍遥地在跟自己逗,叠了分,分了叠,才有这摇曳的影,似涟漪的轻滑、似电影的素淡、更似人心的离合。看上去好美!叠得不深不浅,离得不亮不暗,巧成一份缘,相投在夜幕……
这在心理学上,是罗杰斯的求助者中心疗法——让痛苦人寻找迷失的自我,协助自己体验成为一名“充分发挥机能人”的过程,从而变得开放、协调、信任、适应,并愿意让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不仅能解决目前的烦恼,还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因为流动的生命才富有活力。
这些心理学的原理,或深或浅,你没有必要去弄明白,生活自然会告诉你。你要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记住这些,自信并无所畏惧地拿出实际行动,生活在当下这一刻,去感受和观察你身边实在的、美好的风景,把早已存在或者未来的都放一放,腾空你自己,丰富你的感官,你就没有时间去过分的想,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烦恼、痛苦和煎熬。通过腾空和感受,你会习惯地停止思维,吸纳静美。(编辑/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