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及原材料的战略基地,是我国未来实现现代化的“资源宝库”。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洪澇灾害、地质灾害以及城市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阻碍了西部自身社会经济发展。基于此,文章主要对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期能为西部的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S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8-0262-01
现如今,我国自然环境生态平衡被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且西部地区面临的生态恶化与加快发展的双重挑战,提出超常规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西部摆脱“脆弱—贫困”恶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生态经济的分析与研究力度,致力于西部生态经济的发展,有效协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生态经济概述
1.1 生态经济内涵
生态经济是以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生态学原理、市场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双重良性循环,建立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社会体系。生态经济的实质是在保证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在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内发展经济,扩大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建立一个资源配置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产业结构优化、自然环境良好的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系统。生态经济是一个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全新概念,其同传统的工业经济相比,具有可持续、高科技、绿色可循环的特点。目前我国倡导的和谐社会,要求人与人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生态经济主张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就是要求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和谐共生,同样是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的。
1.2 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性
发展生态经济不仅是国内资源和经济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全球化大背景下时代趋势。生态经济的缺失不仅会直接危及到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影响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经常发生的由绿色壁垒引起的贸易摩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并且已经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发展生态经济,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既是全面和谐发展国内经济社会的要求,也是我国融入国际市场,应对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1.3 生态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生态经济仍处于研究和探索的阶段,尚未形成大范围的普遍经济模式,但我国已经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例如,环境和经济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建立起了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与绿色消费等概念,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制定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并初步落实。这些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都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 我国发展生态经济的模式选择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仍是众多的人口、相对缺乏的资源储量、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我们只能从转变发展模式出发,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化发展之路,这既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1 建立完善生态经济的市场体系、政策和制度
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相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生态经济的市场体系,通过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共同投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满足日益增多的市场需求,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市场机制推进生态产业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大力发展减耗、减污、节能的高新技术产业,创建新型的生态城市和生态工业园区。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建立环境安全管理制度和自然资源利用评估制度;建立生态经济国际合作制度,加强和国际生态经济部门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利用外资发展环保型产业。推动相关部门对技术标准、环境法律规范的系统研究。另外,还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立民间绿色组织和公众媒体的舆论监督制度。
2.2 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绿色消费观念
加强生态科学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水平,注重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沟通,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与听证制度,是保证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此外,我们还要改变教育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由“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真正实现全社会生态认识的提高。发展生态经济,还需要转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理念,提倡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节制的,以崇尚自然和生态保护为特征的新型消费方式。其包括在消费过程选择有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对废弃物品进行合理的处置,引导消费者注重环保和节能,培养可持续消费的观念。绿色消费观念能够优化生态结构,建立起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
2.3 提升科技水平为生态经济发展做支持
由于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仍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所以我国必须走节约资源、适度消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科技。一方面,要针对我国科技不发达的现状,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进行科学研发。另一方面,要围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核心要求,抛弃技术成果应用的功利性,进行基础性科研,使现代科技更好地为我国生态经济建设服务。
通过近十年的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度分析,发现整体协调水平有待于提高。市作为中国西部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其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发展对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西南喀斯特地形地区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相类似,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较好,在发展中具有明显的自然环境优势,这也是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所能依赖的,但同时也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并提升两者协调度,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应当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模式,推行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来实现。第一,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主要是对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利用,对环境破坏不大。因此保证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可以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如市可结合当地生态地貌特点大力发展畜牧业、竹业和药业。第二产业要以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为重点,如航天材料制造等,并提升产业竞争力,做大产业规模。此外,要发展民族旅游和文化产业,改变第三产业落后的现状。第二,创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模式,推行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能再走东部地区“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子,而要创新经济和环境发展模式,探索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有效路径。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绿色科技,通过绿色技术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则要求改变理念,通过政策和法规来加以引导。并加大教育和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生产方式、价值观等都在发生不断的调整和变化。这种可塑性为我国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相关部门应充分把握这一机遇,发展生态经济,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朱鹏颐.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战术探讨[J].中国软科学,2015,01:14-19.
[2] 徐颖.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3] 高小源.西藏环境保护新形势下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特区经济,2013,01:108-110.
[关键词]西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S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8-0262-01
现如今,我国自然环境生态平衡被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且西部地区面临的生态恶化与加快发展的双重挑战,提出超常规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西部摆脱“脆弱—贫困”恶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生态经济的分析与研究力度,致力于西部生态经济的发展,有效协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生态经济概述
1.1 生态经济内涵
生态经济是以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生态学原理、市场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双重良性循环,建立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社会体系。生态经济的实质是在保证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在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内发展经济,扩大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建立一个资源配置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产业结构优化、自然环境良好的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系统。生态经济是一个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全新概念,其同传统的工业经济相比,具有可持续、高科技、绿色可循环的特点。目前我国倡导的和谐社会,要求人与人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生态经济主张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就是要求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和谐共生,同样是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的。
1.2 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性
发展生态经济不仅是国内资源和经济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全球化大背景下时代趋势。生态经济的缺失不仅会直接危及到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影响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经常发生的由绿色壁垒引起的贸易摩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并且已经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发展生态经济,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既是全面和谐发展国内经济社会的要求,也是我国融入国际市场,应对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1.3 生态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生态经济仍处于研究和探索的阶段,尚未形成大范围的普遍经济模式,但我国已经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例如,环境和经济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建立起了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与绿色消费等概念,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制定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并初步落实。这些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都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 我国发展生态经济的模式选择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仍是众多的人口、相对缺乏的资源储量、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我们只能从转变发展模式出发,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化发展之路,这既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1 建立完善生态经济的市场体系、政策和制度
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相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生态经济的市场体系,通过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共同投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满足日益增多的市场需求,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市场机制推进生态产业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大力发展减耗、减污、节能的高新技术产业,创建新型的生态城市和生态工业园区。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建立环境安全管理制度和自然资源利用评估制度;建立生态经济国际合作制度,加强和国际生态经济部门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利用外资发展环保型产业。推动相关部门对技术标准、环境法律规范的系统研究。另外,还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立民间绿色组织和公众媒体的舆论监督制度。
2.2 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绿色消费观念
加强生态科学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水平,注重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沟通,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与听证制度,是保证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此外,我们还要改变教育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由“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真正实现全社会生态认识的提高。发展生态经济,还需要转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理念,提倡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节制的,以崇尚自然和生态保护为特征的新型消费方式。其包括在消费过程选择有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对废弃物品进行合理的处置,引导消费者注重环保和节能,培养可持续消费的观念。绿色消费观念能够优化生态结构,建立起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
2.3 提升科技水平为生态经济发展做支持
由于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仍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所以我国必须走节约资源、适度消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科技。一方面,要针对我国科技不发达的现状,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进行科学研发。另一方面,要围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核心要求,抛弃技术成果应用的功利性,进行基础性科研,使现代科技更好地为我国生态经济建设服务。
通过近十年的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度分析,发现整体协调水平有待于提高。市作为中国西部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其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发展对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西南喀斯特地形地区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相类似,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较好,在发展中具有明显的自然环境优势,这也是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所能依赖的,但同时也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并提升两者协调度,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应当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模式,推行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来实现。第一,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主要是对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利用,对环境破坏不大。因此保证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可以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如市可结合当地生态地貌特点大力发展畜牧业、竹业和药业。第二产业要以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为重点,如航天材料制造等,并提升产业竞争力,做大产业规模。此外,要发展民族旅游和文化产业,改变第三产业落后的现状。第二,创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模式,推行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能再走东部地区“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子,而要创新经济和环境发展模式,探索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有效路径。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绿色科技,通过绿色技术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则要求改变理念,通过政策和法规来加以引导。并加大教育和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生产方式、价值观等都在发生不断的调整和变化。这种可塑性为我国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相关部门应充分把握这一机遇,发展生态经济,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朱鹏颐.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战术探讨[J].中国软科学,2015,01:14-19.
[2] 徐颖.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3] 高小源.西藏环境保护新形势下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特区经济,2013,01:108-110.